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富萍》解读
(2012-08-14 18:53: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散文 |
评论
王安忆《富萍》解读
洪砾漠
比较去年(2000年)《收获》杂志发表的六部长篇小说,我认为王安忆的《富萍》、张炜的《外省书》、宗璞的《东藏记》耐读性要强一点。贾平凹的《怀念狼》,我读了前半部分,本想挤时间读完,却因天气炎热、打工繁忙,拖延下去了,且后来时过境迁,我没有看完后半部的心情,至今仍没有看后半部的欲望。阅读《富萍》的时间是去年10月24日──11月8日,读后很想就此部小说写篇评价短文投寄给我家乡的杂志《麻城文学》,后来没有理出思绪,不了了之。现在,又想谈谈《富萍》。
《富萍》的结构很简单,以女主人公富萍的活动为主线,以与她相关联的人物的生活历程为网络,好象一棵大树主干分明,往上逐渐增加枝桠。这部小说开头几章有些空洞的概念性叙事,我初读时感觉有些枯燥。后来,逐渐读下去,感觉人物感情发展变化十分微妙,很有悬念,很有读头。奶奶一心要笼络富萍这个未过门的孙媳妇,生怕富萍自动逃婚了,也怕别人把富萍抢走了。富萍对于未婚夫在扬州乡下的男青年李天华非常生分、隔膜。后来,富萍和李天华在上海奶奶的东家有单独相处的机会。富萍迟疑了一下,然后坚定了决心,说:“我们分出来单过。”李天华说:“我父母怎么办?”李天华没有独立生活的意志,仅此一项,就被富萍从内心里抛弃了。
《富萍》从十七章《不辞而别》以后,小说的后面部分戏剧性增强了。舅妈有意为富萍介绍的男人很意外地被女青年小君抢去了。那男人本来是舅妈的侄子,名叫光明,在水上运输队开船运垃圾。富萍后来选择有独立生存精神的残疾青年为丈夫,主因是残疾青年读过书,思想性格颇像富萍的舅舅孙达亮。
《富萍》反映上海人的生活面较广,具有一定的历史境界。《富萍》作为长篇小说,未尝不可以这样写。单纯追求戏剧化、人物关系复杂化,也不见得就是好小说。《富萍》可以缩写为短篇小说,即将东家、孙达亮、吕凤仙、戚师傅、隔壁的太太和太太的儿媳阿娘等次要人物的生活历程的叙述压缩,三言两语作以简介。这样一缩写,小说的枝桠削尽,反映社会生活面较少是一大缺点,小说的韵味也消失了。
我在书店见过《富萍》单行本,有插图,我也喜爱这些插图,只因手中经济有限,没有购买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