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中小少年宫陶瓷彩绘
(综合实践)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文/余淑珍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通过陶艺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自觉性,争取学到和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国家的振兴和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泥、水、火是人天性亲近的东西,而陶艺则是这三样东西的完美结合。同学们通过亲手制作陶艺,既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启迪他们的心灵,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反过来促进文化课学习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特制订2016年至2017学年度陶瓷彩绘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如下:
一、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陶瓷原理、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掌握陶艺泥条成型的方法,并通过以后几课时的学习掌握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的方法,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体会陶瓷作品的烧制过程中物质的转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
二、分段目标:
1.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摄取信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学生能收集到陶艺的文字、图片或网络资料。
3.学生能收集到各种简易制作陶艺的工具。
4.学生能够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
5.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和价值,理解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区别与联系。
6.学生能够愉快玩泥土。
7.学生能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掌握陶艺的制作方法。
8.学生能欣赏并理解泥条成型法、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的艺术作品,明确其实用价值。
9. 学生能利用泥条成型法、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等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10.学生能了解陶艺的装饰技巧。
11.学生能欣赏同学的陶艺作品。
感受一些高技术领域的最新理念,并使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价值取向等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三、组织方式
1.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成员应从小学二至六年级中自愿报名参加,人数共二十人。
2.
兴趣小组总体工作由老师具体负责。兴趣小组由学校“教务处”支持和领导,活动所需资金、设备等由“教务处”向学校反映解决。
四、活动方式
兴趣小组主要以“项目实践”方式开展活动。活动主题安排:
活动一:认识陶艺课程及中国陶瓷史
活动二:陶艺欣赏及素材收集
活动三:作品设计方案展示、交流分享
活动四:陶艺操作课要求、感知泥性
活动五:初品制陶、创作体验分享
活动六:陶艺创作(创作、素烧、上色、过釉、釉烧)
活动七: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活动八:作品设计方案展示、交流分享
活动九:陶艺创作(创作、素烧、上色、过釉、釉烧)
活动十:举办作品展、分享、交流
五、活动时间
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为:每周四下午第二节第第三节课时间。
六、活动地点
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地点为:综合实践活动室(即三年级教室)。
七、活动步骤
时间:第1——22周
活动方式 :分组(共分为五组)。
活动内容
感觉泥性
第一阶段
一、搓练陶土
1.取陶土,稍硬的话沾少量水
2. 搓揉练土。重复沾水,搓揉练土,直至陶土柔软适当似面团。
二、练搓泥条
方法一:
1.取一块稍湿的陶土,大小为刚刚容于两手之中为宜。两手交互前后滑动,手掌靠近的小指部分一面勒紧粘土,一面捻出使其向下延伸。
2.揉搓的过程中,感觉双手的手掌稍稍向内倾斜,而用力靠近小指,轻轻用力尽量少摆动。
方法二:
取一团泥,先由粗捏至长条的形状,放在案板上,双手均匀用力前后滚动搓揉, 随着泥条的伸长由粗变细,双手逐渐向两侧移动。
第二阶段
初品制陶
操作技巧、要领:
泥要“熟”、手要“净”、胎要“薄”、接要“压”
一、制作玫瑰花
1.搓练好陶泥,取一块。
2.手掌不断捏压使泥团没有空气。
3.双手将泥搓成圆形。
4.再压扁成圆片。
5.像卷席子一样将泥片卷起,把实成为花枝,一端成为花心。
6.另做一张小一些的泥片。将泥片卷贴一端捏在花心的外围,作为花瓣,将花心的边捏薄并微外撇。
7.用上法贴上几片泥,做成花瓣并整理它们的形状,成为多瓣的玫瑰花。
8.将花枝的一端捏长,使其粗细与玫瑰花相称。
9.完成后的玫瑰花。
10.烧成后作品。
二、制作小犀牛
1.和熟陶土(垫张报纸,既便于作品脱离又方便打扫卫生)
2.制作躯干
用刀笔净手
取一团陶土搓揉成型
用刀笔修整
形成中空
封补洞口
部件制作
每个部件制作完成后都要修整
钻洞便于通气
综合实践(陶瓷彩绘制作),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陶瓷彩绘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认识基本的陶瓷制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行性较高的一些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