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砾漠先生
砾漠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9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廷芳《西风故道》阅读手记(之三)

(2016-12-18 18:34:47)
标签:

情感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学笔记

文心探访

 

叶廷芳《西风故道》阅读手记

洪砾漠

21篇《写下的吻》。副题《卡夫卡致密伦娜》再版序言。卡夫卡有一条箴言:人的内心中是不可能没有一颗坚不可摧的内核而生存的。阅读卡夫卡致密伦娜的许多依然滚热的情书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对这些信件的接收者即密伦娜产生由衷的敬意:她在双方断绝来往以后,特别是在法西斯的追捕下仍然想方设法保存着这些珍贵的资料,依然看重它的无上价值。这是一位多么有见识、有良知、有风格的高尚女性。无独有偶,还有此前那位柏林姑娘菲利斯,她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见解虽然不如密伦娜,而且卡夫卡自己也承认:是他伤害了她。但她亦看到了这位天才的价值而不计个人恩怨,妥善地、完整地保存了卡夫卡五年内写给她的全部517封信件(加上明信片和电报则达625封)。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卡夫卡爱这两人爱对了。她俩的崇尚风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或遗产。我们崇敬卡夫卡,同时也尊敬这两位欧洲女性,他们将与卡夫卡一样不朽!

22篇《人生是一场无穷的诉讼》。副标题《诉讼》译序。就拿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书的译名来说吧:最初有人从英文译作《审判》,从德文原文看,没有错。但德文还有“诉讼”的意思,审判是一个案件的结果,而诉讼则是案件审理的过程。这就要从卡夫卡作品的总体精神对两种词义进行权衡。由于卡夫卡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从卡夫卡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文学的内容看:人的存在就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诉讼的过程。所以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均处于未完成状态。因此,卡夫卡1912年——1918年写作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译作《诉讼》比较好些。《诉讼》的主人公虽然后来被处决了,但是它是没有经过审判程序的,而且小说也未因此而结束。

在《诉讼》第九章,有一处写到主人公K.在意大利一座教堂里神父对他讲的一个寓意深奥的故事:一位乡下人想进入法的大门找法,苦等一辈子也未允许他进去。这可以说是《诉讼》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卡夫卡把它作为独立的短篇小说对待。从理论上讲,法代表公平和公正。在现实中,法的形式或法的大厦随处可见。然而在卡夫卡看来,真正的法是可等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实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这个乡下人成了“等待戈多”式的傻汉。这是在揭示人的生存的悲剧性处境。卡夫卡对法、对真理这些概念有着宗教般的认真,他和尼采一样,认为寻求这类东西是徒劳的。

23篇《人已去,鼓在响——小忆格拉斯》。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与巴洛克小说,俗称“流浪汉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怪”字。人物形象的怪,故事情节的怪,思维逻辑的怪,结构方式的怪……《铁皮鼓》中的主人公从出生长到3岁时,身高96cm,因窥见母亲与表舅偷情,就拒绝继续长高,决心与成人世界水火不容;他成为侏儒,但智商很高,胸前挂着3岁时得到的生日礼物——铁皮鼓,哪里纳碎分子干坏事,他就击鼓为号,表示抗议;他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发现异常事件,他就唱起歌来,震得教堂的玻璃哗啦啦破碎落地。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念他“幼小”,让他的不到20岁的后母陪他睡觉,结果他把后母奸淫了;后母生了个男孩,公开身份是他的弟弟,实际上却是他的儿子。法西斯垮台后,他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脑子灵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很快发(财)了起来。但他觉得钱多了无聊,就主动认了一桩与他本来无关的杀人案,因而进了一家精神病院。他以倒叙的方法撰写他的自传,也就是这本《铁皮鼓》小说的全部内容。

格拉斯(原籍联邦德国[即西德])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了一本书的篇幅与媒体谈他与巴洛克(文学艺术传统)的关系。他甚至把德国表现主义最杰出的小说家德伯林看作他在这方面的导师……如今这位生机蓬勃、不受世俗社会约束的可爱可敬的汉子终于驾鹤西去,可他留下的那只铁皮鼓依然咚咚作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孙英杰速写
后一篇:末哥(1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