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忆眼中的农民工

(2017-07-29 11:10:52)
标签:

情感

分类: 原创散文

随笔

 

王安忆眼中的农民工

 

洪砾漠

 

    王安忆中篇小说《乡关处处》里的女主人公月娥是一个在上海当家政钟点工的老年妇女,来自浙江上虞农村。说白了:月娥其实是一个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民工。尽管她在童年时失学,长大后成了一个文盲,但她凭借家乡人在上海的裙带关系,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钟点工。不过,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月娥年老力衰了,且年过花甲(60),仍为着生活的压力,继续在上海“钟点工”行业中拼搏,令人怜悯。月娥的形象令我想起的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里的“孽子”李青的母亲——年长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动作总要比同事们慢一点,最后被“生存竞争,胜优败劣”的残酷现实淘汰了,变成了一个孤苦的流浪人……月娥最后的结局论理要比“孽子”李青的母亲的结局好一点。

    我早就预估到王安忆要写农民工题材的小说(如《乡关处处》)。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估计,是因为我曾经在她的散文选集《王安忆散文(插图珍藏版)》一书中读过《遍地民工》一文,觉得在上海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早进入了王安忆的视野。

    《遍地民工》很短,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如下:

    我每晚大约是六点半到七点之间,都会乘坐一班公共汽车,车上常常有七八个头戴安全帽、身穿帆布工作服、脸色黧黑的壮年男子。要是夏天,衣服便被汗水溻透,脸上也满是汗迹。他们散坐在车厢里,直着背,收缩着身子,默不作声。在拥挤而变得昏暗的空间里,可见他们灼亮的眼睛,怀着对周遭环境的警惕。他们比我早一站下车,这时,便可听见他们互相招呼的声音,是这城市所陌生的口音。他们相呼着,从各个角落集中到下车的后门口,当他们的身影纠结起来,就显得有重量。这是出于一种紧密的质地,由年轻、体力、室外劳动所形成。车到站停下,他们鱼贯下车,抄着快速的短步,从等车与步行的熙攘人群中穿行而去,路灯映照出工作服后背某建筑公司的字样。①

 

    上述这段文字主要是写在建筑工地上做工的农民工。在王安忆眼中,这些农民工年轻,身强力壮,有着灼亮的眼睛,团结友好,辛苦劳动,吃苦耐劳,令王安忆在心里赞赏起来。

    王安忆还真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样,细心考察了农民工们休养生息的空间:

    年节里,到西区一条僻静的马路等班车。路边是一道围墙,墙上破着一扇门,站着一个人,对前面不远处的幢幢大楼张望。走过去与他搭话,他先是一惊,后退一步,然后腼腆地笑了。原来他很年轻,几乎是个孩子,像孩子那样背了手,倚着竹爿扎的门。问他一个人在这里做什么,他说大家都回家过年了,他是留守的人员。我问他能进去看看吗?他侧过身,让我探进头去。里面是没有尽头的一长条通铺,被褥靠墙卷起,露出竹席。工棚是竹爿搭起的,因是新竹,一片黄灿灿,太阳从窗口与门外照进来,映下一方方亮,亮里翻卷着一些尘埃的絮。有股子喧嚷于无声处起来,洋溢满室。②

 

    上面是《遍地民工》第二自然段。由于王安忆看到的工棚处于春节期间,工棚里少了农民工们的汗酸气味,脚臭气味,腌菜的酸气味;工棚外、围墙旁边的小便气味也暂时没有了……但是,王安忆还是想象出这工棚里往昔时间段里的农民工们喧哗嚷叫的热闹情景。

    《遍地民工》第三自然段如下:

    又有一幅极有趣的景象,是两个川妹子,手里携了行李,风尘仆仆,显然方才下了车()船。但因年轻,或还有期待,形容并无倦意,脸红红的。当她们走近建筑工地的入口时,就放慢了脚步。其中一个格外地低着头,不肯举步,另一个推她。被推了几步,却又磨转了身,回到原地,让那一个去,那一个也不愿。两人厮缠着,好久也不能近前。那起到一半的楼房,脚手架上,时不时转下来吆喝声,塔吊的行行声,和了混凝土搅拌声。上面有一个人,是她们千里迢迢来找的。③

 

    王安忆描述的是建筑工的妻子从四川到上海来寻找丈夫和工作的情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

    《遍地民工》第四自然段是王安忆对在上海市境内务工的农民工的综合评述:

    就是这样,我们这座城市里,四处都是民工,空气中挟裹着他们的汗气和异乡的口音。他们在劳作中练成的着地扎实的步态;穿行在车流之间,肆无忌惮又惊恐的身型;还有,大街小巷墙根下小便的背影了,改变了这个城市布尔乔亚的风韵,变得粗粝起来。在我家的住处周围,先后起的楼群,有的就以他们家乡的地方命名。比如有一幢为“新华舍”,我恰巧知道“华舍”这个小镇,坐落在绍兴柯桥边上,曾以“日出万丈绸”扬名。我还注意到,每日中午,不知哪一幢楼上,会响起金属的敲击声,因是居高处,传得很远。听多了,便听出那敲击有拍点,什么拍点?是某个人家乡的小调,快书,或是大鼓。④

 

    什么是“布尔乔亚的风韵”?布尔乔亚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个俄罗斯姑娘,身上具有与革命时代和潮流不合的娇生惯养气息。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失态的季节》等作品中常常对中国青年人身上的布尔乔亚气息加以嘲讽。再说,王安忆在住处听到某一幢楼上有人敲击金属的声音,那是在异乡打工的农民工正在如醉如痴地哼()着他的家乡小调,以此方法寄托着他对家乡的亲人和乡土的思念。

    《遍地民工》虽然只有4个自然段,但是王安忆对在上海打工的农民工的考察和赞许都尽在其中。王安忆对于农民工不仅仅是赞许,还略微有点嘲讽的味道,从《遍地民工》的字里行间是能够看出来的。

    关于农民工,《王安忆散文(插图珍藏版)》一书里还有一篇,题为《要说爱你不容易》,副题是关于写作《民工刘建华》:

    其实,《民工刘建华》中的刘建华,正是经过知识启蒙的农人,可我们宁可喜欢那些生活在纯朴生活中的人们。他们自然的人性,成为我们审美目光温柔注视的对象。我们称颂这种简单的美德,甚至于,为了塑造回归自然的乌托邦,我们夸张了他们的原始性。我们差不多遗忘了他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他们是极有教养的大国子民。他们的才情,被阻在发展的差异之后,使我们蒙蔽了眼睛。一旦他们越过界限,参与和分享现代生活,情形立刻变得紧张。我们几乎措手不及,眼见着这些智能极高的群族,迅速接受现代城市历练,成长起来,与我们处于对峙的位置,一面将我们的审美想象砸个粉碎,一面与我们步步相争,精神与物质便都临了一种威迫。

可他们中间,真是有人杰。有一回,走在逼仄的巷内,听身后有口哨传来,吹的是北方板()腔体戏曲,装饰音极繁复,而婉转流利,极为悦耳。回头一看,是个收破烂的汉子,骑着三轮拖车,手持摇铃。那哨音嘹亮如莺啼,使破败的巷道忽变得新鲜起来。⑤

 

王安忆在《要说爱你不容易》一文中仍像《遍地民工》一样对于农民工的赞许多于嘲讽。王安忆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赞许的起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她的个人亲身经历有关。1970年,年仅15岁多一点的王安忆,初中毕业,与城市同类(知识青年)一起赴安徽省五河插队落户,亲身体验了当农民的辛苦,自食其力的快乐,看到了贫穷落后的村庄里的农民们的粗粝,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仍保存在农村民间。因此,她才知道当今农民工群体中有奇才,有人杰,有自然的人性……

王安忆对于当今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程度的了解呢?这个庞杂的群体中有鼠目寸光的人,有急功近利的人,有坑蒙拐骗他人的人,有偷盗公私财物的人,有好逸恶劳、流水好闲的人,有赌博成瘾的人,有卖淫的,有嫖娼的,损公肥私的……当然,大部分农民工依靠吃苦耐劳的个性挣钱养家糊口,劳累一天仍要加班加点干到夜晚9时左右才下班的情景屡见不鲜,难怪王安乙要赞许他们。

 

注释:

①遍地民工,王安忆散文(插图珍藏版),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朝内大街166)2008111次印,第234页。

②同①,第234页。

③同①,第235页。

④同①,第235页。

⑤要说爱你不容易,王安忆散文(插图珍藏版),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1次印,第205页。

 

2017728日,起草于太仓图书馆二楼

   

 王安忆眼中的农民工

王安忆眼中的农民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