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祀三公山碑

(2020-04-12 12:00:48)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

碑通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国家图书馆现藏有此碑整幅拓本,长1.5米,宽0.69米。碑凡10行,行约20字。碑无额无穿,是河北汉碑中最早的一通。

祀三公山碑

碑文抄录:

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

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

肤寸遍雨四维遭离鬲并民流道荒醮祠希罕/

不行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来道要本祖其宁以三公德广/

其灵尤神道艰存之者难卜择吉士治东就衡山/

堂立坛双阙夹门荐牲纳礼以宁其神神熹/

其位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斗三钱/

无疾苦永保其年长史鲁国颜浮五官阎祐户曹/

史纪受将作椽王笧,元氏令茅匡丞吴音廷掾/

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释文参考《河北省金石辑录》,标点另加。)

 

 

 

 

 

 

 

 

 

 

两汉金石记》22卷,清翁方纲撰,《历代碑志丛书》第13册)

祀三公山碑

(《两汉金石记》书页)

三公山碑:

无额,此碑每行之字参差不一,是以如其式图之。

钱唐黄小松以是碑拓本见寄,小松跋云:乾隆甲午三通馆方辑金石略,长吏搜古碑上之。

朝关西王君宰元氏,得此刻在城外野坡,石高四尺二寸,广二尺,字泐几不可辨,吴兴杨君鹤洲诧其奇,命余辨识,得一百九十字,阙疑六字,知为汉c初四年祀三公山”文,书法劲古,与开母、少室诸篆刻相类,是东汉中叶书,《集古》《金石》二录有汉三公山碑,乃隶书,立于光和四年,今不存,此刻在隶碑之前,尤可贵也。

丙寅夏,钱唐黄君以三公山碑拓本见寄,按其文略云:

c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吏民祷祀兴云

遍雨。乃起堂立坛荐牲纳礼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民无疾苦长史鲁国颜c五官阎祐户曹史纪受将作椽王c元氏令茅佳,丞吴音廷掾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此与洪氏《隶释》所载,光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光和碑云: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此则云陇西冯君,又其长史令丞之名与此不同,知非一时所立也。碑首惟初字可辨,杭人赵晋斋跋此谓:《通鉴》永初二年,先零羌寇河内,诏常山作坞堠,以此御寇云云。然此是《后汉书.西羌传》之文,在五年春,非二年也。碑首初字之上,隐隐尚露其下半,谛视是字,冯君到官,承蝗旱之后,乃是安敌改元元初四年,丁巳之岁,下距光和辛酉乃有六十五年之远,以此知陇西冯君与南阳冯君非一人明矣。赵君又谓,嵩山泰室石阙铭作于元初四年,此刻当与同篆同时,按嵩山泰室石阙铭乃元初五年非四年,而此刻虽是篆书,乃是由篆入隶之渐减篆之萦折为隶之迳直,又不必以嵩山石阙为征者矣。

碑中有三条云云,与白石神君碑同,三条云者,当是兹山之实事,而今莫可考矣。赵氏《金石录》云:三条莫晓何语,此自是阙疑之义。洪氏乃引《尚书正义》北条南条中条之说,以实之,近人刻《金石录》者,又以为崇饰之辞,皆非也。

《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按此,所谓有汉三公碑一通者,即此碑也。

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光和三公之碑,今已不存,而此石岿然独完,岂非幸欤?

碑以四为四,领为岭,不为不,荐为荐,礼为醴,熹为喜,偏省其c

疾省其c,赵君云,文中三公之下,疑是御字。愚按三条下,疑是别字,醮祠下是希罕c奠四字,三钱上是斗字非升字,又弟三行离字之左半,弟七行屡字之下半,兼带行草之势,是篆隶所绝无者。(本案:解字需要对照碑拓原文解读。)

 

《金石萃编》

祀三公山碑:碑高六尺九寸五分,广二尺九寸,十行,行约二十字,今在元氏。

抄录《两汉金石记》(上有,此略)

抄录《黄易跋》(上有,此略)

抄录《赵魏跋》:

汉元氏有名山六,三公其一焉。《后汉书.郡国志》常山国元氏县注云,有三公塞,即此山。《集古》,《金石》二录载有三公山碑,《隶释》存其文,凡六百四十余言。额旁又有封龙君、灵山君六大字,碑立于光和四年,元氏左尉上郡白土樊玮子义所立,颂中兼美举将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时冯君相常山故也,碑中已有得配五岳,王公所绪,四时珪璧,月酒脯之语,盖三公得法食在光和二年二月戊子诏书:出其县钱,给四时祠,具见无极山碑,而樊君仅以得应廉选贡名王室感思立铭故不序。三公诏祀知二年以前,当有禋祀之者,特无明文可考耳。今年春吾友黄君小松,贻予元氏古篆碑,乃祀三公山文,出光和前,读之惊且喜也。首云:c初四年,常山相冯君,后列长史鲁国颜校及工宋高等九人名,按西汉有太初,东汉有建初、永初、元初诸号,西汉遭新莽碑石无存者,且名例有禁,碑中皆单名,知为东汉无疑,考《通鉴》汉安帝永初二年,先零羌寇河内,百姓多奔渡河,使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赵、常山、中山作坞堠六百,所以御寇羌,既转盛而坠边,二千石多内郡人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时运旱蝗饥荒而駈蹙劫掠流离分散,随道死亡不可胜数。

今碑曰,饥衰之后,曰遭离羌寇蝗旱,而元氏又隶常山,皆与鉴合,殆无可疑。永初之后,改元初,计冯君到官在四年,距羌寇后津六年耳,特文中三公字之下二字疑作御语,而后文治东字之下又似作龙伟。光和四年碑有封龙灵山字,无极山碑有龙灵字,求之似皆不合,岂今古异名耶,漫漶之余,不可臆说,当于元氏志中互考之。

 

《平津读碑记》(八卷附续一再续一,清.洪颐煊撰)

三公山碑 元初四年

右三公山碑在元氏县城外野坡上,《河朔访古记》: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后汉书,淮阳王昺传,永元十三年立防子侯为常山王,延平元年就国,立二十五年薨,是为靖王。此碑云,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当靖王就国之十二年。碑云,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明帝纪,永平十三年,岁比登,稔粟斛三十,十斗曰斛,斛三十即斗三钱,碑字作升,或释作升字非。

 

《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清.沈涛撰)

祀三公山碑:碑高四尺六寸五分,广二尺一寸,十行,行字参差不一,篆书。今在元氏县学。

碑文抄录略。

右碑宋以来金石家皆未之见,至乾隆甲午,元氏县令关西王君,搜得此石于县城外野坡。于是,海内金石家争为考释,此碑遂传于世。

三公山在今元氏县西七十里。漢白石神君碑所云,县界有六名山,此其一也。《后汉书郡国志》常山郡元氏,刘昭注引《晋地道记》云:有三公塞。元纳新《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此即是也。碑立于c初四年,初上字残泐,翁覃溪阁部《两汉金石记》定为元初,今据拓本辨之,初上一字,其下半从儿,當是元字知翁氏之言不謬     蝗早鬲并,诸釋鬲我惟黃小松司馬释鬲并案碑字甚明不知家何以作我字。《后汉书.陈忠传》,屢臻怀太子注云:隔并谓水旱不节也,并音必姓反《郎顗》,则歲無平可待。

乃来道cc或釋作叟以黄氏釋要为确。考《隶续》斥彰长田君断碑有届道要,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cc里,又《地理志》,北地郡有大c县,师古注曰:c古要字

下一字是祖字,《两汉金石记》释作视。吉下一字是土字,《金石记》释作与,皆误。东下一字是就字,《金石记》脱。常山相陇西冯君其名无考,长史颜浮,五官掾阎祐,户曹史纪受将作椽王c元氏令茅匡丞吴音廷掾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九人皆无考。案《续汉书.郡国志》:常山国有元氏县,刘昭注:常山国,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以其县来属。又百官志云,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相如太傅;有长史,如郡丞。又郡国皆置诸曹、掾、史,略如公府曹,有五官掾属署,功曹及诸曹事。又凡县万户以上为令丞各一人。匡即匡字,诸家释作厓误。

 

《八琼室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清.陆增祥撰)

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萃编》载卷第六。

鬲并并误作我。敬奠缺敬字。吉土土误作与。国界界作c颜浮浮误作c,故不可识也。

 

抄录《常山贞石志》(略)

《祁彦闻跋》:隸釋有光和四年三公山碑,常山相東陽巡字季祖所立,此碑元初中立,馮君則隴西人也。顾亭林所见字最少,翁覃溪、黄小松所见阙六字,王蓝泉所见缺四字,此帙仅缺碑首一元字耳,元明间所拓也。

乃来道要,要字《金石萃编》作道叟。案《汉书》要作c,此拓尚分明,或云,如不词何,余谓道叟亦不词也。

卜择吉下一字,《萃编》作与,今观泐势似是土字。

碑言遭离羌寇,事在永初五年,此改元初后追述之耳。

诸城有延光残石,篆与此类,意风气如是乎。

三公碑敬惟字,黄秋盦(an)作众惟。

鬲我字,黄作鬲并。

自是字,黄作由是,此由字甚明显,作自殊不可解。

道要字,吉土字,黄同。

阎祐,黄作阎格。翁苏斋作阎袼。今以两藏本同此本审视,确是示旁。

道要,《金石萃编》作道叟,殊谬,《萃编》成于述庵司寇幕客之手,谬误甚多,不仅此碑也。

 

   《八琼室金石补正》案:《萃编》载卷六,据白氏本补正如右。此精拓本,旧为姚伯昂所藏,今归兰嵒前辈思佑,后有郭兰石尚先金书跋语。并释碑文于每页之前,又有寿阳祁彦闻一跋,郭释由是为自是,祁氏已言其误。

    鬲并仍作鬲我亦非。惟敬奠不行之敬,确然无疑。王沈诸家皆阙如焉。翁作上半林字,殊误。其敬惟之敬,颇不相类,黄氏以为众,亦似是而实非。道cc,王氏摹写不误,误在释文。吉土之土,与衡方碑白石神君碑同,王氏于碑文则阙之。于释文则旁注与字,盖沿翁氏之误。而刊刻者又改为舆,夫人而知其非矣。东下就字,赵释作龙,非是,特不知所谓衡山者何指,疑是以衡为横,而苦无确证。国界之界,王作c,沈作c。颜浮之浮,王作c,翁作c,皆拓本模糊所致。阎祐之祐,黄作格,翁作袼,军误。茅厓之厓,翁作佳,误。沈释作匡,以厓为误。审视之,王字中直连贯上下,不知何由。决为非厓也。

曩见《常山贞石志》考证鬲并,极为精当,吉土,颜浮,亦与王氏有异。而检视所蓄之本,不甚明显,未遽勘《萃编》之伪,今见是册,确有足据,不特王氏之书,于以校正,即翁沈诸家,亦可相为印证矣。

碑亦鬲为隔同,考《汉书.五行志》鬲闭门户,师古注曰:鬲与隔同。又《沟洫志》鬲津,《杨王孙传》,厚葬以鬲真。《曹参传》,收者漯阴平原鬲庐。《戾太子传》,鬲塞不通。《薛宣传》,则阴阳否鬲,西川鬲绝,欲以鬲塞而聪明。《郭解传》,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鬲之。《南粤王传》,鬲绝器物。《王莽传》,其以平原漯阴鬲重邱凡户万。所注皆然。《地理志》平原郡,鬲云。《敞传》,非莽鬲绝,卫氏注,亦并云读与隔同。又《尔雅》释水,鬲津,李注孙注均云可隔以为津。《荀子》大略,鬲如也。注云,鬲为隔绝于上。又杨君《石门颂》,垓鬲尤艰。隶释云,鬲即隔字。

翁氏云,以领为岭。案,古只作领。说文无岭字。大徐新附始有之。《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隃领。注引项昭曰,领,山岭也。

又云,以礼为醴,案,仪礼士昏礼,宾人受如初礼。注云:古文礼为醴,聘礼明日宾拜礼,于朝礼,玉聘礼记礼不拜,至士冠礼礼于阼。注并云,今文礼作醴。《诗》采蘋传,必先礼之于宗室。疏云定本礼作醴。又仪礼士冠礼,请醴宾,若不醴,则醮用酒。士昏礼,赞醴,妇出请醴宾,注并云:醴当为礼。礼记内则,宰醴负之,昏义,赞醴妇,注亦并云,当作礼。是礼醴二字,互相通借之证也。

又云,以熹为喜,案,说文,喜乐也熹,说也。熹,灸也。熹喜通用。《春秋》元命苞云,心喜者为熹。《汉书.郊祀志》,而天子心独熹。《贾谊传》群臣自熹,注并云,熹读曰喜。《史记.周本纪》无不欣熹,亦即喜字。《尔雅》释虫,注释文,熹本作喜。《急就章》勉力务力必有喜。皇象碑本作熹。《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闻喜,刘宽碑阴韩仁铭,并作熹,而喜之作熹,他处未见,惟殽阬碑,田禧即禧字,可为喜作熹之证。熹可借为嬉熙。喜亦可借为熙,胶东令王君断碑,庶绩咸喜,喜与嬉亦可通借。易家人,释文,嘻嘻,陆本作喜喜,张本作嬉嬉,因遂借熹为喜耳。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毛远明著,线装书局,2008年版)

祀三公山碑:石在河北省元氏县。清乾隆三十九年,关西王治歧任元氏县令,于城外野坡得此石。后移植于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此与洪适《隶释》所载汉灵帝光和四年之

 

“三公山碑”不同。拓片高一五〇厘米,宽六九厘米,字形方折,而又用篆法,为古隶书。

 

释文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

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

肤寸,遍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醮祠希罕,/

不行。

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来道要,本。以三公德广,/

其灵尤神。处幽道艰,存之者难。卜择吉治东,就衡山起/

堂立坛,双阙夹门,荐牲纳礼,以宁其神。神熹/

其位,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民/

无疾苦,永保其年。

长史鲁国颜,五官阎祐、户曹/

史纪受、将作椽王笧、元氏令茅、丞吴音、廷掾/

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北图拓本汇编》一册四〇页;《两汉记》卷一一;《萃编》卷六;《文学考释》四章,一一一八页;《汉碑集释》三二页)

 

河北金石辑录》(石永士主编,1993年版)

〔祀三公山碑〕

又名《大三公碑》,或称《元氏县汉祀三公山碑》原在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三公神庙内,其后不知于何时遗失。清成丰间(1851~1861年),知县刘宝楠移置文清书院(民国时称第一高级小学),现经元氏县文物保管所和旅游部门多方搜集,才于正定县隆兴寺内访得此碑,并于1989年5月又重新安置在距县城西北方向20公里的封龙山上。《祀三公山碑》刻于汉安帝(刘祜)元初四年(117年),由常山相冯君所立。

碑通高1.70米,宽0.70米,厚0.25米。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此碑整幅拓本,长1.50米,宽0.69米。碑凡10行,行约20字,共197字。碑无额无穿,是河北汉碑中最早的一通。据县志载:“碑无穿,篆隶相兼,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长扁迥殊,有两字一格者,有一字占两格者,甚或一字上半笔画多却短促,下半笔画少而疏懈者;不事配合之工,绝无整齐之势,非汉以后之物也。”

碑文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之作,其渐减篆之萦折,为隶之径直,有的字还有草篆之意,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清代书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清代康有为、杨守敬称之为“瑰伟”。日本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书法纂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祀三公山碑》的内容主要是祷祀三公山神,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太平无事。据记载,元氏县汉碑见于记载的共七通,即:三公山神碑,立于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146年)。封龙山碑,立于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年)。三公山碑(俗称小三公)、八都神坛庙碑、无极山神庙碑、白石神君碑,均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四至六年(181—183年)。此碑只在《河朔访古记》中有记载,以后金石各书,罕有著录。直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中发现此碑,咸丰间知县刘宝楠又将碑移置文清书院。“文革”期间一些有心人为使其免遭破坏,深埋在正定隆兴寺内达20年之久。

 

案:《祀三公山碑》又称《大三公》,以区别于另一通《三公山碑》所以分称大、小三公山碑。此碑原在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三公神庙内。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曾予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元氏县令王治岐于城外野坡发现此碑,咸丰年间知县刘宝楠移植于县文清书院(民国第一高级小学)。从此名扬天下。“文革”期间,保存于正定隆兴寺,深埋地下。1989年,县旅游文保部门杜香文、崔竹元等人探寻此碑,经多方努力,挖出汉碑,安置于元氏县封龙山汉碑堂,汉碑重光。

注:

1,三公御语山:三公山,元氏六名山之一。《元氏县志.崇祯志》三公山,在县西七十里,县界六名山之一。《隶释》:《郡国志》常山国,元氏,注云:有石塞、三公塞。所谓三公塞即此山也。《畿辅通志》、《正定府志》:县界有六名山:封龙、灵山、三公、石溜、长山、无极。东汉光和中俱有封号,载在祀典,而白石山不与其列。

《县志》载:“三公山,在县西70里仙翁寨村北。”三山连绵,现分别称猴垴、车轱辘垴、北寨山(仙翁寨),海拔分别是871.3米,456.7米,393.8米,西高东低,三级台阶,似乎三公并列。《战国策.赵策》有“(秦)反(同返)三公、什清于赵”的纵横家语,注家以为就是元氏县三公塞,即仙翁寨山。

元氏七通汉碑中,《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封龙山碑》,《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有六通提到三公山,(另一通《八都神坛碑》因为被磨灭,文字不辨),且有三通以三公山为主,可见三公山山势雄伟,地位崇高。

三公御语山,三公、御语山,有连称,有单称,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不明。但是有单称三公山者,无单称御语山者,似乎一座山的可能性为多。

三公御语山一说:或为三公山的别称。三公山,位于元氏县西北三十五公里。御语山:史无记载,元氏县当地学者杜香文在《元氏县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一书中考证认为,御语山即今之万花山,又称坛山。盖因周穆王登坛山,并题名“吉日癸巳”而得名。但所列举资料仍不够充分,尚可存疑。从本碑看,“三公御语”似为一山之名,待考。

2,三条: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恒山属北条山,而封龙山、白石山、三公山属恒山南的支峰,故此云“三条别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0年04月07日
后一篇:三公山神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