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好孩子,只须要七步
(2016-11-08 14:05:31)
标签:
育儿养育孩子打骂孩子溺爱孩子 |
恨铁不成钢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形成的纠结,一旦孩子做事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爸妈往往气不打一处来,喜欢对孩子一通数落。殊不知数落归数落,家长发泄了情绪,痛快了,可孩子照样教不好。其实这种数落式的家教方式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甚至压制了他们的生活热情。
曾有一个朋友基本不回家探亲,归根究底,竟然是因为童年时某次他被同龄人欺负丢了课本时,父母竟然没有选择安慰他帮助他,而是数落他“男子汉哭哭啼啼,被欺负了也不知道还手”。从此以后他每次听到父母数落就躲起来不愿意交流。这种越见生疏的亲子关系,恰恰是家长给孩子种下的心结。很多时候,许多人的心理阴影往往是童年遭遇的家庭创伤,希望爸妈能够注意避开错误方式教育孩子。
第二步 爱催促孩子
恨铁不成钢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形成的纠结,一旦孩子做事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爸妈往往气不打一处来,喜欢对孩子一通数落。殊不知数落归数落,家长发泄了情绪,痛快了,可孩子照样教不好。其实这种数落式的家教方式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甚至压制了他们的生活热情。
曾有一个朋友基本不回家探亲,归根究底,竟然是因为童年时某次他被同龄人欺负丢了课本时,父母竟然没有选择安慰他帮助他,而是数落他“男子汉哭哭啼啼,被欺负了也不知道还手”。从此以后他每次听到父母数落就躲起来不愿意交流。这种越见生疏的亲子关系,恰恰是家长给孩子种下的心结。很多时候,许多人的心理阴影往往是童年遭遇的家庭创伤,希望爸妈能够注意避开错误方式教育孩子。
第三 爱愁眉苦脸
有的父母为夫妻情感矛盾或者不顺心的生活琐事纠结,就常常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各种烦恼的表情,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唠唠叨叨,一会儿愁眉苦脸,一会儿痛哭流涕……结果单纯的孩子常常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产生“没有能力帮助爸爸妈妈,我真是没用”的想法。
第四
第四 爱打骂孩子
古语有云“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理念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层面。这类教育理念形成与我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有关,是对人类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想法竭力的扼杀。在强调惩罚和压抑个性的条件下,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将孩子变成被动、退缩、消极、冲动的人。
第五
古语有云“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理念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层面。这类教育理念形成与我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有关,是对人类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想法竭力的扼杀。在强调惩罚和压抑个性的条件下,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将孩子变成被动、退缩、消极、冲动的人。
过度的打骂就是家庭暴力,不仅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更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从长远来说,过度的打骂对孩子的伤害是影响深远的,它会使得孩子的心灵扭曲,长大后人格也随之畸形。孩子要么变得唯唯诺诺,怯弱胆小;要么则会变得暴力,胡作非为,有点反社会倾向。鉴于打骂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父母举起手时,一定要思考这一巴掌对孩子的伤害,尽量三思而行!
第六 爱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
学校搞题海战术,孩子回到家写完作业后,家长也跟着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要求孩子不完成不准睡觉。这种就属于疲劳式教育。其实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的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如果爸爸妈妈真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妨找些趣味的学习方式或者游戏跟孩子互动,比如造句子游戏,背单词游戏,分享故事……孩子提高了学习热情,自然就不会抗拒父母的要求了。
第七种 过渡表扬孩子
尽管我们常常倡导父母对孩子应该多表扬少批评,但是有的父母却矫枉过正,不管孩子做什么就是一通表扬,反而造成反效果。曾经有一个孩子喜欢说脏话,爱打人,父母却说“没关系,我家孩子就是有野性”,结果等孩子长大了,他的坏行为却伴随一生,交不到知心朋友,也难以在社会立足。可见这并不是我们身为父母所期望的结果。
表扬孩子是讲究技巧的,不是胡乱一通表扬,让孩子越加骄纵。对孩子的表扬应该是表扬孩子的好行为,不表扬孩子本人。还应当适当地提出建议,指导他往好的轨道走,而不是让他活在父母营造的“表扬世界”里,一旦在外界受到挫折,孩子往往自尊心更脆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聪明的爸妈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挥者,而是做好引导者。要想培养优秀孩子,请记得舍弃这七大家庭教育的坏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