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国东路旁的钢铁栏栅门和老薛记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散文 |
朝花夕拾
(散文)
上海建国东路旁的钢铁栏栅门和老薛记
洪砾漠
上海市建国东路431号东侧的黑色漆皮钢铁栏栅栏门,令我想起茅盾长篇小说《子夜》后半部分的故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弄堂房子里隔着钢铁栏栅栏门和他的厂里的原来的工人们进行是否复工的谈判……现在上海市区这样的钢铁栏栅门好像在日渐减少,令我这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不无隐忧。
6月8日中午,我路过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东路485号兴隆老薛记餐馆,见二层楼均有人在用午餐,菜肴价格有高有低,有米饭,便放弃去建国中路泰康路田子坊附近的贵阳小小餐厅吃午餐的念头,入此馆,在一层,自选一小碟炒熟了的桐毫(7元),一只咸鸭蛋(3元,江苏省溇河市七码头镇菜场每只1元或1、5元民币),一面吃米饭(收钱3元),一面想起1948年许周海婴在上海市霞飞路霞飞坊目击的情景:巴金夫人在弄堂里照看3岁许的女儿李小林吃饭,碰上卖咸鸭蛋的苏北籍小贩提篮子进来弄堂,就花钱买一只给女儿下饭,女儿就吃饭又快又顺利。周海婴慨叹说,那年月上海物价昂贵,低收入者如巴金等靠写作为生的人享受咸鸭蛋是奢侈的欲望!……现在,老薛记一层有二十多只饭桌,干干净净,窗明几净,用餐者宽松自如,不像贵阳小小餐厅那么拥挤,我心情好,多吃了些米饭。时代有进步,也有不如意的方面,好歹没有特务横行无忌的恐怖感觉!
6月8号中午,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天桥下堆放的垃圾堆里有一只老旧竹椅,我痛惜被人抛弃了。名人故居内应该有这样的农耕社会家具!
2019年6月8日中午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