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公山神碑

(2020-04-15 09:33:29)

三公山神碑

三公山神碑

碑高五尺一寸五分,广三尺二寸,十九行,行字参差不一,篆额,有碑阴,并隶书,本初元年二月八日立,今在元氏县封龙山南苏村。(《常山贞石志》)

 

三公山神碑

      (部分截图:碑文有“通利故道”语,可以确认为“三公山神碑”而非“无极山碑”)

三公山神碑

高汉尺五尺五寸,广四尺三寸,十九行,行字参差不一,分书,篆额失拓,在直隶元氏封龙山南苏村。(《八琼室金石补正》)

碑文,碑陽:

三公

(额两行,有竖界格,漫涣甚。但仔细辨认,左有“三公”字笔踪,右有“御语”二数笔,均为篆书。常山贞石志》补此。

c初元年月丁巳朔,八日甲子,大常臣c丞臣c頓首上:下空)

尚書,(约阙三字(约阙四字)c刘仲,(沈本白)玄元氏三公山沈本有山)神主薄,使仲自言當比/

c山北(约阙十三四字)餘c下空)/

上阙不知几字)造問索三公沈本有山字)[語]山,當cc上黨界中縣祭塞言無辄告縣/

上阙不知几字)三公山在西八十阙不知几字),自c邊有豎石如闕狀。有/

上阙不知几字)祀幽约阙五字)造二沈本为三丈餘。(下阙约九字/

上阙不知几字)遍cc民起c兩阙門间有/

上阙不知几字)餘功约阙三字)北上c约阙三字)珪cc大山四員名c/

cc中穿)cc以北约阙三字)為甘约阙五字)山北入西去地百餘裏cc國追c/

ccc中穿)c辄蒙報應博問。自毛殷王安殷孫王達等皆曰,永平/

cc三月中穿)甲申cc中部問索三公語山沈本为时)c光(沈米c遣戶曹史孫c/

上阙不知几字)掾约阙三字)三公山別沈邢)cc等以山道沈无道)约阙四字)通道往來,用功c/

上阙不知几字)物故,到建初四年,(约阙四字)聞知三公山神之/

上阙不知几字)甲申ccc山,遣廷掾cc具酒脯詣山請雨,計得雨/

上阙不知几字)圭cc祠之,後於縣愁苦,因成沈无成)/

上阙不知几字)奉c典日後复(复据沈补)令胄沈本似曹)/

上阙不知几字(沈本有丙)c约阙几字)神言c通道/

上阙不知几字)公山c殷复與吏士俱通利故道,疾/

上阙不知几字)寮(沈本求)约阙十余字)積塞,後相馮龔以 

碑陰:十四行,行字不等,额失拓。(《八琼室金石补正》)十四行,每行参差不一,有额,隶书。《常山志》)

常山泐,额三行,行字约五字。据《常山志》补

三公()石据《常山志》补)

    据《常山志》补)

ccc尉臺吏臣(阙不知几字)祠(阙不知几字)山下去縣廿五里,/

上阙约三字)遣吏(阙不知几字)郡縣轉相c/

上阙约五字)遣行事(阙不知几字)吏(阙不知几字)奉祠山能興/

上阙不知几字山川(阙不知几字)潤百里者c/

上阙不知几字)壽(阙不知几字)薦圭璧犧牲,四時祠/

上阙不知几字)萬六千,以王家經錢給直,增設

ccc中穿)給圭璧。臣愚以為cc臣許臣防頓首上/

c書(中穿)二月十七日癸酉,尚書令臣(半页)奏洛阳宫  /

上阙不知几字)祠祀(阙不知几字)縣蒙/

上阙不知几字)丁巳朔十c日癸酉尚書令(半页阙不知几字)/

阙不知几字)山川弟十一行全泐,常山志有山川二字)c

上阙不知几字)酉大弟十二行全泐,常山志有酉大二字,并两半字。)

上阙不知几字)到言(上阙,常山志有到言二字)佐進

上阙不知几字)書(阙不知几字)掾琦c國書

释文参考《八琼室金石补正》《常山贞石志》,标点取《金石补正》。)

《常山贞石志》:右碑两面刻文,有额,碑阳额已全泐,惟隐隐见笔踪,知其为篆书而已;碑阴额字可辨者中间三行,一行有常山二字,二行见三公石三字,三行见曰字,字之大小与碑文无异。疑书碑者因碑文稍长,遂跨额书之耳。有穿,在碑文中。

     碑为自来著录家所未见。海丰吴子苾太守式芬始访得之。其文磨灭不可读,而字势长短攲斜、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

首行第一字剥蚀不可辨,第二字是初字,下称元年二月丁巳朔八日甲子,太常臣某云云,其文氏与《隶释》所载“无极山碑”大略相同。案无极山碑,常山盖高、上党范迁,诣太常为元氏县三公山神请法食,本初元年二月癸酉,光和二年二月戊子诏书,出其县钱给四时祠具云云。此碑阴有云,二月十七日癸酉,尚书令臣c奏洛阳宫,据此则碑首行第一字,当是字,本初元年,为汉质帝即位之二年,《通鉴》目录,质帝本初元年正月,系丁亥朔,则二月朔是丁巳,十七日正癸酉。又《后汉书.质帝本纪》是年二月有庚辰是廿四日,并与碑符。

又考,质帝纪,帝以永嘉元年正月丁巳即位,是年五月甲午,因大旱,诏郡国有名山大泽能兴云雨者,二千石长吏各絜齊请祷,竭诚尽礼。碑载太常以本初元年二月上尚书,为元氏三公山求法食,正以上年有诏命郡国长吏祷祀名山,元氏吏民奉承诏书,请雨获应,故有此请也。

     又碑阳有永平cc三月,又有建初四年云云,案《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八年夏四月乙未,因时雨不降,宿麦伤旱,诏郡界有名山大川能行云雨者,长吏各絜齊祷请,冀蒙嘉澍。又章帝纪,建初五年春二月甲申,因去秋雨泽不适,今时复旱,诏祷五岳四渎及名山能兴云致雨者,务加肃敬。碑即叙此,两年中奉诏祷请获验之事。

又碑有通利故道,及后相冯龚名,又似因求法食而兼纪开道之绩者。冯龚之名,《后汉书》不载。

又碑有三公山御语,与元初四年,祀三公山碑同。元初有起堂立坛,双阙夹门,此碑亦有竖石如阙诸语,当即追叙元初中事。

又碑阳末行末一字,以字文尚未完,当与碑阴相接,而碑阴之字大于碑阳,隶势亦稍有异。首行上数字又漫漶不可辨,未知与碑阳末行文理相属否。

又碑阴末行有云,掾琦c国书,疑琦即书碑人名,然汉刻有书碑人名者绝少,惟李翕西狭颂有,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武班碑,有临淄严祺字伯鲁书;此碑又析里桥;俌阁颂有从史位cccc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ccc子长书此颂;则又将挥翰遣词之人而并书之矣。

《八琼室金石补正》

三公山神碑

(《八琼室金石补正》书页)

抄录《常山贞石志》文,上有此略。

     右三公山神碑并阴,在元氏县封龙山下南苏村,出土不久,欧赵洪以来未见著录,沈匏庐辑《常山贞石志》始录其文而考之,定为本初元年所刻。跋甚详矣。碑磨灭不能成读。此本椎拓不精,漫漶尤甚,不可辨者,据《常山志》补之。

     顾有足补其阙者,弟五行,里下为豫字,边上有c形而中不可辨。c上为自字。 弟六行祀下为幽字,二丈上为造字。弟七行有遍字。第八行有玉圭鱼三字,十二行以山下有道字。十四行酒上为具字,十五行因下为成字。十九行有寮字,沈氏皆未审出也。至第一行仲下是自。沈误作白,第六行三丈作二,盖以造字末笔加 于二上。故误为三。十一行山下右旁象字尚明,决非时字。沈误作时。又光字误作米,光上只有一字,光下尚有一字,沈于米上空二格,亦误。十二行,别误作刑,其沈所载之所八行十七行十九行三字,及碑阴九行之曰,十一行之山川,十二行之酉大,十三行之到言登字,俱无形模可见矣。

:《三公山神碑》并阴,有额,有穿,额篆迹,碑文兼篆古隶。在元氏县封龙山南苏村,清代太守吴式芬访得此碑,知县刘宝楠移置县城。碑漫漶不清,不可卒读。清代沈涛《常山贞石志》始录其文。有拓片传世。《元氏县县志.民国志》上此碑图片释为《无极山碑》图片,误。实际上,《无极山碑》宋代以后,迄今未见图片面世。

1,三公御语山:三公山,元氏六名山之一。《元氏县志.崇祯志》三公山,在县西七十里,县界六名山之一。《隶释》:《郡国志》常山国,元氏,注云:有石塞、三公塞。所谓三公塞即此山也。《畿辅通志》、《正定府志》:县界有六名山:封龙、灵山、三公、石溜、长山、无极。东汉光和中俱有封号,载在祀典,而白石山不与其列。

《县志》载:“三公山,在县西70里仙翁寨村北。”三山连绵,现分别称猴垴、车轱辘垴、北寨山(仙翁寨),海拔分别是871.3米,456.7米,393.8米,西高东低,三级台阶,似乎三公并列。《战国策.赵策》有“(秦)反(同返)三公、什清于赵”的纵横家语,注家以为就是元氏县三公塞,即仙翁寨山。

元氏七通汉碑中,《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封龙山碑》,《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有六通提到三公山,(另一通《八都神坛碑》因为被磨灭,文字不辨),且有三通以三公山为主,可见三公山山势雄伟,地位崇高。

三公御语山,三公、御语山,有连称,有单称,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不明。但是有单称三公山者,无单称御语山者,似乎一座山的可能性为多。

三公御语山一说:或为三公山的别称。三公山,位于元氏县西北三十五公里。御语山:史无记载,元氏县当地学者杜香文在《元氏县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一书中考证认为,御语山即今之万花山,又称坛山。盖因周穆王登坛山,并题名“吉日癸巳”而得名。但所列举资料仍不够充分,尚可存疑。从本碑看,“三公御语”似为一山之名,待考。

2,沈涛《常山贞石志》,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前者碑文记载“元氏三公山神主薄......”,后者三公后无山字。另前者“造问索三公山御语山......,后者三公下无山字。不知孰是。待考。

3,解读碑文。敬奉三公山神间记开道功绩。此碑是当地政府为了上报元氏三公山御语山求雨灵验,应得法食的申请,同时也是为了通利故路的奏记报告。

“上党界中县祭塞言无辄告”,上党,秦置上党郡,在今山西南部,因地势极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现今长治一。东汉质帝本初元年下诏:郡国有名山大泽能兴云雨者,请祷,竭诚尽礼。上党地区献祭的时候,因为道路阻塞,没有祭祀,因此报告上级。上级对此予以追问,地方官答以“县愁苦”,无力修路,因此造成这个现象。后文有“以王家经钱”,官家给以经费,修路,圭璧牺牲祭奠,庙宇增设役使地方官“复与吏士俱通利故道”。

4,有称此碑为《三公御语山神碑》,元氏县学者杜香文先生《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持此说。古籍已有《三公山神碑》名称,愚意不可随意变更,以免混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祀三公山碑
后一篇:2020年04月1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