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瓶留万户,窑承千秋----瓶窑古镇疗休养记【原创】

(2022-08-22 09:22:11)
瓶留万户,窑承千秋----瓶窑古镇疗休养记【原创】瓶留万户,窑承千秋----瓶窑古镇疗休养记【原创】

一年一度的疗休养,由于疫情的原因不能涉远,我近距离选择了杭州市内,把余杭瓶窑镇作为了目的地。此时此地疗养,一则是抓住今年持续长久、酷热难耐高温天气的尾巴,避暑休闲;二则是实地走一走早有耳闻、时常路过、熟悉而又生疏的千年古镇,一探究竟。辛苦了一年的我,带着爱人,周一上午早早就入住了瓶窑雷迪森庄园酒店。周一到周五,天气依然持续炎热,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大多时间只能在房间内享受空调、休闲上网看书、酒店里品尝美味。但身处千年古镇,实在还是忍不住打开房门、冒着酷暑,漫步窑山公园,眺望瓶窑苕溪,走进瓶窑老街,品味瓶窑古镇的历史文化。
瓶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部,东苕溪北岸。古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府志记载,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改名瓶窑。听当地老辈们说,老底子的瓶窑就是“三个一”:一座山----窑山、一条溪----苕溪、一条街----瓶窑老街。如果还有一种新的说法,那就要加上一遗址----瓶窑·良渚文化遗址。2019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瓶窑·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而瓶窑镇则是瓶窑·良渚文化遗址的中心。可见,瓶窑,不仅是余杭的一个名符其实的千年古镇,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地,被世人所称著。
先来说说窑山。我们入住的雷迪森庄园酒店,就位于瓶窑窑山的山顶边,也算是窑山公园制高点。住在酒店,窗台边、露台外,一眼望去,瓶窑镇全貌尽收眼底,早晨晨练、下午喝茶、傍晚散步,应该说抢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窑山不高,通俗点讲只能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山丘,经前些年的打造,现在已成为市民们休闲、健身、旅游的文化森林公园。早晨、傍晚沿着绕窑山而建的、坡度不大的游步道,游步道大都由石板彻成,坡度徒的地方用木制台阶,两边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景色宜人,道两旁还有各种健康知识标牌……从山脚上山、登顶、再下山,一趟走下来,约摸半小时时间,如果不是高温天气,估计也只是微微出汗,总体感觉是一个比较适宜健身、休闲的市民公园。当地人都说,窑山是瓶窑的宝山,是瓶窑人的靠山,更是瓶窑人的风水山。窑山青,瓶窑发,窑山漂亮,瓶窑大发。
窑山公园最精典的部分,是它在一千年前,曾是宋代古人在此建窑烧制陶器的地方。在窑山公园的东入口处,“瓶留万户,窑承千秋”八字对联跃然在目,沿台阶而上,开掘发现了千年的窑带遗址,这是目前窑山发现的十二处窑址之一,经开发修整保护,由低向高依山坡而建的窑,窑头、窑尾、窑体,完整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仔细观察窑体,仿佛可以看看到千百年前,勤劳的百姓在取料、淘洗、修坯、装窑、烧窑、出窑的劳作……真实地记录了瓶窑的千年“窑”文化,也为这个公园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窑山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千年窑址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文化共存的公园,是一个有历史、有底蕴、有记忆的中华文明历史的展示地。
讲起瓶窑的陶器,据资料显示,瓶窑窑山上烧制的陶制品中最有名的是乌甏和寒瓶。乌甏是一种乌墨色不上釉的陶器,里面冬暖夏凉,干燥透气,放食物盛夏不馊,霉季不霉。寒瓶,人说是酒瓶,又有人叫韩瓶,史料称是南宋名将韩世忠军中的背嵬军身上带的就是这种带双耳的酒瓶,故叫韩瓶。我们傍晚走在窑山公园的东入口处一侧,摆放着三个硕大的韩瓶模型,旁边有两块碑文,一块是介绍韩世忠使用韩瓶的,一块是清代王诚写的《韩瓶歌序》,见证了韩瓶之说。在到酒店的山路边上,还有一处通往古窑遗址的入口,入口的房子墙壁上印有“文化积淀映窑山,莫道千年烧瓶史,窑山问陶”的字样,展现了千年窑山建窑制陶的历史文化。
再来说说苕溪。从我们入住的酒店下山到瓶窑古镇,必经之路是一条河,这条依山而流的河流,叫苕溪,也称东苕溪。它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干流长158公里,从天目山起源,流经临安、余杭、德清、湖州后汇入太湖。古时,苕溪瓶窑河段,受到洪水的久年冲击,造成泥沙沉淀、淤泥厚积,遂成为制陶的天然材料,窑山制陶也因此而生。也由于苕溪水域宽阔,极适合竹排、木排运输,经营大户将成批的竹木排,撑至上海等地销售。窑山上“陶穴栉比”,瓶窑陶业兴旺,加上苕溪天然的水域条件,陶制品便成了瓶窑镇重要的贸易商品,瓶窑的陶制品通过苕溪水陆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1958年,临安青山水库开始建设,货物商品撑运受到了阻碍,之后全部转为陆运。因为有苕溪,赋予了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因为有水,给瓶窑带来了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生命源泉。
东苕溪依山而流,瓶窑古镇依水而建,东苕溪已成为瓶窑人民重要的水域资源,可以称为瓶窑的“母亲河”。然而,每到汛期苕溪就会发大水,处在苕溪北岸的瓶窑老街经常会被水淹没,居民“看海”成为常事,这也是瓶窑老街少有居民常住的缘故,大多会搬迁至苕溪南岸的瓶窑新城居住。经常这些年的整修,现在苕溪北岸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活动挡水墻,采用的是国内首创的"以闸代坝"精工技术,平时作为散步的游步道,每当涨水时,只要一开电闸,档板就会竖起来,形成一道挡水墻,保护瓶窑老街不受水淹,良好的生态也使得不少居民从南岸又重新迁回了北岸老城区。这几天,我们几乎都是傍晚时来这里散步,沿着苕溪岸边的这条游步道,碧绿的水面、缓缓的水流,与落日的彩虹、蔚蓝的天空形成了一道完美的自然风景,加上徐徐的清风,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凉意,这里已然成为了瓶窑新的风景线。每天清晨,我都会登高窑山,立于揽胜亭,俯视瓶窑镇全貌,幽幽苕溪水从镇中穿流而过,两边错落有致的房屋和绿树及农田,景色别致宜人。
说了一座山、一条溪,重点来了,那就是一条老街----瓶窑老街。在苕溪北岸、老街的入口处,有一个硕大的牌坊,“瓶窑老街”四个大字,引人注目。沿老街走一圈,大约二十分钟样子,老街不长不大,一条经水闸与苕溪的小溪横穿过街区,南有外窑街、西溪街、上窑街,西有磨子心街、里窑街。经过前些年的大整治大保护,瓶窑老街得以焕然一新,总体感觉瓶窑老街非常有特色,与其它小镇的老街不同,这里既少有黑瓦白墙的明清建筑,也少有民国时期的民国风建筑,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建筑,灰色、黄色的“水刷石”墙面,青灰砖柱、砖墙,棕色的门窗,记录了当年的建筑风格。看着一排排老式的房屋、充满年代感的小街小弄,青砖外墙,干净利落,带着朴实的美,走在整齐的石板路上,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岁月。
瓶窑老街上还保留着上世纪风格的文化活动场所,老街上有老影院、老图书馆......为此,我们还特意到了磨子心街上的老电影院,走进影院售票大厅,正面灰色粉底的墙面上,一颗红五角星悬立上方,五角星下是毛体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售票处有木制仿古的小窗户,左右两侧还张挂着两幅《鸡毛信》《白毛女》的电影海报。整个大厅整洁、庄重,大厅的一侧还摆放着几部老底子的放映机,立于大厅,仿佛走进了上世纪的革命时代,非常赋有年代感。看黑板上粉笔写的影讯,一部是《大国粮仓》,一部是《花束般的恋爱》电影。仔细一想,这不应该是当天的电影,因为这个时候估计电影院是处于停影状态,确实也少有市民游客来光顾。
瓶窑老街上的老弄堂、老桥、老亭子也值得一说。瓶窑老街因窑而得名,据说,镇上共有十八条弄堂,每条弄堂都对应有一口井和一座窑,也对应窑山上的十八座窑,吴家弄、汤家弄、小学弄、花家弄、井头弄、商会弄、祠堂弄、再兴弄......一弄接一弄,弄堂连成了瓶窑老街。我们走到老街的磨子心街,看见有一处通往窑山的小道----窑人古道,有一块字碑“十八井·十八弄”,清楚地记载了一井一弄一窑的历史,字碑一旁是古人打水的雕塑,再旁边还有一个喷泉式的水井(这应该是人工造的喷水井),真实地还原了千年前勤劳的人民劳作的场景。老街上还有几座老桥、老亭子,虽然从形状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都有着许多的传说。才人桥、诚意亭、迎驾亭,传说都与朱元璋的才人、瓶窑人花媚儿有关,其中还有朱元璋派刘伯温前来探究花家风水的故事。还有木桥头,传说有才女卖画资助穆姑建桥的典故。
瓶窑老街经过整体规划修复建造,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分为文旅街区、文创街区(非遗展览馆区)及小镇客厅(游客服务中心)等版块,周边还有良渚文化遗址公园、窑山公园、南山摩崖石刻等景观,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作为区域内的旅游集散中心,以瓶窑老街和瓶窑镇街区为中心,直接接驳良渚地铁2号线,计划开通连接杭州火车西站的线路,串联起良渚遗址文化公园、大径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周边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加之整体引进瓶窑本土餐饮业态、会务接待及休闲类等业态,一个崭新的赋有现代气息的瓶窑老街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
瓶窑老街的旅游生态,我非常敬佩雷迪森庄园的规划设计者和建造者们,极佳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绿色环境,结合了千年瓶窑的古老文化与窑山公园的自然之美,酒店外观的绿色和谐与酒店内部的人文嵌入,成为了游客们理想的人文观赏之地、诗意栖居之地。这里隐秘得像一座世外桃源,站于户外露台,山水之间,闭目静心,放慢速度向自然靠近,追寻身心平衡的源泉,极目远眺是千年的“良渚古国”,感受到的是勤劳耕作的古代文明。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里的下午茶庭院和雲曼餐厅,醇香咖啡与山林茶饮,土鲜烹饪与养生膳食,让我们尽享美食艺术佳作。观景房、怿悦房、庭院套房,室内空间巧妙地融入了山水人文,留宿其中品茗休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仿佛进入了禅意世界。感谢雷迪森,让我们在炎热的天气中找到了一丝清凉,在清静的环境中感受了千年文化。
疗休养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却给了我一次全方位了解瓶窑镇地理人文的机会,近距离领略千年瓶窑传奇,感受到了这个杭州最北端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在学习观赏中度过了酷热的末伏天。但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加上炎热的天气,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个杭州北端边缘的小镇,无论是酒店的周边、还是镇区的老街,都鲜见有热闹的场面,星级的酒店没有出现人潮的住客,千年文明的景区没能吸引足够的游人,旅游配套齐全的老街也未出现繁华的商业,一切都稍显冷清。期待疫情早日散去、酷热早日消凉,飞腾的经济、美好的生活早日恢复如常。“瓶留万户,窑承千秋”,瓶窑,这座千年的窑火不会熄灭,余烟袅袅,生生不息。瓶窑,这里蕴藏的丰富物质文明和厚重传统文化,传承永远,光辉灿烂。
(薛智之0616,疗休养结束之日,于瓶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