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京郊方言的形成和特点
(2016-06-04 18:29: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化信息 |
北京现有16个郊区县,分为东部远郊区、西部远郊区和城近郊区三大部分,其中东部和西部远郊区是京郊方言的代表区域,东部远郊区包括顺义区、通州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西部远郊区包括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大兴区、延庆县。在这10个远郊区县中,最具有方言代表性的,是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西北部的延庆县,西南部的房山区,以及西部的门头沟区。
北京远郊区县方言的形成,与本区域地理特征、山川形势、历史发展、人口构成等都有紧密的关系。京郊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资源,是连接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枢纽。几千年来,在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的纵横交错、长期碰撞、交流吸收、相互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郊历史文化。在京郊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但交织着带有不同历史印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佛教、道教、基督教、儒家文化,也交织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碰撞中取长补短,多元共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京郊文化。京郊方言是京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各地移民的陆续进入,使各区域的方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言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方言语义更加生动,词汇日益丰富,语音变换多样,分布较为复杂,从而使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也从一个方面代表了历史长河的丰厚积淀。
总的说来,京郊方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区(县)与区(县)之间方言的差异,与当地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构成有很大的关系。如延庆县,自古是全国南北交通要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定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延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延庆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语系,是比较接近于标准化、规范化的普通话。但是延庆语言又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与周边的昌平、怀柔区、怀来、赤城县亦有很大的不同。延庆最早的居民,多数是来自山西晋中南地区,因此延庆人的语音和方言,明显带有晋中南的特点,以晋中南的语音为基调,保留了大量山西方言。
特点二,区(县)与区(县)之间方言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如密云县东邵渠镇,位于密云县东南部,南与平谷接壤,西与顺义相邻,地处密云、顺义、平谷三区(县)交界地带。东邵渠镇方言特点是说话“三不像”,一不像顺义、二不像平谷、三不像密云,它是很独特的一种语言,东邵渠的人一说话就能听出是东邵渠的口音。当地人称密云的水硬,说话大舌头,平谷的水软,说话往上挑。东邵渠在密云的尾、平谷的头,说话有“吞音”的现象。
特点三,在一个区(县)地域内,不同的地方,也存在着方言的差异。如平谷话可分为平谷话和马坊话两种。怀柔方言也因地域不同,发音有所区别。
特点四,区(县)之间方言词汇词义的相通性。尽管区县与区县之间在方言的语音、语法、语调上各有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在词汇词义上却有相通之处。如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平谷等地,将“太阳”称之为“老爷儿”,“母马”称之为“骡马”,“母牛”称之为“乳牛”等,这些词虽然在读音上各区县有发音、语调上的区别,但形成的词义是相通的。
特点五,区(县)中形成有标志性与典型性的方言。所谓典型性,是指能够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又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的个性,它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具有代表性。如密云方言中,最有特点的“露八分”,就是说话时只说一句成语的前三个字,把最后一个字藏起来,只露出八分。例如独占鳌(头)、肥头大(耳)、占山为(王)、慌里慌(张)等。在北京也叫“半拉子话儿”,最早发源于古北口,据有关专家介绍,“露八分”大约形成于明朝末年,当时古北口地区长期有民间艺术活动,比如正月十五的灯会,人们在猜灯谜时,灯谜只显示一组词的前三个字,最后一个字让大家去猜,到清朝时期,它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范围逐渐丰富起来,如用于商贩在做买卖时的暗语,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等。
特点六,一个区(县)内方言呈现多样性。这和这个区域的历史演变,人口的迁徙等因素密不可分,如房山方言具有多样性特征,主要是明代山西等地移民大量徙居房山,原祖居地的母语构成了房山大部分村庄方言的基础。房山方言大致可分为6个语区,各语区在语音、声调、词汇、语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其特殊性。
特点七,区(县)内方言的独特性。最能代表方言独特性的是门头沟地区的斋堂话。这个地区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除了产生了自己的一整套风俗习惯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方言,俗称斋堂话。斋堂话与冀鲁官话虽很相近但仍有差别,因此在周边不同方言的包围中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方言岛。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方言特色会不断弱化,这是方言发展的必然规律。京郊方言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比较多元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记录京郊方言,保存京郊方言,是为了抢救即将消亡的京郊方言文化遗产,抢救中华民族的方言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对北京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京郊方言·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