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的农耕文化遗存

标签:
育儿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散文
——《砾漠先生还乡记》之六F篇
洪砾漠
从凉亭河乡级公路步行约1小时,可以到一个叫作Ye家山的山村。
这个山村在一溜大致南北走向的山脊的东侧,村庄的房屋距离山脊很近,可以说近在咫尺。村庄的农民住宅分布不太有次序;住宅东面有一座面积不太小的水塘(说它为小型水库也无不可)。水塘南边缘的路的边缘停(放)着一辆白色外壳的小轿车。这说明公路已经从乡级通到了村民小组(即村庄)了。
邻近山脊的土路的旁边有一截圆弧形的石槽,弧形长约2m有余,存放在一家农民住宅的北端的石岸上。还有两截圆弧形石槽被人当作石料,作了石岸,埋在泥土中;由于浅埋,石槽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这三截石槽原来都是轧谷物的碾盘的组成部分。碾盘是由若干截石槽组成圆圈的,其上有木料制作的扇形的碾架;碾架一端固定在碾盘的圆心的木桩(轴心)上,另一端的下面有6个左右的石头制作的圆形碾滚子;碾滚子放在石槽内;牛拉着碾架沿着碾盘转圆圈圈,碾磙子在石槽内滚动而轧掉谷物的皮(这种皮被人们叫作谷糠)。在农耕社会里,稻谷就是利用碾盘和竹筛子变成稻米的,劳动效率非常低。在过去成百上千年的农耕社会里,碾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炊烟、柴禾、锅灶……
见到三截圆弧形的石碾槽,令我想起两件事:①广东省中山市(原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的厨房里仍保存着一副碓臼钵(稻谷去皮【壳】的家具)②沈从文先生小说《边城》等作品里有富户人家预备将一座水磨坊当作女儿的陪嫁的情节。这些碓臼钵、水磨(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的工具)、石磨、碾盘、石磙等等都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的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态,也是农耕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随着轧米机、柴油机等钢铁制造的机器的发明、推广、普及,这些石料制作的碾盘、石磨等等工具被农民们逐渐废弃,变成了农耕文化的遗存。
在我小的时候,我还见到过一条耕牛拉着碾架轧稻谷的情景,也在油榨坊里见过牛拉碾架轧碾盘里的炒熟了的带壳花生等油料作物的情景。等到我进入青年时期,农村人已经很少使用碾盘和碾架轧稻谷了;人们多半将稻麦挑到动力(柴油机)加工房里去加工……
我在山村的土路旁边见到三截石碾槽,由此想到这个山村原来有一座露天式的碾盘,并且猜测这碾盘被一代以致数代的先民们使用过。由此,我追思先民们的生活是多么勤俭、劳苦!我们后人们应该保护好先民们使用过的石料工具,而不应该让农耕社会文化遗存逐渐消亡了。
冯骥才曾经说:“我是农耕文化的记录者、整理者。”他现在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也是农耕文化研究的权威。想不到我也逐渐关注起农耕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步了冯骥才的后尘。
翻过Ye家山的村庄后面的山脊,我路过山脊西面的几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水沟旁边存放着一对石磨(农村人将这种石磨叫作腰磨,直径约为70CM,厚约20CM),另一个村庄也有被人们遗弃在路边的一对腰磨。沿途见到一些被废弃的石头门楼(住宅门头)、石磨、石磙……有的石磙有些破损。
我在一个山间田野里见到一个中学生衣着的少年(女孩)正在使用竹片制作的梿枷(当地人叫作梿场)打油菜茎(使茎上的荚壳里的油菜籽脱壳),立即用照相机拍了一些场景。这个女孩一面劳动,一面和她的妈妈讲述学校老师的话。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不要认为我们老师很有钱。其实,我们老师穷得很,苦得很,比劳改犯当然要快活一些……”这个女孩使用梿场很熟练,令我想起我的二伯母熊移兰生前的事情。熊移兰原来是我的亲房的伯父余倍生的夫人;余倍生在1935年11月1日夜到次日清晨被红军28军的林维先部(小分队)的官兵捉住,从余家冲带到罗田县鸡鸣尖(山名),和其他一些人一起,被红军官兵用石块等砸死了。倍生伯父原是地主家庭;熊移兰没有为倍生伯父生育过儿女,后来逐渐由地主婆变成了穷苦的农民,再后来在吴德简等人领导的土改工作队的队员们的教育和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好女不嫁二男等观念)的束缚,改嫁给了我的二伯父余杏兰(余佩麟)。二伯母生前不会使用梿场……
总之,碾盘、石磨、石磙等农耕文化遗存需要有人专门收藏,建立博物馆,保护好。我有志于此事。
2014年6月7日夜—8日晨,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