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预习作业设计(二)
(2013-02-18 11:28:22)分类: 学习资料 |
第三单元
|
学校
导语:本单元为我们讲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吧!
本单元围绕
9
|
导语:你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简介寓言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1.
2.
3.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写在课本上)
好把式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养羊人对两次丢羊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8.搜集寓言故事。
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导语:同学们,你都读过哪些成语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位射箭高手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能手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 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两个“直”分别表示意思。
(2)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为什么他能判断这么准确?
7. 搜集成语故事。
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11
|
导语: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 读课文,回答问题。
(1)老师在“审视”之后为什么神情变得严肃了呢?
(2)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起到了什么作用?)
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
导语:一位画师给三个徒弟每人一张大小一样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到底三位徒弟中是谁得到了画师的称赞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到课文中一探究竟!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恰好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最后一段“两个徒弟恍然大悟。”说一说他们“悟”到了什么?
(2) 对比句子:
①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②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反复读两个句子,体会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7. 搜集创新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导语: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的美好生活,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吧!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精读课文有三篇,分别是《
13
|
导语: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你有没有和时间进行过比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我是如何理解爸爸这个谜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加以体会。
(2)细读课文,谈谈“我”为什么“着急”“悲伤” ,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3)读一读课文第8.9自然段,和时间赛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
8.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14
|
导语:同学们,在波兰每年11月11日国庆节,也像我国的国庆节一样,那么隆重,那么热烈,也有盛大的检阅仪式,不过,今年这个检阅有点特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波兰人的国庆节,感受一下他们检阅中特别的地方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检阅》这篇课文讲述了在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2)观众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真棒”是赞扬了:
“这些小伙子真棒”是赞扬了:
(3)你认为博莱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7. 搜集国庆节检阅时的图片及资料。
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导语:同学们,你和别人发生过争吵吗?你是怎么解决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争吵》,看看同学之间发生了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方法提示:想一想谁和谁之间为什么发生了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l)“我”和克莱谛都说了“我在外面等着你”这句话,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我们心里想些什么?
克莱谛在想:
我在想: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7. 搜集作者亚米契斯的生平简介。
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导语: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像孙悟空、哪吒等等,它们这些超强的本领也是它们的绝招。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几个小朋友也是个个身怀绝技,想认识他们吗?那就快去预习课文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方法提示:可以由课题入手,想想文中都有谁?他们比了什么绝招?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的是怎样练成的?
(2)为什么伙伴们向小柱子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7.说一说你最佩服谁的绝招?为什么?
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学校
导语:
本组课文围绕
|
17
学校
导语:平时上课,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可是有一天,当老师问到一个问题是,同学们都变得沉默了。孩子们为什么都沉默了?让我们快走进文中看一看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不约而同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了: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
7.认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插图说一说孩子们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标画出来,并加以体会。
(2)读10—15自然段,标出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反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
②从孩子们的沉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18
|
导语:战争时期,一个小女孩受伤了,急需输血。一个小男孩在以为自己献血会死的情况下,依然献出了自己的血。他也曾害怕、哭泣、但是他为什么又要献出自己的血呢?他是怎样回答众人的疑问的呢?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迫在眉睫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_____时期,一位小姑娘急需输血时,孤儿院的_____毅然献出自己的____,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文中有多处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说一说他当时在想什么呢,请写下来。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
(2)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
(3)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19
学校
|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焦渴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6. 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共有
7. 认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我会填
水罐的变化 |
原因 |
说明什么 |
|
|
|
|
|
|
|
|
|
(2)结合全文,思考: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8.搜集孝顺父母的小故事。
9. 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
学校
导语:妈妈的账单写了什么呢,让小彼得羞愧万分,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如愿以偿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妈妈的帐单》主要内容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________,索取他
7.认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读小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比较:这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
(2读全文思考:十年来,彼得的妈妈是怎样照顾彼得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并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大家感受到妈妈对彼得的爱。
9. 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