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走进中国现代诗歌》初探
(2017-01-17 14:49:49)分类: 教学探索与反思 |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王国”,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诗歌除了继承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之外,更以其自由开放的精神,直率优美的情境,不拘一格的写法高度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丰富的情感。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我平时喜欢朗诵诗歌,偶尔也写一些小诗,我觉得诗歌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是其它文体可以相比的,所以当杨老师在工作室会议上说到这个项目学习的时候,我虽然忐忑,还是决定接下来试一试。
一.明确什么是项目学习
百度百科上如是说: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我的理解是,项目学习更加体现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在这个周期短目标明确的学习中,学生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势必要与老师和其它同学进行合作和探究,所以,这种学习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二、进行这个项目学习的意义
中国现代诗歌有如下特点:语言精练、含蓄,有高度的概括性;联想、想象大胆新颖,意象丰富,有鲜明的形象性;情感丰富、强烈,有浓烈的抒情性;节奏鲜明,有和谐的音乐性。对学生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高诵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尤其是诗歌精炼优美的语言,多读多诵定能打开学生心灵通往祖国语言的窗口,明亮其精神,愉悦其性灵;在阅读、品味和尝试创作的过程中定会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基于学情考虑,我正处于八年级教学,八年级的学生思想上脱离了七年级学生的稚气,也没有九年级的考试压力,正是青春勃发、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时期,这些都为开展这个项目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这个项目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在学案中杨老师已经给出了这个项目学习的目标,即:
(1)、阅读现代诗歌,能理解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2)、学会欣赏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在教学中,我又悄悄加上了两个目标,即:
(3)、学习在写作中运用诗歌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尝试写诗歌。
为什么加上这两个目标呢?
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话里,一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一次提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前言部分也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抓住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说到底还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当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所以,除了欣赏现代诗歌含蓄、精炼、优美的语言外,我还希望孩子们能正确地运用诗歌中的经典名句来为自己的写作助力。
同时,我觉得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欣赏与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思考与运用的过程。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所以,阅读中国现代诗歌,可以读写结合,多读之后试着仿写或者创造。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这个阅读,也应该包含诗歌阅读吧。
其次是根据学情。我的学生在初一时读《繁星春水》时开过朗诵会,朗诵了冰心先生的小诗和自己仿写的繁星春水体小诗,效果不错,有一部分孩子爱读诗也爱写诗。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学习我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作和表达。
四、进行这个项目学习的实施策略
1、课时保障。没有课时保障就不会引起学生重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所以,我上了这样几节课:第一课:当青春遇上诗歌;第二课:我的诗集我做主;第三课:朗读指导课;第四课:诗歌赏析课(两课时);第六课:诗集展评课。每节课突破一个目标。
2、活动跟进。年轻人喜欢活动,活动是激发热情的催化剂。所以,上完朗读指导课,我让每个学生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一个早读播放一组同学的作品,大家欣赏点评;开展诗集展评活动,为自己最喜欢诗集写两句颁奖词;开展“等待春天”诗歌朗诵会,体会合作的喜悦和上台展示的成就感。
3、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任务。项目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所以,在制作自己诗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给诗集命名,撰写前言,我的诗集我做主;在给诗集进行版面设计的时候,不擅长绘画的同学请擅长绘画的同学来帮助,在朗诵时擅长朗读的同学给不擅长朗读的同学做技术指导,在开朗诵前小组选诗、选配乐、进行主持串词的编写都分工合作,这些又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与别人合作的意识。
4、跟进评价。采用宽容性原则,让学生拿起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多欣赏多鼓励。除了加分,我还让同学互相评价、老师评价,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5、形成成果多样。像艺术品一样的诗集、平生第一次录制的配乐朗读音频、激情澎湃的朗诵会光盘,还有自己写的小诗,都给学生的青春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也让学生产生了满满的成就感。
五、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问题。随着教学不断深入,我发现自己对诗歌知识的储备非常浅薄,大学课堂学到的那点诗歌大多数已经还给岁月,平时自己阅读最多的是小说和散文,对诗歌的阅读量很少。在教学方面,仅教过课本中出现的那几首有限的现代诗歌,如老教材的《在山的那边》,新教材里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以及九年级的《我爱这土地》《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从前读的最多的有关诗歌的参考资料就是教参,可是这个项目学习中的很多诗歌不属教参的范围,我于是上网查阅,遗憾的是网上资料也很少,这也反映了由于现代诗歌在考试中比重不大,很多老师忽视诗歌教学的现象。所以,我想,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先准备一江水或者一湖水,我的储水量远远不够,关于诗歌和诗歌知识方面的书籍,我应该多阅读。
第二是学生的问题。我本以为,这个项目学习活动形式活泼多样,很多内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来完成有很大的自由度,并且不需要考试,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受电子产品的影响,不仅思维僵化,想象力缺失,甚至连手和笔都不爱动,制作诗集都需要不断督促,幸好评价机制起了作用,这些孩子最后的作品还算差强人意。
第三是学习内容的问题。杨老师给出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必读《艾青诗选》和《革命烈士诗抄》,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选择朗读和摘抄的时候,极少有人选这两本书中的诗,孩子们更喜欢北岛、汪国真、席慕蓉、冰心等作者的诗。我想,可能是现在的孩子与这些红色经典诗歌产生的背景已经很久远,所以这些诗歌他们不感兴趣,但我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特别告诉孩子们,这些诗歌是艰苦岁月里的启明星,是绝望悲惨世界里的火种,我们应该好好读读,并且拓展阅读了几首革命诗歌。
第四个问题是把学生作品辑录成册,出版一本属于一个班学生的自己的诗集这个任务,受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最终没有完成。
六、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1、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即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体验和领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便无法实现。我在教学中一直很重视朗读,但是我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既羞涩又木讷,连大声朗读都做不到,更别说声情并茂地有感情地朗读了。在这个项目学习中,通过上朗读指导课,让学生设计朗读脚本、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我欣喜地发现很多孩子能张开嘴大声读了,而且重音、停连、快慢把握地都不错。在开诗歌朗诵会之前,八二班的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热火朝天地练习,一会这个小组找我给示范,一会那个组把我找去让我听他们演读一遍,有的小组强烈要求读两首。当我看到台上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随着诗歌内容起伏变化时,我知道诗意正在他们的热血里流淌。
2、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能力增强。首先是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诗歌中的经典名句表情达意。比如,在其中考试“有你同行”为题的写作中,有的孩子写到: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只要有你同行,就勇敢地追求梦想;我不去想能否赢得赞美,只要有你同行,就积极地面对困难;我不去想能否登临顶峰,只要有你同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还有几个孩子引用了冰心、余光中的诗句,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第二是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很多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想象丰富。比如,学生在以“语文老师”为题目的写作中这样写到:
语文老师
杨冬雁
春蚕
只为
给我们
语文老师
边向杰
一盏灯
驱除黑暗
为我们 照亮远方的路
语文老师
王从洋
一位 现代李白
举手
诗句
杨浩文
一本 厚厚的书
封面
封底
这些小诗流淌着学生思维的清泉,情感的溪流,一直奔向沙鸥翔集、水草丰美的文字的河流。我根据孩子们上课的经过写的一篇《种一颗诗心》还被《中国教师报》采用了。
3、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这个项目学习中,我跟学生共同成长,互相合作,这既增进了我跟学生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我其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比如,我跟学生一起制作诗集,我不会绘画就请班里美术好的孩子帮忙,有个孩子索性送了我一整套彩铅;在诗歌朗诵时,我跟孩子们一起分角色合作朗读,读完之后师生均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最后,就用我给自己诗集写得前言作为本次项目学习结尾吧:天有点蓝,风有点淡,白云有点慵懒和疲倦。正是这个秋天,我也不知不觉走向了中年。
青春,在花开花落中流失;日子,在柴米油盐中划过。庆幸的是,在光阴的故事里,我还有一颗诗心明亮着生活。
这个秋天,我跟我的孩子们一起拿起笔,用诗歌温暖岁月。
朋友,让我们一起用诗歌来温暖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