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还魂草
(2017-10-14 18:33:57)
标签:
转载 |
巴金的童话集《长生塔》,童话《隐身珠》,翻译王德尔童话《快乐王子》,我好多年前读过,佩服巴金的丰富想象和童年视角。这位小朋友不简单!洪砾漠2017年10月14日


之前在看国家地理的时候看到关于还魂草的介绍,原来世界上真有还魂草。只不过此“还魂”非彼“还魂”。在澜沧江上游的西藏昌都地区,沟谷两侧的山坡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只有些低矮扭曲的云南松和柏树,还有一种不开花的蕨类植物,植物学上叫垫状卷柏,它有个更传奇的名字叫“九死还魂草”,它能够生活在干热河谷中,即干热坝子中,在雨季来临时还魂草会迅速抽脂发芽,呈现欣欣向荣的绿色,当雨季结束后,它的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之中,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像死去一样,得到水分后,全身细胞才会恢复正常生理活动,舒展开枝叶,如同起死回生。
还魂草虽不似我童年时以为的那样可以让人起死回生,还魂只是指的是一种在干旱地区生长的卷柏植物的特性,但却让我想起我第一次读到还魂草的故事。一回想,已经过去九年了。
那是在我读完小学四年级的暑假,从老师那借了一本《巴金小说-还魂草》,里面主要是巴金先生的小说集,有《哑了的三角琴》《狗》《憩园》等印象比较深刻的小说,记得最早四年级时,一位同学曾借我看过一本巴金先生写的一本书,忘了叫什么,只记得《狗》《憩园》是收录在里面的,而《还魂草》是那次暑假第一次看,当时觉得特别感人,利莎和秦家凤的感情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还有那个悲剧的结局,回忆起来总感觉故事发生的背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孩子的友谊却是纯真温暖的。前几天特意买了那本《巴金小说-还魂草》,好像网上只有红色封面的那一种,收到书后,我看着封面上的字,好像和我九年前看的那本书一模一样,越想越觉得是,看了一下出版时间2007年4月,我肯定就是了。重温九年前借来看过的书,所谓机缘巧合,大概就是如此。
“敏,五年了。”熟悉的开头。当初我一直很好奇敏到底是谁,好多篇文章中都提到她,应该是主人公的的故友。当时巴金先生写此文时才三十多岁,主人公被称为黎伯伯,情不自禁的会把作者带入,但毕竟是小说。故事发生在硝烟弥漫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人公秦伯伯住在利莎父亲开的书店二楼,主人公和利莎的父亲是好友,而利莎的父亲性格老实敦厚,是个大学老师,平日里话不多,唯有一次喝了点酒才打破内心的沉默讲述近些年来的遭遇,“我在国外住了八年,回国来在大学教书也教了五年,养一个太太两个孩子都养不了,还要靠开书铺来维持生活,这真是笑话。怪不得我那同班同学都改了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读书人生活艰难,战乱下生存堪忧,又何谋立足之地。但利莎父亲又是个乐观的人。他可以忍受任何不公平的待遇,他也可以在任何困难的环境里设法为自己找一个正当的出路。他不灰心,也不想投机取巧。他只是安安稳稳地一步一步走那人生的道路。质朴的人生理想。只是生不逢时,最后敌军来重庆空袭时,书店全部被炸毁,只得自己住到学校宿舍里,老婆孩子借住到远方亲戚家。倘若他是生活在当代,或许他会成为某高校受人敬仰的教授,过上不错的生活。
黎伯伯与利莎是忘年之交,利莎总喜欢黎伯伯给她讲故事,而秦家凤作为她的好朋友经常和她一起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其中,黎伯伯就向她们讲了一个关于还魂草的故事。讲的是两位好朋友一起走了很多地方,在一个寒冷的夜里,他们来到黑暗的荒山中,其中一个人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办法都不能救朋友的性命。在那个时候据说有一种还魂草,人把它捣碎放在死人口里,可以使死了的人复活。这种草就长在荒山中,并不难找到,不过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它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就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还魂草后把它栽在花盆里,每天早晚用锥子刺出自己身上的血来浇这棵草,在一个星期后就用草救活了他的朋友。这当然只是个民间传说,但当年我和故事中的利莎和秦家凤年纪相仿,我都相信这是真的,觉得十分感人。而现在,我总觉得那个传说中荒山是在澜沧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因为那里的干热坝子因受横断山脉的重重阻挡水汽深入较少,气候干旱,山坡上垫状卷柏较为常见。当年我和利莎一样相信还魂草真的存在,直至后来,利莎的好友秦家凤被敌军空袭炸死,利莎想用还魂草救她朋友,黎伯伯告诉她,他讲的只是故事,还魂草本来就没有的。秦家凤就这样住进了墓地。利莎本打算过两天请秦家凤来家里吃面的愿望都永远无法实现了,甚至想在生日那天去她坟前送碗面都没法实现了。那天正好敌军空袭,上午发了警报,小镇遭轰炸,书店楼房全塌了。利莎和母亲不得不转移到远方的亲戚家去,黎伯伯也不得不与利莎分别。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读来很漫长,现在读来觉得很短的一部小说,小时候想象和好朋友分别都觉得非常不舍难过,现在再看视角不同了,孩子的纯真善良与战争的残酷无情形成很大的对比,小说中有很多明暗色调的对比,尤其是恶劣的环境与纯真的友谊,无论是利莎与秦家凤,利莎与黎伯伯还是黎伯伯与利莎父亲。
过去岁月不可复现,文学映射历史,承载一代人的回忆,充满战乱的四十年代,当硝烟散去,那个年代的生活便通过文字流传了下来,被不同年代的人,不同年纪的人体味着、感受着,因为触动心灵的东西可以跨越时空。
……在大地上一切的人都是没有差别的。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用种种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人是不会活得长久的。连那二十二层的长生塔也会在一个早晨的工夫完全倒塌。只有年轻孩子的心才能够永远存在。
“有一天两个孩子给我带来了一把小花,青青的细叶衬托着黄色和白色的小小花朵,每朵花都欣欣然昂着头,仿佛还在呼吸新鲜的田野空气。感谢这两个孩子的好心,春天被带到我的房里来了。我一把接过这不知名的野花,就拿来放在眼睛下看,鼻断上闻,我默默地闻了许久,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清香似乎慢慢地沁入我的全身,我觉得全个身子都颤抖起来,好像被一种力量在摇撼着似的。”
也许,利莎那一代人就像是还魂草一样,他们身上继承着善良真诚、为人着想、正义勇敢的品格,经历战火的洗礼和苦难的磨练而生生不息,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战后重焕生机,复苏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