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杂志2015年第4期阅读手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信息 |
文化信息
洪砾漠
秋天是农民们收获庄稼的季节,农民们虽然劳累,但是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甜蜜的。
今年这个秋天,我作为文史园地辛勤耕耘的一员,也收获了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①短篇小说《老人与山村》在苏州获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②书话《老舍传记四种纪略》刊载在苏州图书馆主办杂志《今日阅读》第26期,得稿酬250元人民币;③书话《萧珊留下的一部寸许厚的书——读〈萧珊文存〉》刊载在《点滴》杂志今年第4期(总第40期)。
《点滴》杂志虽然是一本小开本的内刊,但是,它有社会影响。它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由上海巴金研究会和巴金故居主办,有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0627(号)。今年第4期顾问李小林(巴金和萧珊夫妇的女儿);主编陈思和、陈子善;执行主编周立民。此期共有5个栏目:特稿;还魂草;怀念集;梦与醉;憩园。
昨天下午,我收到今年第4期《点滴》杂志,翻开来看目录,见自己的书话与周立民、坂井洋史、徐雁、翁长松等文化大家的作品刊载在同一本杂志上,实在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令我的熟人们也受到感染。周立民《如火的青春,如歌的岁月——记巴金的抗战岁月》刊载在《特稿》栏目(此栏目系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特设立的)。日本研究文学的专家坂井洋史《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毒案纪实中的陈范予》刊载在《还魂草》栏目(稍有巴金文史知识的人就知道陈范予原来是巴金的挚友)。徐雁(笔名秋禾,南京大学教授)《“对书特别有感情”的巴金老人》、李树德《巴金与胡愈之》刊载在《怀念集》栏目。翁长松《靳以和他五十年代版的两种散文集》,拙作《萧珊留下的一部寸许厚的书》、董国新《黄氏兄弟与西风社》刊载在《梦与醉》栏目。《憩园》栏目有两篇作品,张攸蔚《感受巴金》、刘桂荃《快乐的这一天》。
再回头描扫一下这期《点滴》,《特稿》栏目还有三篇好文章:徐萧《抗战中的巴金,用文字燃起斗争的烽火》、夏琦《“我相信这黎明的新时代是一定会到来的”》(“火——巴金的抗战岁月”文献图片展展出)、马逢珏《做一个战士——中国作家抗战诗文朗读会在沪举行》。《还魂草》栏目还有两篇作品:肖伊绯《周作人与徐祖正——新发现的五通信札及合影简考》、贾登荣《沙汀的两封信》。肖伊绯的《周作人与徐祖正》一文特别值得仔细阅读;此文辑录了周作人1928年10月2日、1928年10月5日、1930年1月4日、1930年10月10日、1946年9月24日写给徐祖正的信,苦雨斋文友集会照片两桢,1934年8月2日周作人、徐祖正与日本友人在日本千叶县的合影照片,并作了考证。周作人虽然在北平沦陷后,一度下水,出任伪教育官职,当了文化汉奸,当年受到中外文化人士的批评和指责,但是,他的一生曲折经历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挖掘出来,他的社会影响还在深远地延伸着。1950年,在周作人沦为“政治贱民”的时期,巴金先生为周作人译著《希腊的神与英雄》一书校对书稿,并由巴金先生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50年11月出版;此年周作人66岁,步入了风烛残年,仍然忍辱负重地译书、著书,精神又令人敬佩。巴金先生不趋炎附势,而是在周作人最困难的晚景向周作人伸出援助之手,精神可嘉。因此,今年第4期《点滴》刊载肖伊绯《周作人与徐祖正》一文,特别引起我关注并研读。
总之,一本小开本的内刊《点滴》被编者们辛勤地编入了这么多的好作品,是一件令我心旷神怡的事情,令我读过后有一种甘泉沁人心脾的快感。
祝《点滴》杂志越办越精彩。
2015年10月25日晨,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