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砾漠先生
砾漠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9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庆主讲《倾听400年前的爱情绝唱》

(2015-05-14 20:10:43)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分类: 文学评论

张庆主讲《倾听400年前的爱情绝唱》

题记

今年59日上午,张庆在太仓市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作讲演《倾听400年前的爱情绝唱——太仓女诗人薄少君和她的悼亡诗》。我们听过他的演讲。他将薄少君的诗作与裴多菲的爱情诗、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作了比较研究。这是很好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才知道古今中外的诗作在主题方面有相同的东西,在写法上存在差异,才能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来阅读和欣赏,这是接受美学、文艺接受(欣赏)心理学范畴的东西。

2015513日,砾漠记。

 

 

                    倾听400年前的爱情绝唱

                     ——太仓女诗人薄少君和她的悼亡诗

                          主讲人:张

    2015.5.9

一、关于《即山诗文集·嫠泣集》

明天启四年(1624),张溥辑成《即山诗文钞·嫠泣集》,题序并刊印面世。

 清同治九年(1870),顾师轼再刊《即山诗文钞·嫠泣集》,并题跋。

民国十三年(1924),唐文治重刊《即山诗文钞·嫠泣集》,并题跋。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重刊
《即山诗文钞·嫠泣集》书影

《即山诗文钞·嫠泣集》 内容:

《即山诗文钞》分为文钞和诗钞两部。文钞又分上下两卷。上卷收策论10篇,下卷录序碑铭赞29篇。诗钞存60题,计83首。《嫠泣集》收少君悼亡诗百首,实录81首。首列张溥原序、张治生《沈君烈轶闻》两文,后录顾师轼原跋、唐文治《书〈沈即山先生诗文钞〉后》,又朱文熊、钱诗桢、王保譿跋文各一。

二、关于沈承

沈承(1585—1624),字君烈,号即山,太仓人。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五记载道: “沈承,少负隽声,弱冠受知有司及学使者,试必高等。性闲淡,未尝有干谒。踽踽不肯造人。有笑癖,与语辄笑。又绝寡言,无臧否,人亦习之。未四十卒。

张溥在《即山诗文钞·序》中对他们夫妇的道德文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君烈)性通深廉雅,耻受人高墉之蔽。与妇薄孺人静居一志。……两人以高素相友。所居败堞不垩,苇草苕支饰,旷然弗以寄意。”

沈承《自斋自题》诗:

三间屋剩一间空,泥补真如蟋蟀笼。

烂壁糟团凭纸护,矮檐漆暗赖窗通。

轴非名笔姑充画,垆取烧香不羡铜。

个趣俗人难与道,自题诗赠自夸工。

《即山集》中《文体策》,论及文体,主张平平常常就是好文体。沈承以人体比文体,认为影响文体的是人的灵心:

  夫文章,天之灵气也,人之灵心也。

   在他看来,有灵心,平平实实写来,就是好文章。

   陈田《明诗纪事》列沈承为公安派诗人。

《祭震女文》情真意切地记录了一个父亲在经历女儿出生抚育死亡过程中的心灵颤音,真气淋漓,浸乎苍凉悲抑之声。成为中国古代祭奠文章中的经典之作。 

韩寒曾经在《零下一度》中写道:“我看到的一些中国论死的东西只有祭文。沈君烈的《祭震女文》,感人至深,但赘笔过多,像什么‘她的母亲薄氏,又催促我写一篇祭文’之类,仿佛在炫耀死者之母向他约稿。”

《祭震女文》

万历己未年冬下浣之三日,沈承之长女阿震以痘不发而殇,蒿葬北邙之次,其母薄氏,日称念梵书,资其冥福,复促作一疏词,笔不忍下也。于其三七,当荐熟食,乃为文哭之,焚其所生前跳弄之场曰:呜呼痛哉,汝名阿震,生于丙辰,以丙辰字,故取震名。汝生之初,我实不喜,三十许人。不男而女。迨汝未期,汝即可怜,以颔招汝,汝笑哑然,当此之时。周妪褓汝,衣不解带,一夜十起,饱就妪眠,饥就母乳,妪因汝故,亦几委曲,移湿就干,补疮剜肉,烦则母嗔,省则汝哭。   

 

昨岁戊午,我命不济,频出就试,割汝而去。周妪既死,试又不利,归来牵袖,索物而戏,有汝在侧,愁亦快意。汝齿日添,汝慧日多,呼爹呼姆,音不少讹。常手弹门,自问谁何,我侄来时,汝呼曰哥,戏攫汝物,汝窜而波。我舅来时,汝以衣拖,呼声曰母,旋笑呵呵。汝伯来时,作宾主陪,擎杯曰请,笑者如雷。汝祖入乡,汝又往苏,经年不值,问汝识无,应声曰识,白帽白须。汝有外翁,一面未曾,问客何方,即曰北京。汝之外姑,视如身生,凡三五次,挈汝苏行,三更索玩,五更索果,父母留汝,汝反不可,顾谓我曰,阿婆思我。

 

今年六月,汝有疖灾,我特往苏,挈汝归来,摩沙患处,其色甚哀,然不敢哭,恐哭不该。每持果饵,必窥意旨,不色授之,不遽入齿。每手玩弄,误有损伤,小目怒之,敛手退藏。汝母过严,时加栉束,惧汝长大,习惯成熟,我意亦然,但私相嘱,婴孩何知,且随其欲。汝昔在苏,父母归娄,问汝何依,欲去欲留,言虽不决,意在两头。顷汝归斯,喜不自持,诱汝怖汝,假面作痴,小筐提枣,矮座啜糜,口诵大学,手拜阿弥,握枚赌胜,绕屋争驰,咍咍拍掌,自喜为奇。

 

不勾半月,即汝死期,天乎命乎,神仙莫知。汝未死顷,召医诊视,或云风邪,或云癍子,风不可必,癍似有理,至今思之,不测所以。汝善话言,此际不语,声嘶气断,张目而已,环汝而泣,汝泪亦泚。

   呜呼,痛可忍言哉。论世俗情,女死何哭,论我生年,壮大穷独,汝又颇慧,虽女亦足,谁知鬼神,虐我太酷。先汝十日,汝妹阿巽,少汝二岁,与汝同病,同三日亡,汝所狎认,今汝无伴,当与妹并。汝稍能行。妹立未定,往来携手,相好无竞。若逢汝妪,可更一问,父有室顾,父有妣闵,但往依之,必汝提引,所以权厝,亦近顾侧。妹小汝携,汝小顾掖,他年卜地,葬汝同宅。

 

我今思汝,不能去怀,汝若有知,常入梦来,缘或未尽,可再投胎。所谓金刚,并诸经咒,设羮燔钱,付汝领受。汝见冥王,操手哀叩,侬实不寿,侬实无咎,侬生贫家,侬甘粗陋,糁粒必拾,以畏雷吼,襦履必惜,以爬微垢,神有诛求,侬年实幼,鬼有陵烁,望神为佑。但可如是,莫啼莫哗,地府之中,不比在家。我今作文,汝不识字,但呼阿震,汝父在此,哭汝一声,呼汝一次。

 

林语堂《记翻印古书》中的评介:

“有天下至情,便有天下至文,如沈君烈《祭震女文》,袁子才《祭妹文》是也。”

 

三、薄少君及其悼亡诗

   薄少君(?—1625),字西真,是沈承的继室。通诗书,能琴,又好梵筴,不食鱼腥。沈承病逝时,她正怀孕七个月,百日之后,产下一男孩。天启五年乙丑(1625),正值沈承周年忌日,她悲痛难抑,一气呵成100首悼亡诗。哀思绵密,咽咽肠断,真乃绝世之响!

 

唐文治《书〈即山诗文钞〉后》:文治幼年,闻先妣胡太夫人述少君,当先生殁后,每挽一绝,哭晕一次。无所得食,取书嚼之。

 

162510月,24岁的张溥收养了沈承和薄少君留下的襁褓中的遗孤,并起名为忱。

 

  两年后,即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太仓的另一位文学家张采将第三个女儿许配给了忱。但仅仅过了5年,在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之际,8岁的忱殁于京师。

 

张溥《哀薄少君兼感忱儿赋痛》

百律鹃红烛已灰,贞心夜夜变风雷。灵归何处看儿死,诗到于今似古哀。

此日碧镂知断绝,十年绣褓幸招来。横悲祇逐东流水,梁孟坟边思子台。

 

关于悼亡诗

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爱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而悼亡之作又是文学总体倾向为悲怆性的重要推手之一。

 

  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录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

 

  悼亡诗并不是以一种诗体形式存在,而只是从题材和内容上所作的一个归类。清代学者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把它归入“哀祭类”。

 

  比较明确为悼亡命题的,则是西晋著名文士潘岳所作的《悼亡诗》三首,唐人张铣云:障,痛也。安仁痛妾亡,故赋诗以自宽

  至齐梁朝的诗人沈约、江淹,隋朝诗人薛德音等,都有以悼念亡妻为题旨的悼亡诗

  历代的悼亡作品中,使人耳熟能详的则有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锦瑟》以及苏轼的《江城子》、纳兰性德的《金缕曲》等。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悼亡诗内容和特点

   内容上往往以言志抒情的特征呈现题旨。

   或抒写爱人离世,阴阳两隔,永难相见的伤逝之情;

   或感伤于物是人非、孤苦零落而难以谴怀对亡妻的忠贞与哀思;

   或追忆往昔描摹故事,或刻画意象曲婉抒情。

   许多悼亡诗都以主观的期盼意愿与客观现实的无法兑现这一残酷矛盾,挚厚、强烈地表达出情感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由此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形式上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情,而对个性空间的舒张则在悼亡诗中体现得最为强烈。

 

薄少君《嫠泣集》的独特性

首篇即给她的这一百首悼亡诗定下了一个超乎常理的基调:要以铮铮之声而非缠绵哀怨来写下心中之痛:

  海内风流一瞬倾,彼苍难问古今争。

     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须歌铁板声。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
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诗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舒婷《致橡树》——抒写当代人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她一方面高度赞美夫君的出众才华,将君烈的离世看作是寻找用武之地:

“上帝征贤相紫宸,赋楼何足屈君身。

  仙才天上原来少,故取凡间学道人。”

另一方面,又怒斥妒贤嫉能的卑劣:

 场中无命莫论文,有鬼能遮秉鉴人。

   却怪君文遮不得,故将奇疾杀君身。

她为君烈生前未及得见孩儿一面感到悲伤,又为日后孩儿能从父亲留下的书中了解父亲而感到宽慰:

  三十无儿君惝然,邻婴偶过见犹怜。

   今虽有子留君后,不结生前一面缘。

  儿幼应知未识予,予从汝父莫踌躇。

   今生汝父无由见,好向他年读父书。

为此,她决心耗尽心血,保存好君烈的遗著:

  

  长吉遗文遭溷劫,化书千载误齐邱。

     君今一字无遗散,留向寒山问石头。

  余生何以答良朋,遗稿先将副本剩。

     一刻茧书传万载,一随玉匣殉昭陵。

  墨改朱涂纸未黄,中原望气识奇光。

     为君什袭藏金匮,留与千秋认沈郎。

她在诗中为君烈多次闱试耗尽精力而难过,痛斥科举制度扼杀才人的罪恶:

“七战金陵气不降,可怜杰士殉寒窗。

 科名误我今如此,踢倒金山涌大江。”

她以诗人特有的细腻感觉,日日夜夜,大自然的每一丝声音、每一片哗动,都会引起她的情思,望眼欲穿地盼望亲人能够归来:

  “孤馆秋声疏雨过,月明穿梦眼如梭。

    无端寒雁一声唳,不是思君恨已多。”

  “水次麟居接苇萧,渔喧米哄晚来潮。

    河梁日暮行人少,犹望君归旧板桥。”

  “清宵一梦骇重逢,梦里惟愁是梦中。

    急把衣裾牵握住,醒来依旧手原空。”

   梦醒之后,她以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与战国樊於期为比拟,昭示了她对世间男儿宁死不屈,虽死犹生精神的礼赞和向往:

    “舌碎常山血溅花,樊期头落手犹提。

     寝终岂是男儿事,应怪家人咶耳啼。”

   由此,她对生命也有了一种彻悟。人生本是短暂,比起永恒的宇宙来,这样的消亡再平常不过,哪还有什么值得悲伤之处:

   君听哀词意勿悲,伤蝣吊槿亦何为。

     仙人一局沧桑变,百岁原同几著棋。

薄少君以云水襟怀抒写悼亡之情,悲歌慷慨,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

 

《玉镜阳秋》评介:

 “少君以奇情奇笔,畅写奇痛,时作达语,时为谑言,庄骚之外,别辟异境”。

 张庆主讲《倾听400年前的爱情绝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