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真的已经饱和了吗?[原创]

自媒体真的已经饱和了吗?[原创]
当下,打开手机,各类自媒体平台推送如潮水般涌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美篇……内容创作者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有资料统计,2023年我国全职自媒体从业者已突破300万+人,兼职创作者更是超过4000万+人。这种繁荣景象背后,是越来越多创作者感受到的“流量焦虑”,过去一篇网文、一个视频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得10万+的阅读或播放量,而现在同质的文章和视频能有1万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做自媒体太晚了,流量都被大V瓜分完了!”这样的感叹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相关调查显示,超七成网友认为自媒体领域已被专业团队和头部创作者垄断,或者说自媒体市场已经饱和,普通人难有突围机会。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新账号涌入各平台,内容产量呈爆炸式增长,用户注意力却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其实并不难发现,自媒体真正的困境并非市场饱和,而是内容同质化严重与创新乏力之间的深刻矛盾。纵观各大平台,内容同质化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某个“爆款”视频出现后,立刻会有数百个类似版本在短时间内涌现;某种内容形式走红,马上成为全民模仿的对象。这种“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导致了用户的信息疲劳与审美倦怠。从某种程度讲,这种在低水平重复、内容同质化的自媒体,从数量上来看地确实已经达到了“饱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创新度强的自媒体还远未饱和。真正具有原创性、深度和专业度的内容依然稀缺。以科普领域为例,能够将复杂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内容的创作者屈指可数。在财经领域,能提供独到市场分析的账号也并不多见,如真正能引领A股市场散户投资的影响力大V,少得可怜。因此,在这专业和创新这方面,网络用户的需求并未减少,反而随着认知水平提升而变得更加多元和精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媒体市场呈现的是“结构性饱和”——低质内容过剩,优质内容不足。
如何破局?有四点生存之道:一是坚持原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原创内容是自媒体人脱颖而出的关键,只有提供独特视角、深入剖析的作品,才能在众多自媒体中脱颖而出。二是保持风格。自媒体人需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幽默诙谐还是严肃专业,关键是要保持一致性,让受众能够识别并记住。三是要有创新。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颠覆,更多时候它体现在细微处的差异与改进。可能是表达方式的创新,可能是呈现形式的创新,也可能是内容视角的创新。四是借助AI。要学会和借助利用好AI技术,自媒体人可以更快速地生成优质内容,提高传播效率。可以利用智能回答形成文字并修改、利用智能剪辑软件制作短视频,利用AI绘画生成独特插图等。
成功案例一:李子柒。以其独特的古风风格和手工艺品制作教程在YouTube上获得了大量关注和粉丝。她通过坚持原创和独特的风格,成功打造了一个国际化的自媒体品牌。案例二:智能小助手。利用AI技术打造的一款智能问答小助手,通过智能化的交互和有用的信息提供,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和互动。
回过头来看,自媒体赛道真的饱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饱和的只是缺乏创新的内容模式,而非内容创作本身的可能性。每一个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每一个未被很好回答的问题,每一个未被充分关注的群体,都是潜在的内容蓝海。普通创作者的机会不在于复制别人的成功,而在于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洼地,用创新与真诚填补市场空白。
当下的自媒体创作领域,正从“流量为王”的时代迈向“价值为王”的时代。这个转型过程虽然会淘汰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创作者,但同时为那些坚持创新、提供真实价值的创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媒体的未来不属于最大声的模仿者,而属于最用心的创新者。
(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文中部分叙述借助AI生成并修改)
前一篇:漫谈过生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