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问世间情》

标签:
情感时尚 |
分类: 文学评论 |
小说评论
评《问世间情》
洪砾漠
生于1949年10月的男性作家叶辛在2014年春天出版了长篇小说《问世间情》。这部小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初版的,印数3万册;同年5月2次印刷的印数是6000册。上海鸿建印务有限公司承印。我购阅的这部小说单行本是上海文艺版第2次印刷的,定价25元人民币。
《问世间请》是写2013年秋天到冬天发生在上海城乡结合部位的浜头镇和浜头村的农民工的生活故事。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可以各抒己见。我也直接写下我的个人看法:
一、故事情节的破绽多,经不住仔细“推敲”。
破绽之一:长期在河南省郑州市不远的郑村务农,照料老年的公婆和在小学校读书的女儿索想的青年农妇但平平在突然遭受洪水灾害后赴上海郊区城乡结合部寻找丈夫索远,动身前没有打电话通知索远。但平平冒险寻夫的行动与她遇事考虑比较周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个性存在矛盾。但平平原来没有外出打工经历,不会考虑到丈夫在上海郊区打工可能变换工作单位和住址吗?因此,她携女儿索想投奔丈夫之前应考虑提前打电话和丈夫联络的事情。小说作者叶辛为了制造小说阅读时的“悬念”而置事情的常理于不顾,故意说“但平平”想给丈夫索远一个惊喜。
破绽之二:索远有手机,天天可以上网、看电视节目,家乡突然遭受洪水灾害的消息可以在灾害发生后的三天左右的时间内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平台获知,并且会用手机或工作单位广惠电器厂里的固定电话机打电话回家乡询问家乡灾情和家人信息。同时,但平平的精神状态再“麻木”,也会在公婆遭受洪水灾害死亡后将信息打电话告诉远在外地的丈夫索远。然而,作者叶辛又为了制造小说“悬念”而不让但平平打电话给丈夫报告老人死讯。
破绽之三:但平平初到浜头村31号(索远和姘头麻丽合住的租房)见到房间里有很多成年妇女的衣物却无动于衷。叶辛至少应该写写但平平的心理活动,如何生疑问,如何质问丈夫索远;索远又如何以这些衣物是妹妹索英的来搪塞但平平。可是,叶辛忽略了此事,导致故事情节又出现了“破绽”……
整部小说的最大破绽是彭筑(麻丽的原配丈夫)亲自动手害死麻丽。如果彭筑利用黑社会势力、雇佣杀手和侦探来谋杀麻丽,也许还会增加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总之,小说的故事虚构性与社会生活的纪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故事情节破绽多。
二、作者将大都市(上海)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了简单化的处理。
当代农民工在外地打工的性质恰如舒乙先生2010年许在上海图书馆东方大讲坛演讲《重读老舍小说》时讲的话:历史往往走圆圈圈,当代农民工就是骆驼祥子。
当代农民工打工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裙带关系。农民们外出务工多半通过各种各样的裙带关系在一定的地域打工。索远和索英在浜头镇站稳了阵脚,落地生根,必然要将他们在老家(家乡)的亲朋戚友和一般关系的熟人带到浜头镇及其附近地域打工,形成一个“郑村帮”。可是,叶辛为了制造小说的阅读悬念,却将此种“裙带关系”忽略不写,好像打工族根本不存在“裙带关系”,这无疑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了简单化处理。二、生存竞争。打工者在职业、务工地点、务工时间、居住条件、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竞争是在暗中进行的。年老力衰者自动退出了竞争场所,也有的人主观愿望想挣扎下去但被客观现实无情地赶出了竞争地带。三、弱肉强食,彼此倾轧。这多半表现在帮派之争、包工头之间的竞争。这些情况叶辛在《问世间情》中根本没有涉及。
《问世间情》还有更大的缺陷,小说根本没有触及各种所有制不同的企业的内部的劳(动者)资(金所有者)关系的矛盾和纠纷。事实上,索远恰恰处在广惠电器厂中层干部层面,正是劳资矛盾纠纷的中枢,叶辛却没有写,反而将厂内写得大致一团和气。茅盾长篇小说《子夜》虽然主要写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但是也花了不少篇幅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产业工人之间的纠纷。《问世间情》却对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不作描述,只能说明叶辛因为名声大,接触不到现实企业的真实情况,或者叶辛出于圆滑世故、不愿得罪某些企业家而有意回避企业内部的矛盾。
三、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存在概念化、脸谱化、公式化的现象。
《问世间情》里的主要人物是在浜头村合租住房、组成临时夫妻的索远和麻丽。索远是广惠电器厂的一个分厂的领班(中层干部),算得上打工族中的中等成功人员。麻丽是他手下的一名异性(女性)员工。他俩之间建立了感情,不一定要组成临时夫妻家庭,可以单独租房住,你来我往可以暗中进行,用不着长年累月合住一房。还有,很多打工族中有情人可以开“钟点房”,可以借助夜色在露天地里“野合”……总之,索远和麻丽的形象有些概念化、脸谱化和公式化。
再说次要人物彭筑,作者叶辛将他写成了一个思想道德逐渐变坏了的包工头,由包工头变成了恶贯满盈的赌头,还有类似嫖客的形象。这个人物太概念化了。事实上,当代很多建筑工地上的包工头敢于承担商务和劳务承包活动的风险,经过打工的历练,掌握了一定资金和用工用人的经验,在打工地买了住房、小汽车等等,将结发(原配)夫人、孩子和家里的老人接到打工地点同住。包工头中间这样的成功人士占包工头总数的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五十。因此,叶辛将麻丽的丈夫彭筑写成一个道德堕落、情操表现极坏的包工头显然说明叶辛对于当代农民工群体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好将彭筑写成一个坏包工头的形象。
还有一个问题:彭筑亲手扼死了麻丽,面对死亡事实的出现,必定产生恐惧心理。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像彭筑这样的杀人犯要么因恐惧而迅速潜逃去外地,要么投案自首。可是,小说作者却将彭筑写成处惊不变脸色的伪善者形象,这也不能令人信服。小说作者还犯了法律常识性方面的错误:没有写公安机关及时发布通缉和捉拿犯罪嫌疑人彭筑的命令。
小说后面的部分还存在一个问题:从农村到浜头镇打工仅仅两个月的青年妇女但平平是如何知道网络平台传播文学作品的特异功能的?小说人为地拔高了但平平的光彩形象。好像她忽然得道成仙了,知道“文疯子”徐一心的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彩票中奖》传上网络就会被一家影视公司看中并花10万块钱买去了小说作品的改编权。
既然网络传播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那么中国大陆为什么公家还要豢养大批的文艺公务员来办报纸和刊物、从事新闻出版职业?两个多月前的农妇但平平在农村连手机都没有一部,到浜头镇务工两个月了就知道了网络传播的神奇功能,真是中国式的“天方夜谭”。再说,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现在对网络传媒具有抵触心理,人们对网络传播对文艺发展将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持踌躇和观望的态度,但平平怎么能够独具慧心而知道网络的神奇功能呢?
综上所述,《问世间情》存在故事情节破绽多,社会生活复杂性被简单化处理,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公式化等现象,不能算一部成功的当代农民工题材的小说。当然,话说回来,叶辛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响当当的老作家关注当代农民工群体,尝试写打工族“临时夫妻”的故事说明他有一定的勇气,有一定的闯劲,这一部《问世间情》没有成功,坚持写下去,说不定下一部农民工题材的长篇小说能够成功的。
2016年7月3日下午2点—4点18分
起草于芬尼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