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著《苏州记》和《随风》
(2020-06-30 15:45:19)
标签:
情感 |
分类: 书话 |
书话
陶文瑜著《苏州记》和《随风》
洪砾漠
浏览陶文瑜的《苏州记》和《随风》两本书,我惊喜地发现陶文瑜的诗歌和散文有四个特点:
一、陶文瑜的诗歌和散文像青枝绿叶的松、柏、小叶桉一样根植在苏州的文化土壤里,散发着姑苏的泥土芳香气味。《苏州记》一书有24.5万字,共67篇,其中第一辑《苏州记》18篇,第二辑《老宅》22篇,第三辑《太湖记》10篇,第四辑《古镇记》17篇。诗集《随风》共收诗歌56首。67篇文,56首诗,都承载着苏州长河一般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浓厚的水乡气息和泥土香味。
二、陶文瑜带领读者从古代、近代辗转而又从容地来到当今网络时代。请看《随风》一书中的《兴福寺》:
翁同龢说
门外皆劳人
他把清朝的事情忙完之后
就告老还乡了
翁同龢走进兴福寺
然后回过头来
很颐享天年地看看门外
他说那些东奔西走的
都是劳人
我和小海来的时候
和尚们都在念经
他们念念有词的样子
就是准备高考的考生
我和小海要喝茶去了
好好念吧
修炼好了就能到红尘中去
……(此处6句诗,我省略了——砾漠注)
去年的这个时候
也是夏天的一个傍晚
我和小海去网吧
我们像贴在电线杆上的
寻人启事
等待着找到别人或者
让别人找到自己
和一群孩子混在一起
我们像是两个
会写诗的和尚
《兴福寺》一诗开头一节是追忆清朝末年同治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在戊戌变法还没有失败以前被慈禧太后“开缺回籍”后走进兴福寺的情景:翁同龢看到“门外皆劳人”,其实说明翁同龢仍在关心民间疾苦。诗的最后一节写“我和小海去网吧”,将读者从100多年前的兴福寺带到了网络时代的网吧,其间人们的心灵历程辗转而又从容不迫,实在令我拍案叫绝。
陶文瑜《苏州记》和《随风》两书中像这样大开大合的篇章比比皆是,我就不罗列了。
三、陶文瑜将古代文献巧妙地转换成现代白话文体或新诗体。《苏州记》一书中有一篇《陆龟蒙》,写的是唐朝诗人和文人陆龟蒙在苏州种田和写作《耒耜集》的故事。我认为陶文瑜写作这篇类似报告文学的散文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将有关陆龟蒙的古代文献读到烂熟于心的时候,才用现代白话文来叙述陆龟蒙的故事。
在《苏州记》和《随风》两本书中,像《陆龟蒙》这样摹画古代诗人和文人的形象的篇章还有不少。我认为陶文瑜所写的人事皆有古代文献记载可查;不过,他将“古代文献”作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精巧地构思和立意,写成了现代白话文体或新诗体,并且做到精益求精。这很不容易,与林语堂1947年写作出初稿的《苏东坡传》等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陶文瑜的散文和诗歌还有如下共同特点:语言简练、隽永;意境深远;耐读性强。
2020年第2期(总280期)《收获》杂志有两个栏目刊载了纪念陶文瑜的文章。《明亮的星》栏目中的文章是小海2019年12月8日-12日写作的诗话《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河汉遥寄》栏目刊载荆歌《秋月太迟春太早——哭文瑜》和陶文瑜生前写作的生活故事《如意》。《如意》写的是1936年初冬时节苏州某小学教员许先生的家事和职业,人物生活的艰辛程度令我想起鲁迅(周树人)1924年2月18日写作的短篇小说《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中的文学青年卖文为生的困顿生活。我发现《如意》一文没有收入陶文瑜散文集《苏州记》。
陶文瑜先生早早地撒手人寰,令人扼腕长叹!他的《苏州记》和《随风》两本书100年后还会再版再印让新生代读者分享他的思想精华和文字魅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