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洪湖渔翁涂纪章的博客
洪湖渔翁涂纪章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96
  • 关注人气:5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人之志章三

(2023-07-01 06:37:36)

求人之志章三

原创/田康/朝闻道夕拾/2022-06-04/16:04/发表于江苏/正坡/手機微信

求人之志章三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美酒可以喝吗?酒当然可以喝了。美女赏心悦目吗?美女当然悦目了。美酒就因为好喝所以才容易多喝,美酒因为养生所以才伤身。女色因为赏心悦目所以才亲近,男人贪女色,女色也正是利用男人的这个贪来达到她的目的。玷污男人德行的,一是酒,二是色。

男人本性为阳,所以男人的活泼好动就是依靠自身阳气来实现的,男人一旦阳气决绝那么就如同泄气的皮球一样无用了。有阳气能活动,没有阳气一动也不能动。人吃了食物可以获得阳气,这个阳气需要小肠的吸收然后才能供应给心,心的外现就是神。所以食物经过为胃器分解进入小肠,在小肠里的营养物质叫做精微,简称为精。精微的物质从小肠到心,这是怎么到心的呢?不是从小肠拿到心的,而是精微通过血液输送到心的,那么血液又是如何输送的呢?靠的是气的推动,这就是精化气的过程。心得到了新鲜的血液心就有了力量,那么人表现得就亢奋,这种亢奋是神旺的一种外现,这就是气化神的过程。我为什么知道这些?这是我的体验,因为我挨过饥饿,知道那种刻骨铭心的滋味,同时我也亢奋过,亢奋得倒在大街上呕吐。

适量的饮酒是好东西,如果嗜好饮酒,因为嗜好而过量,那么酒就是害人的东西。其实酒没有好坏,人因为饮酒犯错错的是饮酒人而不是酒本身。

酒是热性的,味辛甘,有大毒。说酒有大毒是因为酒有偏性,酒是阳中之阳,任何一种食物只有加热才能看到内在的气泡,而酒不需要加热晃一晃就能看到气泡。酒有毒,所以酒也是药,酒是纯阳之气托于至阴之形。正因为如此,酒能不经过胃器的消磨直接从小肠到心,然后急速外现于神。酒后话多,话多必惹祸;酒后气冲神,冲神行必妄动,妄动还是惹祸。这些不受自己控制而被气冲昏了的神,神的错乱惹下的祸端哪里有干净清白的事情呢?非理智的行为玷污了自己的肉身。

那么做一个理智的人就要少喝酒,喝酒的目的得是为了养生而不是自我害命。酒性大热生内火,水火无情,玩火者必自焚,饮酒容易引火烧身。喝酒需要警惕自己对自己的纵容,如果做不到自律,那么贬酒就是必须的。

正常的男女关系是为了繁衍后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但是这也是有个范围,有个度的。男女关系过了就叫淫,益是好的,但是溢了就是过了,反方向了,而淫是比外溢还过的结局。与其责怪淫溢的结果,不如远离女色,也就是阙色。非正常的男女关系不但伤身败家,而且误事亡国。这种事情从古到今都有,而且举不胜举。

妲己妖女败亡了商朝,就因为如此所以商纣王被辱骂了几千年。西施败了吴王夫差,当西施被重新赠予勾践的时候,勾践一刀劈死了西施。西施误了夫差,勾践做奴隶十多年卧薪尝胆,所以心里明镜一样,看到西施这样的美女不是悦目而是污眼睛。貂蝉弄死了一个董卓,接着又弄死了一个吕布,美色专门伤害英雄。

欲火是内心起的心火,这个心火可以有美酒烧起也可以有美色烧起,这都是粉身碎骨的,都是死无葬身之地火坑。

人之精微在小肠,小肠这个地方是精化气的转换场所。精化气与肺相合变为红色的血液,上行供给心,然后通过神情外现。精化气与肾相合变为白色的血液,下行入脊髓,脊髓通脑髓,脑髓也就是脑液,白色的血液。人嗜酒或者好色这都是欲火,这个火烧起来会耗费津液,津液亏损了那么人的神就少了或者脑髓空洞了,怎么能看出来?通过眼神就能看出来,因为人的神就藏在眼睛里面,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伪装的,是身体自己本身自然的外露,不受人为自己情感控制。

见色起淫意,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任何人都不需要伪装。淫意起,那么欲火就上来了,用什么来扑灭这个欲火呢?这就是需要肾水来扑灭欲火,我们说肾水并不是肾里有水,而是说肾是控制水的阀门,例如水龙头里有水流出,水龙头本身没有水,也不储存水,这是常识。肾就是人体控制水的水龙头,水龙头里的水是从水管里,水库里来的,水管里的水就是脊髓里的水,水库里的水就是脑海里的水,就是脑液。那么假如居民楼起火了,是不是要扑灭呢?同样的道理,体内起火了也会导致手忙脚乱,行为错乱。

要想做一个无污干净的人,远离酒色。酒色虽好,就是因为好所以才需要远离。刘邦拿下秦朝的都城,攻占了阿房宫却远离宫中的美女,这是张良的计谋,看出这一计谋的只有范增。这就是人性,高人过招直指人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有些东西是我们的本性,对于我们的本性我们习以为常了,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但是我们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如果不是古人的点播那么我们可能一直蒙在鼓里,也许知道它是这样的,但是并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这里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探究现象背后隐藏的想象。

如果有缘读到了这篇文章,文章很长,讲的都是道理,所以也很枯燥虽然我写的时候兴致勃勃,心潮澎湃。可以订阅,可以收藏慢慢看,因为说不准那天就消失不见了。

四月初廿六日于耕读道场草写黄石公略疏系列。

作者

田康

与思想者同行不孤独。

組編/涂紀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