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采亚《江南寻梦》研讨会在太仓召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信息 |
文讯
姚采亚《江南寻梦》研讨会在太仓召开
洪砾漠
2015年3月15日夜晚6点30分—9点10分,姚采亚创作长篇小说《江南寻梦》研讨会在江苏太仓市郑和路亲水半岛29号院内举行。
这次研讨会是太仓市小说学会主办的,由小说学会会长朱凤鸣老师主持会议,共有16人参加。与会人员当中,既有何济麟、邓全明、樊大为、何庆华(冰云)、张年亮等太仓本地在写作上较有成绩的老中青年作家,也有新闻工作者(《太阳报》记者),还有农民工作家以及姚采亚的一些朋友。
姚采亚是苏北涟水县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自2000年春天来江苏太仓,一面过着艰辛的打工生活,一面从事艰巨而又繁难的文学创作,写出《江南寻梦》这样30多万字的打工题材的长篇小说,确实需要惊人的毅力。他具有锲而不舍、百折不饶的奋斗创业精神。他的这些方面得到与会者们一致的肯定和赞扬。
朱凤鸣(太仓作协副主席)认为:《江南寻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感情丰富,真实地再现了午牛等打工者的艰辛的打工生活;②午牛这个正面人物塑造得比较好,有血有肉,真实可信;③小说对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看到比较深刻,对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作了全方位、全景式地考察;④间接地反映了我们江苏太仓本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状。不足之处:①小说结构松散,②详略处理不够得当③人物思想性格刻画不够鲜明④个性化语言不多,少量文字欠妥。
太仓作协副主席何济麟说:《江南寻梦》出自一个打工者(农民工)之手实属不易,不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是写不出这样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是,小说故事性不强,人物千人一面、一个腔调讲话的毛病比较突出,需要细心打磨打磨……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文科教师、太仓文艺界比较有名气的评论专家邓全明从文学评论家的角度看:姚采亚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①建构性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主人公午牛身上得到了体现;②写出了几个农民工的进取精神;③语言存在一定缺陷,人物讲话的风格都是一个腔调;④小说的故事性不强,情节有些松散,人物形象不太鲜明、不太突出。
洪砾漠认为:姚采亚长篇小说《江南寻梦》在人物塑造、小说叙事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小说写得太实,纪实性太强,虚构的情节较少。需要学习王安忆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的写法,②小说的思想主题太多,没有把其中任何一个主题写深写透。姚采亚所要表现和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太多。而好的小说对于社会生活不需要方方面面都写到,小说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主题太多。③缺少精神生活层面的升华,社会生活哲理性的东西提炼太少。
陆耀华、老飘、姜琦苏、朱效强《太阳报》(?)记者、吴彬、丁玉坤、冰云(何庆华)、张年亮、张新文、樊大为都作了发言。(下面摘要)
冰云(何庆华)以自己成天从事繁忙的新闻工作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既肯定姚采亚的努力实属不易,又建议姚采亚要沉下心来,将叙述语言多加提炼,求精不求多,将人物塑造得精细一点。
张年亮以一个诗人、作家兼中学语文教师的身份探讨《江南寻梦》的成败得失,认为《江南寻梦》对于农民工群体生活作了纪实性描述,具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希望小说中少一些人物对话,多一些描述文字,描述人物的外貌、思想、心理活动等等,希望小说情节要有一些跳跃。他还希望姚采亚多遵循一些汉语文字的规范化写作……
姜琦苏从阅读心理学角度审视《江南寻梦》,认为这部小说人物对话虽然较多,但是也有不少相当精彩的段落。
樊大为(太仓作家、评论家)说,姚采亚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敬佩,《江南寻梦》有如下特点:①社会生活真实性很强;很突出;②主人公午牛的拼搏进取的精神很可贵,值得赞扬;③语言有一定的特色。缺点:①小说故事情节松散;②人物对话太多,描写的文字太少;③虚构的故事情节太少;④人物语言都是一个腔调,存在少量语境失实、失真的毛病。这就引起了洪砾漠共鸣。洪砾漠认为不克服这方面的毛病,容易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姚采亚创作的长篇小说《江南寻梦》既有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精心打磨,提升思想的精华,锤炼出更多更好的描述语言,增强小说的故事性。
2015年3月16日—17日,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