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砾漠先生
砾漠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9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船上和岸上——张允和追忆“一•二八”战事

(2013-04-21 18:26:39)
分类: 原创散文

散文                    船上和岸上

——张允和追忆“一·二八”战事

洪砾漠

     张允和是安徽合肥西乡张冀牖先生的四个女儿中间的老二,1933430日与江苏常州籍的青年周有光先生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行了婚礼,宴请亲朋好友。她最令我敬仰的事情是她在86岁时受丈夫周有光(1906113日出生)的影响,开始学习用电脑写作。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对于一个86岁的老太婆来说,学习用电脑写作并非易事。她的一本书《最后的闺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月北京1版、20007月北京2次印)在我手头存放了一段时间,我有时信手翻翻,觉得这本书通俗易懂,讲的都是过去了的人事,却令我这个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感到新鲜,妙趣横生。

《最后的闺秀》书中有一篇作者怀念她的父亲的文章,叫作《看不见的背影》。该文不长,约1700字,却有约半数的篇幅追忆1932128日上海发生的战事:

1931年,我在光华大学念书。我爸爸住在上海,儿女们多数住在苏州。1932年,是放寒假的时候,我也在苏州。我的大弟宗和、二弟寅和,一位堂房弟弟蕴和(小名大黑子),还有一位堂房小叔,他们四个男孩子,都只有十六七岁。要我陪他们到上海去考光华大学。我们是1932124日坐火车由苏州去上海的。我陪他们到大西路光华大学考试。最后一天考试,正是128日,晚上就发生日本对上海的战争。

 



29日的早上,这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了上海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十分惊慌,等到我们定下心来,我马上去买火车票。上海开往苏州的火车,已经不通了。我爸爸非常着急,到处找人到十六铺买轮船票,好不容易才买到两张通铺。我们五个人,四个男孩和我一个女孩,已经很挤了。我爸爸很不放心,请男工黄四送我们。黄四是厨子黄二大师傅的弟弟。

130日的早上,我们一行六个人,去十六铺码头。码头上人山人海。找到了船。船上已经有很多人。我们总算找到了我们的铺位,因为这两个铺位靠近窗口。可是这两个铺位上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只得请人家挤挤,才让出位子。从早上8点到我们六个人找到铺位,定下心来,已经快12点钟了。我们都没有带行李,更没有带吃的,大家都觉得肚子饿了,才想到要吃东西。这时候,船舱里还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我们请黄四上岸去买吃的。

时间过得很慢,人越来越多,船上小过道也挤得水泄不通。一直到下午4点多钟,也不见黄四回来。我坐在大弟、二弟的中间,他们把我围在当中。多亏弟弟的保护,否则我这七十二磅的人骨头都会挤断的。我的肚子很饿,可是这四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更饿,肚子咕咕叫。又是一个钟头过去了,还不见黄四这个大男子汉回来。人越来越多,挤得严丝密缝的,简直是无缝可以插针。我们等呀等,瞅着黄四去的方向,心里十分着急。一心只希望黄四回来就好,忘记了肚子饿了。这样挤,黄四能挤得进来吗!我们都绝望地低下了头。

午饭没有吃到,晚饭也没有吃。忽然听见有人嚷嚷“你这人真野蛮,怎么踩我的肩膀,又踢我的头!”我们五个人抬头一看,黄四像踩高跷似的、摇摇晃晃的,朝我们这个方向踩来。他手里高举着面包,头几乎顶到船的顶板,面红耳赤、一头大汗。我们五个人惊喜欲狂。我们伸出了手,脚并脚,挤得更紧一些,让黄四有一个插脚的地方。他七扭八扭的,终于插到我们中间,赶紧把面包递给我们。他呀,连擦汗的工夫都没有。我们大口大口地吞吃面包:“真好吃,饿死了!”

黄四忽然想起,说:“二小姐,你们的爸爸现在还在码头上。早上我们前脚走他老人家后脚就到码头。我中午在岸上见到他,他说:‘快让孩子们上岸,这样挤不行。’我说:‘我去买了面包再说。’可是码头上到处买不到,我只好跑了许多地方,才买到这两个面包。等我回到十六铺,天都快黑了,码头上人少了些。我刚踏上跳板时,有人叫我,我一回头,是你们的爸爸。我的妈呀,这样晚他老人家还在码头上。他拉住我的胳膊:‘快叫他们上岸!’我说:‘上不了岸了!’你爸爸急忙掏出一叠钞票,塞在我手里。”黄四在(从)口袋里掏出钱给了我。我收到一叠钞票。我的心直打颤,我的头脑轰了一下。我的嘴里啃着面包,我的眼泪也啃着面包。

张允和生于19091995420日写作《看不见的背影》,时年约87岁,追忆的“一·二八”战事背景如下:1932128日夜晚,日本海军陆战队等部队在上海发动新的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由于受到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鼓舞,和上海人民一起抗战,坚持了一个月,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是,国民党的政府仍然坚持不抵抗和依赖国联的卖国政策,破坏上海抗战。十九路军被迫撤退。五月五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和日本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夫妇当时带领着2岁多的儿子周海婴寓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1931128日下午,鲁迅先生发觉寓所附近颇纷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连日派海军到上海增援,又向上海市国民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鲁迅所在的四川北路底一带,形势紧张,不少人仓皇迁徙。鲁迅本来不打算离家避难,只让许广平多买些食品,准备短时间不出家门。可是,这天晚间,他正在写作时,战争突然爆发。书桌对面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突然电灯全部熄灭,从院子里纷纷开出许多汽车、战车,向南驶去。许广平后来回忆说:“未几就隐隐听到枪声,由疏而密,我们跑到晒台上,看见红色火线穿梭般在头顶掠过,才知道子弹无情,战争已经发生了。急退至楼下,就在临街的大厅里,平日鲁迅写作兼睡卧的所在,就是书桌旁边,一颗子弹已洞穿而入,这时危险达于极点……”

张允和晚年对于这次战事的追忆,有以下几点给人的印象最深:①1931130日,上了船,预备逃难的人和留在岸上的人都处在焦虑、惶恐不安的状态中。②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都相互牵挂着对方的人身安全。张冀牖在码头上一直担心着一个女儿(张允和)、两个儿子(宗和、寅和)、一个堂弟、一个堂侄子(蕴和)在船上被拥挤的人们挤坏了身体,又担心客轮在水面上行驶过程中遭到日本海军的拦截和袭击……船上的人既担心张冀牖及其留在上海的家人的安全,又担心从船上上岸买食品的男工(家仆)黄四的安全。张冀牖见轮船没有开走,从早晨一直到天黑,都守在码头上,又希望儿女、堂弟和堂侄免受船上拥挤之苦,从船上回到码头上来……③主人和仆人相互关心的真诚的感情也令人感动。上午12点钟左右,黄四奉二小姐张允和等人的意思上岸去买食品。可是,由于战争刚刚发生,码头上到处买不到食品,跑了好多地方,才买到两个面包。黄四一直牵挂着船舱里的主人饥饿着,跑累得面红耳赤,一头大汗;为了将两个面包送到主人手中,大胆泼辣地从船舱里的人头、肩膀上踩过去。他如果不是采取这种野蛮的方法,而是从人堆里挤过去,恐怕很难到达主人们在船舱里的位置。饥饿了一整天的二小姐张允和等人狼吞虎咽下面包后,也许会想起黄四饿了一整天,后悔没有将面包分一点给黄四充饥……

至于张允和等人这次乘船何时启碇开航、途中是否遇到日本海军袭击、何时到达苏州码头,张允和在《看不见的背影》一文中没有交待。这也属正常写法,因为她的这篇散文主旨在于纪念、追忆父亲对于子女和亲房的人的关怀和爱护。

过去,我从鲁迅先生有关文章和鲁迅先生的传记等书里,对于“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有所了解,但了解的不多。一度担任过湖北省委书记的老作家李尔重写作的大部头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部对于“一·二八”战事作过描述。我认为张允和对于“一·二八”战事的追忆很有人情味,使我更充分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白先勇曾说,文学的题材有限得很,生老病死,战争爱情,就这八个字……因此,我对鲁迅、许广平等人经历过的“一·二八”战火有着深刻的印象,现在又对于张允和等人的经历有了更深的印象。

 

2013418日,起草于太仓毛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