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学》(4—7章)测试

(2014-06-09 15:00:00)
标签:

教育评价

课程论

学生

教师

教学

分类: 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包括的两个方面的特征是                    (    

A.身体和心理特征 B.气质和性格特征 C.认知和情感特征 D.情感和意志特征

2.课程论是研究                                              (    

A、怎样教学的理论 B、教学什么的理论 C、德育的理论     D、教学方法的理论

3. 高中会考属于                                              (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标准化测验     D、教师自编测验

4.按照所学教材的理解,教学主要指                             (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知识的教学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非指导性教学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罗杰斯          D、根舍因

6. 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     

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潜在课程        D.学科课程

7.体谅模式在道德教育中特别重视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德育可分为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   (   

A、倡议形式教育   B、指令形式教育   C、品德教育        D、道德规则教育

9.一个测试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是                             (   

A、区分度         B、效度           C、信度            D、难度

10.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称之为  (   

A、教育评价       B、教育测验       C、教育测量        D、主观性测验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                                          (  ABD   

A、专业知识的发展   B、专业才能的发展   C、身体健康发展   D、专业情意的发展

2.三大课程流派是                                              (  ABD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人文主义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是                                        (  ABC  

A、较高的效度      B、较高的信度      C、较高的区分度     D、较高的难度

4.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途径是                                  (  ABCD  

A、同行评价       B、领导评价       C、学生评价     D、自我评价

5.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                                          (  ABD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判断     D、道德行为   

 

三、判别题:(每小题1 分共14分)

1.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  

2.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  √  

3.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专业上的发展。                  (   × 

4. 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力的主体。                  (   √ 

5.课程即教学的科目。                                            (  ×  

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  √  

7.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  √  

8.罗杰斯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  (  √  

9.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  

10.通过寓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直接的道德教学。(  ×  

11.道德原则教育要运用道德禁令形式进行教育。                     (  ×  

12.体谅模式的提出者是麦克费尔。                                 (  √  

13.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或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过程称之为道德判断。(  √  

14.“考试是根指挥棒”,这说明教育评价具有激励功能。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3、 德育:主要指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4、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指标体系:是指反映评价目标、并被赋于一定权重的一系列指标的结构系统。

 

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3.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4.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点是什么?

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点是: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若教学得法,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5.简述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是: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任务;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评价报告;

 

六、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87)

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师生关系是: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新型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智慧的激励者;是社会经验的提供者,更是多元价值的分享者;是人生道路的指引者,更是奋斗目标的助跑者。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老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高原则。

 

2.简述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225)

  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势。

(1)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

(3)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5)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