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老人与海》?

(2016-04-27 18:34:36)
标签:

历史

情感

分类: 原创散文

随笔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老人与海》?

洪砾漠

 

我原来实在没有预料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小说的作者张爱玲(19201995)曾在1952年在香港生活时期翻译过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部译作由香港中一出版社195212月出版,译者署名范思平;19555月,第三版译者改署张爱玲,并增加《译者序》。

张爱玲195411月为译作《老人与海》写的《译者序》很简单,然而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她喜爱《老人与海》的原因,不妨全文照录如下:

我对于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

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见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海明威自一九二几年,以他独创一格的作风影响到近三十年来世界文坛的风气。《老人与海》里面的老渔人自己认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证明他的能力,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说他自己。尤其因为他在写《老人与海》之前,正因《过河入林》一书收到批评家的抨击。《老人与海》在一九五二年发表,得到普利泽奖金,舆论一致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现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世界写作者最高的荣誉。虽然诺贝尔奖金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的毕生事业为衡定的标准,但是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别提出《老人与海》这本书,加以赞美。

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表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读了张爱玲60多年前写的《译者序》,结合张爱玲后半生漂泊在海外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张爱玲1952年喜爱并译述《老人与海》的原因有两点:①张爱玲已经对中国大陆(内地)作出了“永不回去”的抉择,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她需要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老渔民身上吸起精神养料,增加对未来生活的一点信心,对时代的信心。②《老人与海》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使张爱玲爱不释手:“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说白了,张爱玲早已经在上海童年生活和香港读大学的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辛酸”,从《老人与海》的细腻叙事文字中又体验一次,是一种译书(翻译)劳动的乐趣。

我现在看到的张爱玲译著《老人与海》的版本是《张爱玲全集》之一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邮10012020151011次印;三河市三佳印刷装订有限公司印刷;7.75印张;定价29.80元。16.8万字。开本850×1168mm32开。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12-0331;本书由张爱玲著作权所有人宋以朗先生和其独家版权代理皇冠文化集团授权,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销售,不得售至台、港、澳地区,及新、马、美、加等任何海外地区。书中收原著三部:海明威著《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著《鹿苑长春》、华盛顿·欧文著《睡谷故事》。

我有兴趣将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文本与王志东译同名小说译本作点对照研究。

关于《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的名字,历来有不同的译法,张爱玲译作“山蒂埃戈”,王志东译作“圣地亚哥”。

张爱玲翻译文本开头三段如下:

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海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最初的四十天里有一个男孩和他在一起。但是四十天没有捕到一条鱼,那男孩的父母就告诉他说这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气星—那是一种最最走霉运的人——于是孩子听了父母的吩咐,到另一只船上去打鱼,那只船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看见那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觉得很难过,他总是去帮他拿那一卷卷的钩丝,或是鱼钩和鱼叉,还有那卷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打着补钉;卷起来的时候,看上去像永久的失败的旗帜。

老人瘦而憔悴,颈后有深的皱纹。面颊上生着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那是热带的海上反映的阳光晒出来的一种无害的瘤。顺着脸的两边,全长满了那肿起的一块块。他的手因为拉绳子,拖曳沉重的鱼,有纹路很深的创痕。但是没有一个伤痕是新的,都是古老的,像一个没有鱼的沙漠里被风沙侵蚀的底层一样。

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他的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

王志东译《老人与海》的开头两段如下:

一个老头独自在湾流里的一条小船上打鱼,至今他到那儿已去了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开始四十天里,有个小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就对他说,老头现在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是形容倒霉的最坏的字眼,于是他们吩咐孩子,上了另外一条船,在那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大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荡荡的,感到心理非常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以及绕在桅杆上的帆。那帆上用一些面粉袋布打了些补丁,当它收拢时看起来就像是一面破败的旗帜。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后凝聚了很深的皱纹。腮帮上长了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晒成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因为老用双手拉绳索拉大鱼,两只手上都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像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年迈,除了那双眼睛,那双眼睛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决不肯认输的。(海明威著,王志东译,京华出版社200662版,200672次印《海明威文集》第1页)

关于老渔翁杀死大鲨鱼后的内心独白名言,张爱玲译:“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不过我很懊悔我杀了这条鱼,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要来了,而我连一条鱼叉都没有。鲨鱼是残酷,能干,壮健,聪明的。但是我比他聪明些。也许不,他想。也许我不过是武器比他好些。

王志东将老渔翁的内心独白翻译如下:“不过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一个人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不过我很痛心,把这条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可我连鱼叉也给丢了。这条登多索鲨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但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他想。也许我仅仅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张爱玲的译笔与王志文的译笔各有千秋,不能说谁的好谁的不好了。

总之,张爱玲偏爱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与她自身经历有关的,她正是从老渔翁身上吸起了精神养料而增强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文学的力量是神奇的。海明威的“硬汉”精神也被张爱玲继承下来了,并且发扬光大了。我喜爱阅读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无非想从海明威和张爱玲等前辈作家身上吸收点精神养料而已。

2016424日下午1时—440分,起草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老人与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