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花翎)
(2022-08-15 10:05:45)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花翎)
[出處]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
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花翎)
说“花翎”
反映清宫生活的影视剧中,常见一些官员的帽顶上拖着一根鸟翎羽。皇帝发怒,要惩治某人,就大喊:“拔去花翎!”
花翎就是孔雀翎。明代的时候,官员们戴一种用靛(音:奠)染的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当时,皇帝赏赐兵部尚书王琼“一英”,即一根天鹅翎,王琼自以为得到了不寻常的恩遇,视为极大的光荣,戴着它下教场,在官兵面前卖弄。清人陆心源在《翎顶考》中说:“靛青天鹅翎即今之翎顶,此乃翎制之肇端也。”
花翎在等级森严的清王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花翎本身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所谓“眼”,即指孔雀翎上的眼状圆花纹,一个圆圈即算作一眼。花翎是清王朝贵族特有的官饰,按照规定,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可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在皇宫服务的内大臣,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身的人)可戴单眼花翎。
清宗室的贵族们也不是生下来就可戴用花翎,而是在十多岁时,经过骑、射考试,合格后才赏给。由于花翎被视为十分高贵的东西,所以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和向往。
明降将施琅,因为收复台湾功勋卓著,康熙皇帝封他为“世袭罔替”的靖海侯,荣誉足够显赫。但是施琅却上疏为辞侯位,恳求赐戴花翎。大臣们认为在外的将军提督没有赐戴花翎的先例,康熙皇帝特旨御赐。后来,皇帝为了收买人心,开始把花翎赏赐给有大军功的将领们。但仍然比较慎重,自乾隆到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们只有乾隆时的傅恒、福康安,嘉庆时的和琳,道光时的长龄、禧恩,光绪时的李鸿章、徐桐,总共七人。大臣中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多人。难怪赏赐花翎被看作是“宠遇尤隆”的“千古荣遇”,被赏赐的人对皇帝感激涕零了。
清朝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渐扩大。而且还有捐翎的例制。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广东商人伍崇曜、潘仕成捐十数万两银子,无法褒奖,于是被赐戴花翎,自觉荣耀无比。之后清廷就明确规定了捐翎的金额,花翎七千两实银,蓝翎五千两,不准折扣。蓝翎是染成蓝色的鹘(曷字旁电脑无此字)鸟羽毛做成,无眼,原是在皇宫王府服务的六品以下侍卫官员享戴的。《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
編輯/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