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远流长的粥文化

(2013-01-19 16:38:05)
标签:

美食

腊八粥

健康养生

分类: 5、健康养生

源远流长的粥文化

 

    我国的粥文化源远流长,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前。有关“粥”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周书》:“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很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礼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之说。清代光绪年间,黄云鸽编写了《粥谱》,涉及到的品种多达247个。近年问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经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种。总之,我国的粥文化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地域广阔,蔚为大观。

                   http://s6/mw690/9f82907fh7b90a552aa75&690

    长期以来,粥作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有“世间第一补物”之美誉。粥膳养生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帝王、达官显的贵滋补养生,到平民百姓的糊口充饥,上下几千年,应用演变至今。粥已不再是糊口之物,而成为一种平衡膳食,调剂口味的美食,一种地地道道的养生妙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可以充饥果腹,还可以保健养生,真正做到了“食疗合一”。粥的品类包括五谷粥、蔬菜粥、水果粥、肉类粥、中药粥等 。

        http://s4/mw690/9f82907fhd3cd6f899803&690



  吃粥能节约米粮,又可治病养生,所以古往今来,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贫富,国人爱粥者比比皆是,称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三餐主食之一”。关于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记述。有人以食粥为乐,有人以食粥为苦。据说,唐朝的白居易在翰林院时,皇上赐粥,“喝了一碗,口香十日”。清代的郑板桥在给其弟的信中就活灵活现地陈述食粥之乐:“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具暖。”然而,更多的寒士贫民,长年累月餐餐吃稀饭,吃杂粮粥,有上顿没下顿,确实也是很苦的日子。宋朝的秦观有诗云:“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贫,日日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冬天太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粮食不足就吃粥度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贫困潦倒,过着“举家食粥酒长赊”的生活。总之,食粥的苦与乐,都是因人因事而异,而非因时因地而异。


辑录两首关于“粥文化”的古诗:


一、
陆游的《食粥》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放翁为此诗写了题解:“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文潜名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作《粥记·赠邠老》,劝人食粥自养,收于《宛丘集》。文中说:“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生命、求安乐,亦尤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在寝食之间耳。”由此可见,陆、张均以吃粥为乐。


二、明·张方贤的《煮粥》诗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此诗首联表达了“煮粥比煮饭好”的观点。颔联和颈联是“煮粥好”的论据:一节省,二方便。末联是全诗的真谛:淡泊明志。古人以勤俭、淡泊为美德,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客只须添火水”,于唐诗“寒夜客来茶当酒”也异曲同工之妙。


    从宋代开始,粥文化在“腊八粥”中展现到极致。尽管腊八粥的由来说法各异,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对粥的喜爱。腊月初八这一天,我国民间用干果谷物熬成腊八粥,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成果,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一些寺院、社区也纷纷发放免费腊八粥,在寒冷的冬日送上温馨的祝福。

  

         http://s6/mw690/9f82907fhd3a6b1a696b5&690


    此时,我家的灶台上已是香弥漫。

    我公公婆婆都爱吃粥,每天不断。公公煮粥的水平很高,香喷喷的粥味胜过商店里的罐装八宝粥。我们家煮粥的食材大同小异,各种豆类、小米、玉米、红枣、甚至胡萝卜都入粥了。今天是周六,恰逢腊八节,我下午休息就不劳公公动手,除了原有的食材另外又添加黑芝麻和绿葡萄干,把粥熬得粘稠绵密,香浓馥郁。这天然食物的本真味道是这样诱人。

                 http://s14/mw690/9f82907fhd3a6bd3b97ed&690

            【图片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