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浏河神韵(得奖散文)

(2014-08-14 15:47:48)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评论
此篇过目,行文略显啰嗦
                               洪砾漠
                           2014年8月14日

浏河神韵

文/刘春华

在浏河美食节期间,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有时候,在小镇的一条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就出来了,看到一片开阔地,还或看见一大片的稻田,或一口水塘,兴致正高着呢,怎么忽然就没了呢?于是就往回走,心里不觉得遗憾,往回走,有着更好的景色在等着呢!

有时候,在街上走着,那条街忽然就分作了三条,一条偏西,一条偏东,一条向南,看着这些路,如果不是心中已有了主意是要走向哪儿的,就不免踌躇起来,不知该选择哪条道。尽管这街总有走到尽头的,但风景会各异。

小镇的路很多很杂。新型的城镇总是这样的:先把路铺平,然后在路的两边造房子建商铺。但浏河至少在以前不是这样的。小镇是先有房子,再有路的。房子这儿一幢,那儿一栋,很不规范,很不守道,于是路就多起来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小镇的确是很古的,而且小镇的人很随意随性。

路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河港多。主干老浏河从镇当中弯弯而过,像个上玄月般把个小镇一分为二。小港子随处散步,像张网,把整个小镇网住。网与路是分不开的,似一对孪生姐妹,七拐八拐,似在调皮的给你捉着迷藏呢。

就拿明清古街来说,街道虽是沿河而蜿蜒的,但却歪歪扭扭,有的地方开阔点,有点地方又窄窄得。窄的地方有房子碍着,宽的地方,虽没房子,却也没在那栽棵树,也没放个纪念碑什么的,于是又当做了路。

总的来说,浏河的路是很多,很杂,而且是没规则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不加修饰的浑然天成。像我认识的一些浏河人。

这些路,在如今都称作了街道,或者小巷。小巷不是很长,却特静。街道也没闲着,临街的都开了店铺:有卖布匹的,有卖杂货的,也有开小吃店的,更有开夜总会的……店铺都是老旧的样子,因是木结构,不好装修,最多是用老色的漆涂一下。却掩饰不住被岁月的风霜熏染过的沧桑。

我在老浮桥看老浏河岸上的房子。古建筑显得古色古香、清淡优雅。老民宅的房子却离水面高,窗又开的小,推开窗门看下面,悬崖似的,有让人眩晕感,又担心那排房子会倒掉,掉到水里面去。不过,这都是杞人忧天的。我记忆中的那些房子是比较破旧的,黑黑的,上面长着青苔,还有狗尾草,在夏日的风里摇摇的,似很得意的样子。但现在那墙都被刷白了,映在水里,一片明晃晃的白。

久负盛名的郑和纪念馆,和天妃宫就在这一条街上。这时的郑和纪念馆和天妃宫都沐浴在夕红下,给人一种壮美的悲凉感。

我不知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天妃宫是早于郑和纪念馆而存在的。天妃宫里的天妃是郑和七下西洋祭拜的对象。但时光漫长,此时的天妃早已不是昔日的郑和所看见的天妃的形象。天妃宫正殿内供奉的天妃神像,似乎嫌老了些。天妃的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960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后来在海上救助中遇难了:。遇难时,年纪也就二十多一点点吧!

郑和纪念馆,我之前也来过几次。我喜欢的是那座“锚泊瀛涯”雕塑和郑和亲手栽下的海棠。“锚泊瀛涯”雕塑依然踌躇满志。海棠却情意深深,伸展的每一叶片都贴伏着主人的睿智和谦和;每一片花瓣,引来了遥远的风,唤来了西洋古远的雨。郑和彩塑坐像,三面墙上创作的巨幅磨漆壁画,还有那“锚泊瀛涯”大型雕塑,都不及这株海棠,因为只有海棠是真正延续了郑和的生命的。海棠的身上浸润着郑和的体温,海棠的灵魂里归附着郑和的思想与温情。

郑和纪念馆的价值远比先于她存在的天妃宫。郑和七次下西洋,七次以浏河为起点,给浏河的历史注上了辉煌的、浓厚的一笔。郑和为什么下西洋?是为建文帝?郑和是最早发现南极大陆的?郑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美洲大陆?郑和是环游世界的第一人?“唐人街”是郑和七下西洋形成的?郑和七下西洋之前还曾下过东洋?

这一连串的谜雾,使得小镇更是蒙上了一层层化不开的神秘。这些秘密,郑和应该知道,耸立在老浏河之上的水带桥,老浮桥也应该知道,还有那株海棠也应该知道。

夕阳下去了,天穹显现出一片青蓝的悠远。我已坐靠在老浮桥上很久了。在这里,我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水带桥和老浮桥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呢?水带桥的鼻子撞着老浮桥的鼻子,老浮桥的胳膊搭着水带桥的胳膊,彼此都有“寄生愉,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水带桥在那个日本女人喜娘来苏州学苏绣的778年就存在了,当时的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一条丝巾掉在了水带桥下。一个路过的,或者是在岸上早就存在的人跳下水去,把丝巾给捞上来了。喜娘很是感动,就以丝带相赠于他。据说,水带桥的名字就是源于此。那么水带桥此前的名字叫什么呢?水带桥所跨北瀂漕乃隋唐时瀂漕口之所在。瀂漕口当时为“天下要津,舟舸所聚”。瀂漕之名得之漕运。水带桥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唯一佐证。

老浮桥于1671年修筑,后倒塌。民国23年,由当时的镇长黄颂声出面筹资,设计者是上海陆根源营造厂。桥建成后,在当时成为屈手一指的现代化钢混结构桥梁。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看来,水带桥,老浮桥都是浏河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老浮桥上痴痴的想着这些问题,惊觉时,才发现周遭已是灯海一片。灯把夜幕徐徐拉开了,红色的灯,蓝色的灯,紫色的灯,粉红的灯,静止的灯,流动的灯,炫目的灯,在路的两侧绵延,蜿蜒,流转,映到了水里,染遍了整个苍穹。再看那一轮明月,它悄悄地越过海上的船林,沿着一条路,从容地登上了小镇的上空。银色的月光,柔柔地弥漫着,温情地照着节日的小镇。人们悠闲地观看夜景,享受着这宁静安逸的浪漫生活,街边的餐馆饭店里高朋满座,有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也有要好的同事,更有外地来的食客。他们一边浅斟低酌,尽情享受着江海河三鲜美味,一边享受着这份自由自在的惬意。

小镇的热闹在中心街,在人民广场,在美食一条街。那里的热闹与现代和这里的幽静与古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河的对岸走到河的这边,思想要用较长一段的时间才能从“古代”里,走到“现代”里。古老的浏河以她的一线之牵,把两个世界分隔开来,却又是如此的相容在一起。此时,有船哎哎的从老浮桥下摇过,摇进了桥洞里,摇进了水的远处。

隐隐约约的,耳边似乎传来了音乐之声,凝神一听,是丝竹之声,似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仰头一望,对面丝竹馆墙上题有“丝竹之乡”四字。题者为著名作曲家张晓峰,张晓锋为江南丝竹大家,是地地道道的浏河人。

一曲“春江花月夜”,震撼着我的灵魂,也把我拉回到了现代。小镇的古典与现代被丝竹之声演绎著,浸润着。在月光下,那种温柔乡的表达更是淋漓尽致。婉转的琵琶、激越的古筝、悠扬的新笛、深沉的洞箫、幽柔的胡琴……把人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意境之中,引人遐想。小镇的神韵也在此时得到了丰容与充实。

月光下的路,也更令人回味无穷。

沿着一条路,可以来到百岁画家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作画的梅花草堂。百岁画家朱屺瞻先生是浏河人,老先生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老先生的百岁人生,与小镇一样经历过坎坎坷坷,大起大落,但终于实至名归。小镇人爱着这位老人,老人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与百岁画家朱屺瞻先生对浏河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另一个浏河人是享有“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吴健雄女士是属于浏河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沿着另一条路走下去,就来到了浏河明德中学的校园里,伟大的物理学家就长眠于此。

小镇的路很多。在夜里,这些路成了一条条灯的路,照着晚归的人们,照着迷路的人们,照着思乡的人们,照着创业的人们,照着为这座小镇孜孜不倦的做着奉献的人们。这些路,被范仲淹走过,被戚继光走过,被林则除走过……沿着这一条条的路,走下去,走出去,就会走向世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