http://s12/bmiddle/002VjahYgy6PP8j1WdRab&690
150cmx209cm
《人民画报》是六十年代国内一份高规格的大型画报,不时会用一整版来介绍一幅世界名画。其中马科夫斯基的油画《银行倒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画面上银行大厅还透着昔日富丽,一中年男子背对画面低头垂手而立。粗壮,须发散乱,衣着粗简,一看就不是劳心者。地上散落的票据,应该是他全家的希望与心血。靠墙的长椅上瘫坐着一位悲痛欲绝的老妇人,手握银行发行的那叠废纸,再也无力哀号。在通往内厅的地方,两尊政体化身赫然而立——那是体格魁梧、衣冠整着的警察,以冷酷凛不可犯的目光扫视着屋内的一切。在他们护卫下,银行代理——一挂着考究夹鼻眼镜看上去十分精明的人,正欲从人们眼皮下乘机溜走 。对这幅油画的介绍,《人民画报》用了“大名鼎鼎的油画......”做标题,文字翔实,印刷也很精美。(注1)。
这里介绍的油画《深渊》(有译作《深渊旁》)若以“大名鼎鼎”来形容,毫不逊色,就其在画界内外的影响来说,过之。多年以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艺术文献、专著、典籍、教科书、风景画册和杂志对它进行过推介与转载。足见其艺术地位。《深渊》取材于俄罗斯乡间一个悲怆的故事:磨坊主的女儿和一个青年相爱,青年家里很穷,磨坊主一心想拆散他们,便花钱使坏让青年被征去服终生兵役。生性刚烈的姑娘绝望至极,纵身跳进无底深渊,殉情而亡。有资料介绍画家曾有类似的经历,并为他留下了无尽愁苦,以至终生未娶,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列维坦在这幅画里,对这对相爱的恋人投寄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无疑更有埋于心底的那份无尽的伤感与哀思。在构图上,《深渊》可以说很好地融入了西方审美的对称、均衡、和谐三法则,透视准确,层次分明。在画面处理上,没有磨坊,也没有人物,远处残阳余晖,林气深郁。中景红土泥泞,水色凄惶,空气中仿佛飘荡着美丽灵魂悲慟的哭泣。近处三段坚实的原木使用了全画最明亮的色调,隐含了作者深藏的那颗坚定、倔强、藐视世俗的不屈的心。相传普希金的诗《女水妖》构思也得益于这里的独特景致和这则民间故事。
《深渊》作者伊萨克 · 伊里奇 ·
列维坦(1861——1900)——十九世纪俄罗斯天才的风景画家,出生于立陶宛一个犹太族家庭。在社会复杂的宗教和种族背景下,注定难有安定恬适的生活。他少小父母双亡,十二岁靠半工半读和同学的资助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学习绘画。抑郁寡欢的他发奋修习,很快显露出过人天赋,以至有收藏家不惜以重金买下他的毕业作品。在沙符拉索夫和波列罗夫两位画家悉心指导下,列维坦技法渐入佳境。大概和他的身世有关,他的画常以乡村景色为题材,不画人物(注2),远离俗世,直接描绘他所热爱的大自然。他善于扑捉瞬间的美,用明快的色彩和豪放的笔触来凝聚感受。他的不少作品后来均成为概括与再现的典范。年轻画家很早就以独特的、浪漫与深沉并具的现实主义风格进入俄罗斯画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巡展画派的重要一员,人们称他为“用色彩歌咏大自然的抒情诗人”。世说文如其人,画亦如此。有颂扬清朗自然的共同旨趣,有追求文字简洁与画风洗练的切近,画家二十四岁时便与作家契科夫成为莫逆之交。
个人与社会的二重属性引动着艺术家的视野和主题取向。画家的悲苦身世与所处的时代,也决定了他作品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他所感知的炎凉世态与大自然美有如此强烈的反差,由此他的许多作品都不可避免地隐现出内心的挣扎、纠结与困惑。你看《墓地上空》那翻卷着的阴沉的云朵;从《晚钟》温暖的色调里所带出的别人生活的恬静;寄予深切同情、充满忧伤与绝望的《弗拉基米尔之路》(注3);《公园》里阳光下那如同燃烧的树林所透出的莫名、涌动的激情......只是在快要离世前不久,他才仿佛看到了一丝变革的希望,以一幅明媚的《三月》,欣喜地描绘了阳光下冰雪消融,充满期待的春天的气息。然而他所希望的一切他并没有看到,年仅三十九岁便匆匆告别人世。这个世界没有善待他,他却以短暂的辉煌,为世界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杰作。
与同为大师的风景画家希施金不同的是,列维坦不太追求细节的雕琢,喜欢以富于抽象的笔触(语言)提炼直觉,所以他的画既写实又富于写意,充满韵律与诗意。和马克西莫夫,苏里科夫比较,色彩、笔触没那么厚重含蓄而显得超然、随意。他的作品,不流于对美景的铺陈,感觉总在寻求一种人的心灵与博大自然的和谐与联系,这种思考与探索是了不起的。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的大笔触画风对我国绘画界的影响深远(油画有苏派称谓,包括雕塑界),撇开美是一种印象的说法,从绘画技巧层面看,大笔触对于找准感觉,快速进入形体结构和面的刻画有积极的意义。
伟大的艺术家已离我们远去,
带着深沉的忧伤 、孤寂和一丝眷念。
我们憧憬他,怀念他,
一次次凝视着他的作品,
努力尝试着去感受、去回味他眼中的那些平凡与美丽,
如同诵读一段段用色彩铺就的动人诗篇。
http://s15/mw690/002VjahYgy6QyLcOwnI0e&690
伊萨克 · 伊里奇 ·
列维坦画像
谢洛夫
———————————————————
注1:油画《银行倒闭》的介绍是按个人记忆。原作难以查寻,故画面无法呈现,抱歉。
注2:列维坦一生仅有一幅人物画:《索科尔尼克的秋日》,又名《林间小路》。画面为深秋,一清瘦、面有菜色的黑衣女子低头独行。乱云飞渡,草木摇曳,落叶残败,满目萧然,映衬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这幅画正是文中提到的他十八岁时被收藏家特列加科夫出重金买去的那幅毕业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关于画意解释不确,倾向的说法是描述一篇契科夫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特列加科夫是巡展画派的坚定支持者,他通过买入他们的作品对画家提供资金帮助。
注3:《弗拉基米尔之路》是列维坦于189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弗拉基米尔之路是一条通往西伯利亚的流放古道,无数志士仁人由此走向苍凉、苦难直至生命的尽头。作为一幅风景画,这是一幅艺术家思想情感与绘画技巧相结合的现实主义杰作;在绘画界,则是一页教科书——几何透视与色彩透视完美结合的范例。
附录:文中提到的列维坦油画 ————
http://s4/mw690/002VjahYgy6QzhHOIQX43&690
弗拉基米尔之路
79x123cm 三月
60x75cm
渝 夫撰文推介· 雨田画室
2015-2-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