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形势下,请当好个人健康的守护者>原创】

昨天下午,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着眼更加科学精准防控、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精准划区、优化检测、调整隔离方式、快封快解等针对性的策略和要求,一时间引发热议,各大媒体纷纷转发,瞬间冲上热搜榜。这是在前期公布二十条新政策、各地纷纷出台和落实举措、优化防控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防控应对策略的具体要求,可以说,这意味着疫情防治将向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新政发布后,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此,人们充满期待。
防疫新形势下,特别是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大部分公共场所、公共交通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等等措施的执行,社会面的人员流动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与“小阳人”接触的概率也随之骤增,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几率大幅增加,甚至不能排除疫情的大爆发。每个人,特别是对上班族、奋斗族来讲,社会交往、经济活动、人员流动都是必要的,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看待、沉着应对、做好准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防疫、人人抗疫,尤其是当好个人健康的守护者,为国家的防疫大局、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贡献,显得特别重要、非常必要。
前段时间,知名媒体人胡锡进称:自己“做好了在一个月之内被感染上的思想准备”;由于老胡已经62岁了,属于“60岁人群”的一员,但老胡说自己“愿意参与承受这份风险”,并称每天坚持做俯卧撑、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老胡的话非常中肯、心态平和,也非常实事求是,承认了感染风险,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网络大V,他的观点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经过专家研究,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变异,毒力大幅减弱,病死率相比第一代新冠病毒也大打折扣,或许在不久之后曾经让我们谈之色变的新冠将不再可怕。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国家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处置能力,只要我们个人积极应对、充分准备、做好防护,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疫情并不可怕,病毒定能战胜。
新冠并不可怕,它是可防、可控也可治的一个疾病。有这样对疫情和病毒变化的认知,广州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试验,相关做法也广泛被国家认可。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这一波90%以上的患者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和非常轻的轻型表现,很少到肺炎或者是到重症肺炎。整个广州收治了16万多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没有发生过1例死亡,诊断为重型以上的仅有4例,而且都是由于基础病导致的肺部感染,跟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没有直接联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主要是上呼吸道的症状,很少出现下呼吸道的症状。现在这些症状看起来跟流感症状非常相似,而且很多症状比重症流感或者是偏重症的流感更轻。很多有症状的病人发烧、头痛、喉咙痛,这些病人一天服两剂中药,服用后12小时或24小时,大多数都能够缓解,部分病人在36小时后症状能够缓解。这些无症状患者、轻型患者或者普通型患者康复以后核酸转阴也非常快,大多数5天左右就能够转阴了,部分病人要11天。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心理上要有应对准备。增加自我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焦虑、不恐惧,不要听信谣言和不实的信息,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措施要求严格执行。同时,每个人都要做好周围、身边出现确诊病例、被隔离等事态的应对准备,张伯礼院士说:“当周围出现确诊病例、被隔离等事态时,正确对待,积极接纳,既来之,则安之”,更有最坏打算,自己中招的应对准备。其次,要积极做好防护工作,口罩、口罩、口罩(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洗手、洗手、洗手(外出回来要洗手并做好手部消毒,外面减少触摸公共部位,不要用手触碰口鼻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非必要尽量少聚集,公共场所和人员多的场合,应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肘臂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等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再次,进行一些药物上的预备。张伯礼院士推荐,从抗疫实践中总结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为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有效药物,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中还可适量预备一些治疗感冒、咳嗽等类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中成药,常规感冒药和日常用药即可。慎用网络上宣传而不常用的药物。特别提醒按要求全过程接种疫苗,以有效防止重症的发生。
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等感冒或新冠疑似症状,怎么办?按照张伯礼院士的提示,个人理解以下对策,第一,先服用感冒药。因为冬季本身就是感冒高发的季节,先服用感冒的药为首选,及时及早服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首次用药量加倍,且多喝开水,多休息。第二,暂时自我隔离,期间还要尽量与家人隔离,尽量避免外出就医奔波,减少感染或传播风险。第三,进行抗原检测。有条件的,家里自备抗原试剂盒,进行自测,如出现抗原阳性,应及时联系社区和医院,进行隔离和治疗;如家中无自测条件,或者出现持续高热伴有频繁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情况时,要及时联系沟通,选择不同的诊疗方案,如上门核酸、社区买药、就近去发热门诊或医院就医等。
如果在日常检测中发现自己成了“小阳人”,怎么办?大概率判断自己是无症状阳性,第一,第一时间居家隔离观察,特别注意与家人的隔离。第二,及时向单位、社区报告,争取必要的医疗和防治支持。第三,服用必要的预防类中成药。第四,加强卫生防护和健康饮食,保持好的卫生环境。第五,一旦出现症状,对照选择相应的诊疗方案,尽快尽早摆脱疫情,回归健康。总而言之,防疫新形势下,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担责,每个人都是防控抗疫的责任人,请当好个人健康的守护者,你准备好了吗!!
(薛智之0616,即日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