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个 版 本
(2012-08-23 17:50:07)
标签:
杂谈 |
补注:本文原来于2002年4月修改时还没有见到刘俊的新著《情与美——白先勇》(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白先勇出生时间依旧说(1937年7月11日)。现在,我赞同南京大学教授刘俊的新说法:白先勇出生于1937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一日)。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
散文
四
洪砾漠
我手头收得有四个版本的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集。四个版本呈现出白先勇创作的四种面貌,好象是白先勇先生的四种不同时期的面孔,又不尽然。
据我所知,中国大陆最早出版的白先勇的著作是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白先勇小说选》,编选者是王晋民,但我未见过此书。
作为《台湾经典作家自选集丛书》之一的《白先勇自选集》是花城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的。这个版本不是大陆最早出版的白先勇作品集,却是我最早看到的白先勇作品集。1997年春天,我在武汉市武昌区湖北大学正门前一条街上的个体书店见到第一次印本,定价19.80元。我当时手中仅有30元左右的人民币,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出书店后,我去找高中时代同学夏志成(在武汉工作)借钱做回家的路费。我手中现存的这个版本是1997年7月第2次印刷的,购买于江苏太仓市华夏书店。这个版本收白先勇创作的小说22篇,散文杂文8篇,论文书评4篇,对谈访问1篇,字数35万字。书前印有中山大学王晋民教授写的《代序──论白先勇的小说》。我最满意的是《代序》概述了白先勇的生活历程、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王晋民把白先勇的生活历程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分别用六个地名和一个国名表示:桂林、重庆、南京、上海、香港、台湾、美国。我现在研究,如果按自然年龄分期,白先勇的童年包括桂林、重庆、南京、上海等时期,少年则是香港时期和台湾前期,青春期则是台湾后期和留学美国时期,青年以后则是在美国的教书生涯和写作生涯。王晋民把白先勇小说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开拓期。探索期是指白先勇赴美国留学以前在台湾大学时代的写作早期,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点,如《我们看菊花去》、《玉卿嫂》等,收入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发展期是指白先勇赴美后的创作前期,小说作品包括《纽约客》系列:《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1960》、《安乐乡的一日》、《火岛之行》、《谪仙记》、《谪仙怨》。王晋民认为《谪仙记》是发展期最优秀的小说。成熟期是白先勇在美国的创作中期,作品是收入《台北人》里的14篇小说。开拓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国的创作后期,代表作是1977年至1981年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孽子》。王晋民把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概括为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王晋民写的这篇代序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到白先勇的大体创作面貌。1997年夏天,我反复翻看这个版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阅读白先勇的代表作品,同时发现这个版本是平装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封面和封底的图案相同,都是紫黑色版面上印有四只大小不同的蝴蝶,居中位置有一只很象女性的手掌托着一只蓝翅膀黑纹络的蝴蝶,左侧一只黄花蝴蝶最小,最下端的一只灰白花蝴蝶要大一些,手掌托着的蓝蝴蝶又要大一点,最上端的一只金亮的翠斑纹蝴蝶最大,此外版面上端边缘左侧还有半只淡黄蝴蝶翅膀。封面设计的四只半蝴蝶和一只玉手,令我想到这本书里的小说和散文主要题材是写国民党贵族阶级的生活,但我还不知道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是纪念作者的先父白崇禧和先母马佩璋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我读过不很多的作家的作品集,对于封面设计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这个封面设计。
花城1996年版《白先勇自选集》被我称作第一个版本。
1999年第4期《收获》杂志在《百年上海》栏目发表了白先勇的散文《上海童年》,该文末尾说:“这次《文汇报》出版社出版我的文集,可以说是对我‘上海童年’的一个纪念,我的书能在上海出版,也是顺理成章的。”从《收获》上读到《上海童年》,使我得到白先勇文集在上海出版的信息,我就留心要购买一套。同年12月,我在太仓市新华书店城厢门市部的书架上见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同年8月1版1次印刷的《白先勇自选集》之《寂寞的十七岁》与《台北人》各数册。这个版本属于出版社《台港暨海外华语作家自选文库》之一种,不分卷数,每卷分别有书名,根据每册书的封底内向折页得知《白先勇自选集》还有《孽子》卷。我将《寂寞的十七岁》和《台北人》购买到手后,和书店营业员商约,稍后购到《孽子》。此三卷,定价分别为22.00元、18.00元、23.00元。各卷收入照片均为10幅。每卷封面均采用台湾“五月画会”成员顾福生创作的彩色图画。《寂寞的十七岁》封面为花白粉底上有红黑两色配制出的男人形体一具。《台北人》封面为桃红底上三个半斜立的全身人像,大约根据小说集中的名篇《游园惊梦》里的人物肖像描写而作。《孽子》封面为蓝白两色皴染出的半身人像。这个版本是我得到的第二个白先勇作品集,我称它们为第二个版本。它们全面地展示出了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使我满足了整体把握、全面阅读白先勇小说的欲望。
不过,第二个版本仍使我纳闷,怎么不是《上海童年》一文所说的文汇版文集?难道出版单位由文汇改作上海文艺?
2000年1月,我得到了文汇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次印刷《白先勇散文集》,主编为萧关鸿,我称作第三个版本,分上、下两册,分别命名为《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蓦然回首》正文前收照片18幅,《上海童年──代序》末尾一句文字与《收获》杂志发表的有两处出入。《上海童年──代序》末尾一句是这样的:“这次文汇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集,可以说是对我‘上海童年’的一个纪念,我的书能在上海出版,也是顺理成章的。”《蓦然回首》分三辑,一辑《散文》收11篇;二辑《文论》收9篇;三辑《说戏》收6篇,此外还附录访谈3篇,余秋雨散文1篇《风霜行旅》。《第六只手指》收照片10幅,分为四辑,一辑《散文·论文》收12篇;二辑《书评》收5篇;三辑《现代文学》收5篇(并附录他人作品6篇);四辑《访谈》收6篇,书末附录《作者年表》。王晋民《论白先勇的小说》一文主要对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作出了系统的评述。我遍览文汇版所收白先勇的散文作品,发现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同样具有小说创作的显著特色──抒写历史沧桑感和世事无常感。白先勇的散文代表作《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姐以及我们的童年》、《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都具有叙述明快畅达、大开大合、感情真挚缠绵、对于人世兴亡变化一再咏叹的特点。
文汇版《白先勇散文集》呈示出了白先勇散文创作的大体面貌、上、下两册封面设计相同,封面封底的基调均为浅蓝接近白色的那种色彩,每面中间为中国山水画(笔墨素朴淡雅)。封面上除了书名,摘录了白先勇的语录四条。上、下册定价分别为18.00元、22.00元。
按常理说,我收集了白先勇的三个版本的作品集,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白先勇的创作面貌和发展脉络越来越感兴趣,研究他的生平和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2001年1月,我在太仓市新华书店城厢门市部发现了最新版本的《白先勇文集》5卷,是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1版1次印刷的,主编王晋民,责任编辑詹秀敏、冯沛祖,分卷命书名,分别叫《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第六只手指》、《游园惊梦》,定价也是分卷的,分别为21.80元、24.80元、21.80元、32.80元、22.80元,总计124.00元。我发现这套文集收入的照片比前三个版本还要多,如增收了白先勇父母五十年代在台湾的照片、白先勇和王晋民1987年合影等等。我经过半个月左右的犹豫,终于和书店营业员商议,以9折购得一套《文集》。我将这套文集称作第四个版本。这套文集各卷前头都收入白先勇写于2000年1月31日的《自序》。第1卷收入《序一》(作者欧阳子)和《序二》(作者王晋民)。《序一》是我曾在上海文艺版《寂寞的十七岁》一书里读过的。《序二》是王晋民重新撰写的,我认为没有花城1996年版里的《代序──论白先勇的小说》写得精当。令我感到不尽如意的地方有三:1、白先勇《自序》里说文集收入了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和刘俊《悲悯情怀》,可是遍翻各卷,仅发现第2卷收入了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其余各卷均未发现刘俊《悲悯情怀》;2、装订欠佳;3、有的疑问仍未解决。如白先勇初次到达上海的时间究竟是1945年还是1946年?白先勇《惊变──记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一文说:“我少年时,曾在上海住了三年多,从1945年至1948年,一共住过三个家。”《上海童年》一文开头说:“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天,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初次到达上海的,那时候我才九岁,在上海住了两年半,直到四八年的深秋离开。”又如白先勇出生地问题。王晋民在《代序──论白先勇的小说》一文里说:“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出生在广西南宁市小乐园医院,几个月后即返回桂林市故居。”第四个版本各卷都附录了《白先勇写作年表》,《年表》开头是“1937年7月11日生于广西桂林。”可以肯定《年表》有错误之处。
第四个版本出书时间在2000年4月,自然没有收入白先勇写于2000年8月1日的散文《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这篇《寻根记》刊载于《收获》2000年第5期《人生采访》栏目。
综上所述,四个版本呈现出了白先勇创作的四种面貌:第一个版本是白先勇小说、散文、论文等文体的精选本、代表作汇集本,好象是白先勇不同时期的画像汇编;第二个版本是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汇集,好象是白先勇的一个侧面面孔(比如展现出左耳朵的侧面肖像);第三个版本是白先勇的散文创作汇集,好象是白先勇另一个侧面面孔(比如展现出右耳朵的侧面肖像);第四个版本是白先勇小说、散文、杂文、论文、剧本等文体汇集,好象是白先勇不同时期的正面头像、全身像、半身像,与他人合影等等汇集。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