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银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014-07-03 21:27: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师论文集

“成长银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刘隆梅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养成好习惯,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成长银行”,以分值化的形式显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和活动自信,再以银行的记帐方式把学生每天的分值记录下来,根据学生的帐面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激发学生向前发展的积极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成长过程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生活与学习的自信,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分值化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激励性是成长记录应用的着力点。以前的成长记录袋束缚住了教师和学生,增加了师生们的负担。分值化的成长记录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更具有操作性。货币化的成长记录发挥的是“一体化”的教育激励作用。“一体化”的教育激励是指教育者原本独立的评价激励,逐步形成统一教育激励机制的过程。一体化过程既涉及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全面互动的过程。教育个体间原来独立的激励转变成一体化的教育激励,有利于提升激励效果,也有利于教育者之间相互学习。一体化的教育激励其核心是全员参与、各学科通行、综合评价。

一、“成长银行”储蓄的办法

1.成长银行的机构:班级在学校大队委的“成长银行”总行下成立班级“成长银行”分行,中队辅导员任分行长,设储蓄员4名。中队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奖励,储蓄员各自担负自强教育四个方面的储蓄虚拟分值的工作。新学期开学,班级就统一为学生开立一帐户,此帐户的储蓄额为零。 “成长银行”视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活动自信四个方面的表现,存入或支出一定“成长分”。

2.评价与激励:教师根据学校“四自”教育年段训练目标,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定每周目标,根据学生达成的情况进行教育激励。对于完成目标的学生存入1分。结合学校“四自”教育、小组合作学习及本班实际情况,将班级成员分成前后四张桌的四名同学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表现得好的小组,课堂上可把小组名记在黑板上,储蓄员下课后就进行储蓄分值的登记工作;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作业上画星或是盖单,也可以在学生的书上作为课堂获星,还可以发放银行记分卡。学生也可以等级攒到一定数额,找班级相应的储蓄员存储。制定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是例行的集体活动,分行制定出目标,完成目标可存入相应的分值,未完成目标或是有不良影响的,不得分或是支出分。当然,评价主要以激励性为主的原则。每周班干部不定期抽查生活自理方面以及家评、自评、组评,检查目标达成,评判获得分值。

二、“成长银行”分行实施办法

教育激励会在存折上留下很多 “钱”。我们分行开展每周、两月一评选,学期大评比活动。

1.每周进行一次储蓄分值公示。把各个成员的四个方面的储蓄分值公示及总分值公示,让学生了解本周内自己四个方面的表现,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

2.每两周一小结物质激励。如两周都举办以不同分值虚拟货币在分行换取不同的小礼品。规则由各分行制定,提倡创造性。学生花光所有钱后,就会产生新的外部刺激动机。

3.每两月进行一次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花了的钱,在精神激励中可以继续使用,根据虚拟货币的多少,评比本班每月“四自”方面的少年。在班会上举行颁奖仪式,更换班级文化建设中表彰学生的相片及名单。

4.学期结束进行物质、精神双激励。学期结束时,可以根据在分行的存储分值的总额评选单项奖,如:文明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科技之星、阅读之星等,最后综合得分最多的学生,还可以参加“三好学生”、“全面发展标兵”评选。

开展一体化的“成长银行”“四自”教育激励,家长对教育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教育方法也有的放矢了。家长通过家校互动,更能理解学校的教育行为。学校通过家校互动,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学生通过“学生成长银行”储蓄记录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成长的轨迹,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成长银行”更记录着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