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献瑶故居“清德堂”

标签:
时尚文化历史健康教育 |
分类: 宗史文化//民俗风情 |
http://s9/mw690/002UNAtFzy7oBmAjK3Kc8&690
http://s11/mw690/002UNAtFzy7oBmC57Iu9a&690
基本概况:
本堂位于今安溪县长坑乡福春村寨兜(又名旧衙)角落。系上官献瑶之祖父上官宜侯肇建于清康熙初年(约1671年前后)。 被安溪县文管会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坐向:乙辛兼卯酉。
左:天马、同发山。
右:双髻山、虎吠岭。
后:虎头山(为虎穴),背倚东甲尖、同发山龙脉绵亘之重峦。
前:抱水尖(土米山),远眺佛耳,襟角带水(故居堂前大埕两侧置有石砌旗杆座,埕前有泮池。自右而来的小溪环抱宛如玉带)。
据考谱牒有关资料显示:
开基祖(十八世):宁合公,讳启心,字四其(子五),郡庠生例赠文林郎。
子孟(十九世):讳明京,别字于轩(子六),康熙壬子科举人,官莆田县教谕、知县,后升授武强县知县。其次子宜侯公(子三),乃瑜卿(字献瑶)之祖父。
宜侯之长房伯辉(子四),其长子即官翰林献瑶也。
官献瑶(1703—1782),字瑜卿,号石溪,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进士,改庶吉士,充《三礼》馆纂修官。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撰(故乡父老都称他为官翰林)。迁司经局洗马,历官提督陕甘学政。献瑶著有《石溪文集》十六卷,《诗集》二卷,《读易偶记》三卷,《尚书偶记》三卷,《读诗偶记》二卷,《周官偶记》二卷等廿余卷著作传世。《清史列传》、《清史稿》均有记载。献瑶在家病逝,享年八十。妻黄氏一直在家奉亲,未尝随任。
献瑶之长子上官学礼,拔贡;次子上官学诗,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进士。
原有大门联:
清廷御试登龙榜
德第笔耕获凤翰
(作者未考)
当年官献瑶七旬寿庆时,友人书一贺联,曾镌刻悬挂于厅堂两侧。而今仅存一幅下联,族人非常珍惜仍挂于堂右,即“暮年出而仕怀君王明圣当思报我君王”。主事人雅嘱笔者对上联,现试对曰:
绮岁攻以书,显学子智能,应试超诸学子;
暮年出而仕,怀君王明圣,当思报我君王。
戊戌年桐月明德轩切偲譔次
《官献瑶纪念馆》楹帖
下厅抱口柱联
清涵抱水通龙奥
德赐重峦晋虎闱
〖清涵〗指清而深的水,清泽滋润。亦指恩德润泽。语本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由东堤行,见山城围绕间,一泓清涵,空人心目。”又元虞集《后续·咏清士》:“濯饵千日期,冰胪复清涵。老马果识道,更服盐车骖。”〖抱水〗因原大门联没有言及地理,故借以堂前“抱水尖”与角带水溪流,山环水抱的地势来言情寄慨之。〖龙奥〗如言龙渊,龙潭。也指龙船停泊的船坞。此喻堂前的溪流与龙潭鲲海是相通的,寓意蛟龙出海。句出宋蔡绦《铁围山丛谈》:“金明池,始太宗以存武备,且为国朝一盛观也,其龙舟甚大……先是,池北创大屋深沟以贮龙舟,号称‘龙奥’者。”〖德赐〗犹言恩赐。出自《管子·四时》:“……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重峦〗犹重岩、层峦。语本北周庾信《从驾登云居寺塔》:“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虎闱〗古时国子学的代称。因其地在虎门之左,故有是称。句出《魏书·世宗纪》:“虎闱阙唱演之音,四门絶讲诵之业。”又《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闱而齿胄。”李善注:“《周礼》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李周翰注:“虎闱,教国子之学所也。”
联文寓意皇恩祖泽恩高如山、泽长似水。兼且谨遵祖训秉承清德,勤耕奋读,终能勇闯贤关。亦曾探九层深渊而通龙奥;越千仞重峦以晋虎闱。由是清怀壮抱,不忘初心,砥德砺行,报效恩辉!
下厅角柱联
贻清奕世延清景
谨德终身播德声
〖贻清〗谓留下清白的名声。语本清查慎行《生日示儿孙》诗:“但愿汝曹贤,甘贫守前矩。贻清义有在,何用干吾蛊。”〖奕世〗累世,即指世世代代。句出《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又《后汉书·杨震传》:“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及《宋书·孔琳之传》:“而传国之玺,历代迭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又如宋司马光《宣徽惠穆吕公挽辞》:“奕世台衡贵,盈门绂冕荣。”〖清景〗犹言清光,清平的时景。语本三国魏曹植《公宴》诗:“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清丽的景色。又明谢榛《四溟诗话》:“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谨德〗犹慎德。谓戒慎小心,重视修身,无有失德之行。语出明周洪谟《条陈十二事疏》:“夫舜圣神文武,重华协帝,其德之盛,可以无加矣,其治之极,可以无忧矣,而犹戒以谨德保治如此。”又明吴宽《谨疾箴》:“匪疾是谨,惟德之崇,谨疾之术,谨德之功。”〖终身〗即指一生;毕生或终竟此身。〖德声〗谓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如《文选·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李善注:“德声,谓太祖令德之声也。”亦指美好的声誉。如晋张华《励志诗》:“勉尔含弘,以隆德声。”或谓之合乎仁德的言谈。如唐韩愈《……穆员外文》:“诲余以义,复我以诚。终日以语,无非德声。”
方井边步廊四柱联
(一、近顶厅过水口)
清诲苦心楹语劝
德邻和气福春兴
(二、近下厅过水口)
流循陇水资鲲运
徽范同山策骥腾
〖清诲〗乃对人教诲的敬辞。此指官翰林教化、规劝宗亲以及后贤的警世箴言。语本《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诲,以释遥悚。”又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及《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待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又如清林则徐《致龚定盦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软尘,刻无暇晷,仅得一聆清诲,未罄积怀。”〖楹语〗指先贤的遗书或刻在楹柱上的联语。句出清顾炎武《次耕书来言时贵有求观余所著书者答示》诗:“……父传楹语,帝遣生徒受壁经。”〖苦心、和气〗指官献瑶敬祖怀乡,带头推行乡约,并尊时制以定仪式,立乡规以教宗人……曾为闾里上官氏编修《族谱》,制订族规,并撰写:“九世乃昌,登斯堂鞠子成家,大段苦心如在左右;七支竞秀,启我后敬宗收族,一团和气何分东西”对联悬挂于祠堂,勉励大家。苦心、和气二词即摘自于本上下联。〖流循〗原指顺着水道流动,在此比喻顺道而流的清水。句出《文子·道原》:“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绰约流循而不可靡散。”也可改用为“流烟”,指缭绕烟霞的水流。〖陇水、同山〗引用福春上官氏大宗祠“敦苇堂”家庙前门联:“同山新世泽,陇水旧家声”。即指本堂左侧的同发山和本家族郡望为甘肃省天水县,昭示祖源历史和地理。“资鲲运”谓能保障条件,以供鲲化为鹏,展翼飞翔。“策骥腾”以喻昆仑纵辔,骏马奔腾。
以上二联可合成“清德流徽”的冠头诗一首,有利于诵读与传颂。
顶厅抱口柱联
清论利民嘉纳奏疏为谕旨
德心报国奉持学政出翰林
〖清论〗指清明的论述、公正的舆论。或谓清雅的言谈、高论。语出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清论所不能复制,绳黑所不能复弹。”又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徐干》诗:“清论事究万,美话信非一。”及唐牛僧孺《玄怪录·张佐》:“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利民〗指有利于民生的事。句出《逸周书·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嘉纳〗赞许并采纳。语本《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又《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及清袁枚《随园诗话》:“ 祝太史芷塘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蒭荛,太史深为嘉纳。”〖奏疏〗即奏章,指向帝王上书言事。如《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又《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谕旨〗皇帝的诏令。如清朝平步青《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谕,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谕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又清朱克敬《瞑庵杂识》:“用人行政,明降谕旨。”官献瑶为官清廉,悉心关注国计民生,曾向陕西巡抚陈述备旱水利,向苏抚陈述南濠防火的规划,向观察庄复斋预商捕蝗,都合理可行。他曾上疏论述水田、旱田的耕作方法:略谓修筑沟渠,水旱有备,那么西北各省的地利,不会不胜过东南。根据官吏劝导民众垦殖、发展生产的成绩分别奖罚,明令禁止焚毁山林、偷网鱼池,通令州、县官严惩犯禁案件。高宗览疏,深表嘉纳,特命行政大臣,把他的奏疏改为谕旨,颁行天下。联文含意本此。〖德心〗即仁善之心。出自《诗·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又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报国〗即为国家竭诚效力。〖奉持〗如言奉行。也犹主持,料理。见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学了这家术法,一些也胡乱做事不得了。尽有奉持不谨……”〖学政〗现代即指主持教育工作。古者乃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自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皆为平行。〖翰林〗指翰林院。引自唐韩愈《董公行状》:“公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上官献瑶即为翰林院编修;历官提督陕甘学政。本联着重昭示了他的智慧及其卓越政绩和怀抱一颗安民、报国的赤诚之心也。
顶抱口边柱联
春晖焕彩德门慈侍故乡还
〖福地〗原指幸福安乐的地方,在此喻指聚宝福地、钟灵福地。〖毓材〗亦作“育材”或“育才”。即指培养人才。引自《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又宋曾巩《正字制》:“是正文字之官,实为儒学之选,宜体育材之意,勉思畜德之勤。”亦可以改用为“毓英”或“毓贤”。〖清景〗犹清光。语本三国魏曹植《公宴》诗:“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亦指清丽的景色。如明谢榛《四溟诗话》:“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句出唐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宋陆游《瀼西》诗:“亦知忧吏责,未忍废诗情。”亦指如诗一般的美妙意境。如郭小川《春歌》:“不是我舍不得花费笔墨,只因为春天的诗情太浓太多。”〖亭仔〗指该村地名的亭仔内。献瑶辞职返乡奉母期间,在该村地名亭仔内建一座学校(书房),教书育人。“清景诗情亭仔咏”即指献瑶珍惜时光,不负良辰美景,凭着广博的学问竭诚培养家乡学子,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好篇章,就在本亭仔内描绘发挥而朗咏出来。再说献瑶培养学子,先经学、理学,而后古文、时文,着重于立品敦行。他在提督陕甘学政时,所取的士子,其年少资质较佳的,常常资助购书之费。他重视修身从小敦品力学,也希望学子品学兼优。注重培养后代成才等等这些可贵的精神,都是值得颂扬的。〖春晖〗春日的阳光。也可喻慈恩或父母之恩。语出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明朱鼎《玉镜台记·寄家书》:“念我曹,还待要报答春晖,克全子道。”〖焕彩〗焕然一新的风采。〖德门〗乃有德之家门。语本晋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洁己入德门,终远母与兄。”又唐韩愈《忆左史李员外太夫人文》:“胄于茂族,配此德门。克成厥家,享有全福。”〖慈侍故乡还〗旧时登科甲者对母在父丧称之为慈侍。典出《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太凡登科甲的,父母在便谓之具庆。若父在母丧,谓之严侍;母在父丧,谓之慈侍;父母双亡,即谓之永感。”官献瑶早岁失父,陕甘学政任满,便请假归家奉母,承欢二十余年,故特此申述之。
本联以村名“福春”作冠头,将堂名“清德”嵌入上下联分句的起句。内容描述了官翰林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福春做出的主要善举。
文柱(部腹)联
乙夜挑灯著书立说昭清德
辛阳琢璞学礼趋庭显义方
〖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间的十时左右。句出《旧唐书·李百药传》:“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挑灯〗拨动灯火,使灯更明亮。亦指点灯,或谓在灯下。句出《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许武日则躬率童仆,耕田种圃,夜则挑灯读书。”〖著书立说〗著述撰写,创立学说,也泛指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工作。出处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献瑶著有《石溪文集》十六卷,《诗集》二卷,《读易偶记》三卷,《尚书偶记》三卷,《读诗偶记》二卷,《周官偶记》二卷等廿余卷著作传世。〖清德〗乃高洁的品德。句出《后汉书·皇甫规妻》:“妾之先人,清德奕世。”〖辛阳〗泛指清明的时景,承平盛世。帝喾高辛氏帝颛顼高阳氏乃属圣明之世,因此古贤常借以喻之。如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廷臣谢表》:“伏以惟皇御极,拔淹采于辛阳;至圣有临,驱凶人如鸟雀。〖琢璞〗雕琢璞玉,使之成器。璞乃指未经雕琢过的玉石。引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如汉班固《白虎通·辟雍》:“汝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礼趋庭〗孔子家教的典实。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指孔子之子孔鲤,名伯鱼)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也泛指有礼教的家风。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义方〗乃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的准则。如《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及《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有良方。如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于邪伪。”官献瑶曾亲书“义方教子,清白传家”镌刻于条木板上,悬挂于清德堂正厅中,寄语勉励自己,启迪后人。故在此特以“义方”紧扣“清德”,尤显其清白传家的内涵。
本联位于文柱正立堂中,故以该堂坐向的主筹“乙辛”作冠首。联文昭示官翰林的治学与博闻,并且遵循礼教,严格要求后学勤奋耕读。不然者,那有当时父子一堂双进士的美好声誉呢?
部腹边柱联
襟碧源眺佛耳拥双髻朝簪
〖东甲〗指本堂后的东甲峰。〖虎头〗即本堂枕倚的虎头山仑。〖天马〗乃位于左侧的天马山。〖碧源〗指堂前从右到左的小溪流,唯四时澄澈清滢故谓之碧源。〖佛耳〗乃指堂前远山佛耳。〖双髻〗位于堂右的双髻山。〖朝簪〗属于朝廷官员的冠饰,也常用以借指京官。如唐张说《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诗:“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又宋苏舜钦《寄守坚觉初二僧》诗曰:“师方传祖印,我欲谢朝簪。”
文柱(部腹中柱)既以坐向主筹作冠首,所以部腹边柱则宜于藉四周名胜加以点缀而申寄慨。因此藉以“双髻朝簪”作殿后,展示其地灵锺人灵,并衬托出父子一堂在朝双进士矣(此联为三三五句式,朗读时注意停顿的节奏点,即:枕东甲、倚虎头、乘一骑天马)。
顶厅堂花心柱联
宁武侯辉一翰林清怀济美
合闻经学双进士德宇流芳
〖宁武〗亦称“ 宁子”、“宁生”。乃春秋卫大夫宁俞,谥武子。古贤常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作为引申和借喻。见诸《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韜藏其知而佯愚。”宁武侯辉:在此又指本堂开基祖即第十八世郡庠生例赠文林郎宁合公、十九世武强县知县子孟公、二十世宜侯公、二十一世伯辉公。〖一翰林〗就是指官翰林献瑶。〖清怀〗即谓有清高的胸怀。语本宋苏舜钦《蓝田悟真寺作》诗:“清怀壮抱失素尚,胸中堆积尘土生。”又清厉鹗《东城杂记·游东园启》:“比邻看竹,本学士之清怀。”而〖济美〗者,世济其美也。则谓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事业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又唐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代为著姓,人不乏贤,或济美于参墟,或炳灵於沂水。”〖合闻〗如同洽闻。谓见闻广博或博览多闻。如《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恕奏议论駮皆可观”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存心经誥,博学合闻。”合闻经学,谓能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内容就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双进士〗指上官翰林父子一堂双进士。〖德宇〗乃指在德泽恩惠的庇荫。如《国语·晋语》:“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又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朋友姻戚,泳游於德宇者如归焉。”及宋曾巩《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顾忝属城之任,实谐德宇之依。”当然有时亦指气度、器量。如《世说新语·赏誉上》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流芳〗流传美好声誉。如《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
因为本堂开基祖及其子孙数代拥有清贵的官衔,所以上下联的“清怀济美,德宇流芳”也可改用为“满堂清秩,垂世德声”。“清秩”即指清贵的官职。如唐高彦休《唐阙史·李可及戏三教》:“时有左拾遗窦洵直上疏,以为乐官受赏,不如多予之金,无令浼污清秩。”又宋梅尧臣《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诗:“丞相初得君,有志重儒术。乃言天下士,徒此占清秩。”
又因本堂位于厅龛前的花心柱,所以拟用开基祖号“宁合”作冠头,而起句设想从高祖至耳孙五代先贤的名号连缀于一起,妙在通过组合后既能昭其名号作为纪念,又能寄托着本连带关系的某些涵义。更且能昭示恩波浩荡、世泽绵延,从而进一步褒扬其宗功祖德矣。
花心边柱联
清第沐恩辉缅忆征祥梦月
德邻平怨忿深孚据理判杉
〖清第〗乃谓清贵之门第也。语本《魏书·李彪传》:“彪虽宿非清第,本缺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恩辉〗即恩光。如唐王昌龄《送郑判官》诗:“东楚吴山驿路微,轺车衔命奉恩辉。”又唐刘禹锡《谢端午赐衣及器物等表》:“恩辉既盈,喜惧交集。”〖缅忆〗乃回忆;追忆或忆念。语出明李东阳《…吴汝贤文》:“缅忆畴曩,载翱载翔。”又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缅忆君容,宛然在目。”及清顾炎武《关中杂诗》:“缅忆梁鸿隐,孤高阅岁华。”〖征祥〗瑞兆,指吉祥的征兆。如汉刘向《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征祥毕见。”又晋葛洪《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征祥,俯定卦兆之休咎。”及唐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班书载此征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梦月〗指本地乡民传说官翰林出仕前“狮母梦月”的故事。据说适值乾隆元年举行“恩科”考试,官献瑶从福春村出发走到了岭西村水尾的一座土地庙前,累了,就在土地庙前坐下歇脚休息。不一会儿,他睡着了,却梦见一座满是青翠的狮子山,一簇簇红杜鹃在丛林中绽开。在狮子头上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一梦醒来,他觉得很是奇怪。以为是土地神在暗示着什么。于是,他往当地的算命先生吴半仙家走去。算命先生掐指算了半天,摇了摇头说:这就是“狮母梦月”预示你此行赴考,定是名落孙山,你还是回去吧。”听了吴半仙的话,官献瑶背上行囊,垂头丧气地往福春老家走去,走到岭西村西坑仔的半山腰,恰好碰到了岭西当地的族长。上官族长好奇地问他,“瑜卿呀!你不是赴京赶考吗?怎么又回来了?”官献瑶就把梦中所见及吴半仙的签解一一道来。上官族长捻了捻胡须,思考了一会儿,高兴地说:“好梦!好梦!吉祥之梦呀!!!瑜卿啊,你所做的梦是“狮母望月”,依我理解,此去京都赴考,必然雁塔名题,鳌头独占!而且,我看你天庭饱满,印堂发亮,定将成为居庙堂之上的国家栋梁、一代贤臣。”献瑶在族长的鼓励下,毅然上京赴试,高中当科考试二甲第二名。〖德邻〗典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何晏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后指有德之人相聚为伴,或结为仁里。在此即指福春仁里及邻村张氏家族。〖怨忿〗怨恨气愤。句出《北齐书·薛琡传》:“琡惑其谗言,逐前妻于氏,不认其子,家内怨忿,竞相告列,深为世所讥鄙。”〖深孚〗谓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如言“深孚众望”是耳。〖据理〗依据道理。在此特指以理服人而非偏袒亲情。语本《北史·阳固传》:“初,硖石之役,固有先登之功,而朝赏未及,至是,与尚书令李崇讼勋,更相表。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称焉。”〖判杉〗乃指献瑶之堂叔与福春邻村张家贤纠纷的事件。张家贤祖先植一杉树于万石坡祖墓边,当时已长成参天巨杉。献瑶之堂叔官松龄竟说是自家祖先种植,派出家丁,强行砍树。家贤自然不服,告到县内。奈何知县因知松龄系官翰林之叔,不敢得罪,竟将大杉判给官松龄,并罚家贤向松龄道歉。张家贤吞不下这口气,变卖家产,又往泉州府告状。泉州知府明知松龄无理,却怕翰林动怒,不敢主持公道。直至官翰林回乡省亲时,张氏直接拦轿诉讼才得到献瑶公正的判断。其秉公据理,不徇私情,不偏袒护亲之举,深孚众望,大快民心。
综上数联所述,内涵笼括万千。读者似乎便能悉知清德堂的有关地理、历史和上官翰林之一切故实,甚而涉及福春上官家族世统的徽声及其良风美俗等等均能有所包含。这就是笔者向来严格要求的必具个性和特色的体现。
戊戌年重阳
易金切(切偲)撰注於明德轩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