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麦秸浏河(此文发表于太仓日报)

(2014-08-14 15:35:05)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评论
这是我第1次阅读刘春华的散文,感觉她的文字有回味的余地,想象也比较丰富

 

麦秸浏河

不觉间已到郑和纪念馆前,立在大门外,便可见到那巨大的锚和那古色古香的两层木质楼,“锚泊瀛涯”的字眼,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久远的记忆。朱红色的楼阁却透着几分神秘、庄重,甚至落寞,又让人忍不住无尽的遐想。

在这静静的午后,纪念馆里人迹寥寥。面对这沉甸的历史,我几迈不动自己的脚步,是太多的对郑和的敬仰,是太多的对历史的窥密?旧物,旧景,挥不去的华盖下的伤痕,无不使人充满了奇想,却又无从探知水泥地的遮盖下去人的足迹是那般的悱恻,又是哪般璇旎。惟见今日之风,不尽的摇晃着河岸边的柳的倒影,宛如当年旗展,占尽风流。

大门处古色古香的柜台处摆着许多可以买的物件,墙壁上挂着麦秸画。我久久的对它凝视,仿佛它就是当年郑和乘坐的那艘大船。在旁边的解说词里,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麦秸画创始人、知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史仁杰。任何纪念郑和的方式,都是美好的,一杆小小的麦秸,表达的何止是对郑和这一伟大航海家的崇敬和纪念?

我没有走进展厅去,就出了郑和纪念馆。在古旧的民居前碰到一位正在淘米的大妈,我问她:大妈,这儿以前种着大片的麦子吗?对我的问话,大妈先是一愣,继而便笑着说:“是啊,是啊!”她往南边,北边,西边一指:“这儿那边全是麦田,那时麦浪滚滚,住在镇里,就能闻到清香,就能感觉麦浪的震动。”

麦浪的震动?大妈的话,是一个何等诗意的比喻?

大妈又说:“可是现在这儿那儿都开发了,建了楼房,造了许多工厂。”大妈的话里,既有惋惜,又有着自豪。                       

细细的雨丝轻笼着小镇,脚下的街道是曲折逶迤的,时而上扬,时而下俯,时而幽静,时而喧哗,时而一条巷港阻去路,时而前方疑无路,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街道两边的建筑都不高,鳞次栉比的店铺也不甚华彩,却时时有探出墙角树影的古亭的飞檐翘角,或有一袭竹影映水声的长廊绕着假山怪石,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做记者的友人微笑着说:“这条条古朴、整洁的街道串连着的是许多浏河名胜古迹:明清古街,郑和纪念馆,郑和出海祭神的天妃宫,抗倭名将戚继光检阅,操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百岁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的梅花草堂……。这些地方,你错过了是你的遗憾啊!”

我立在老桥上,欣然顾四方,但见整座小镇古色古香,优雅别致,却又不失现代小镇的活力与创新,因为你放眼所处,时时会见到正在动工的楼房地盘,一派蒸蒸日上的热闹景象。

浏河真是古老与现代相融,安静与热闹相识。

唔!如果不是你耳闻目祥,亲身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你怎么能相信这座安静淡泊的小镇,就是那个有着外通六国的“天下第一码头”,占尽繁华的“通都大邑”,堪比埃及亚历山大港等称号的小镇呢?

穿街过巷间,眼前豁然开朗,但见面前楼船林立,船艘往来,阳光洒在茫茫的江面上,明亮柔软的江浪洗涤着岸边的石头,雄浑的江风锤炼着江尾海头第一镇”的碑身。

对古人的敬仰,就是信守并继承他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今人的作为,就是抓住“今天”的这个机遇

一座小镇,因为历史的原因,就如同那黄澄澄的麦穗般变得厚重了,充实了沉甸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