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导读
——————————————
纪多泉 作于2009年8月
原文:
青在堂画学浅说
鹿柴氏①曰:论画,或尚繁,或尚简,繁非也,简非也;或谓之易,或谓之难,难非也,易亦非也。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惟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如顾长康之丹粉洒落,应手而生绮草,韩幹之乘黄独擅,请画而来神明,则有法可,无法亦可。惟先埋笔成冢,研铁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后嘉陵山水。李思训屡月始成,吴道元一夕断手②,则曰难可,曰易亦可。惟胸贮五岳,目无全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驰突董、巨之藩篱,直跻顾、郑之堂奥,若倪云林之师右丞③山飞泉立,而为水净林空,若郭恕先之纸鸢放线④,一扫数丈,而为台阁牛毛茧丝,则繁亦可,简亦未始不可。
然欲无法,必先有法,欲易先难,欲练笔简净,必入手繁缛。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盖可忽乎哉?
六法
南齐谢赫:曰气运(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写形,曰随类傅(赋)彩,曰经营位置,曰传模移写。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运(韵)必在生知⑤。
六要 六长
宋刘道醇曰:气运(韵)兼力,一要也。格制俱老,二要也。变异合理,三要也。彩绘有泽,四要也。去来自然,五要也。师学舍短,六要也⑥。
粗卤求笔,一长也。僻涩求才,二长也。细巧求力,三长也。狂怪求理,四长也。无墨求染,五长也。平画求长,六长也⑦。
三病
宋郭若虚曰: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板则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二曰刻,刻则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向画之际,妄生圭角⑧。三曰结,结则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滞碍,不能流畅。
十二忌
元饶自然曰:一忌布置拍密,二远近不分,三山无气脉,四水无源流,五境无彝(夷)险,六路无出入,七石只一面,八树少四枝,九人物伛偻,十楼阁错杂,十一滃澹失宜,十二点染无法。⑨
三品
夏文彦曰:气运(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鹿柴氏曰:此述成论也。唐朱景真于三品之上,更增逸品。王休复乃(通“迺”)先逸而后神妙,其意则祖于张彦远。彦远之言曰: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成谨细。其论固奇矣,但画至于神,能事已毕,岂有不自然者?逸则自应置三品之外,岂可与妙、能议优劣?若失于谨细,则成无非无刺、媚世容悦,而为画中之乡愿与媵妾,吾无取焉。
分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始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始分,其人实非南北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彦之;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澹(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也⑩。
重品
自古以文章名世,不必以画传而深于绘事者,代不乏人,兹不能具载。然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令人亹亹起仰止之思者:汉则张衡、蔡邕,魏则杨修,蜀则诸葛亮(亮有《南彝图》以化俗),晋则嵆康、王羲之、王廙(书画皆为逸少师)、王献之、温峤,宋则远公(有《江淮名山图》),南齐则谢惠连,梁则陶弘景(弘景以《羁放二牛图》谢梁武征聘),唐则卢鸿(有《草堂图》),宋则司马光、朱熹、苏轼而已。⑾
注释:
①
鹿柴氏——王概自号。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学画浅说》:是编分六法……诸端皆为学山水者说法,大半录自前人成说,故遇有己见者,皆冠以‘鹿柴氏曰’以别之。惜其于前人成说,未曾注明出处也。所说俱甚简要,洵初学作山水者必读之编也”。
② 矩度森严——法则严密 。
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艺。
丹粉——丹指朱砂,粉指蛤粉。丹粉泛指中国画颜料。
绮——美丽。
韩幹——唐京兆蓝田(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擅画人物、花竹,尤工画马。
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又作“飞黄”。
埋笔成冢——笔冢,埋笔的坟。唐·李肇《国史补》:“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三昧,佛教语,意为“定”、“正定”等。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此作奥妙、诀窍解。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山。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唐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嘉陵山水——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又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时有李思训将军,山水擅名,帝亦宣于大同殿图,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李思训——字建,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画青绿山水,古雅超群。
屡——屡次。屡月,接连着,不止一月。
吴道元——吴道玄,字道子,唐河南阳翟(今禹县)人。善画,后人称其为“画圣”。长于人物,亦工山水,风格粗放。
一夕断手——即一天画完。断手,收笔。
③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叹其技艺之妙。庖丁云:平生解牛数千头,而今解牛全以神会,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薪发于硎”。后以“庖丁解牛”作为神妙技艺的典型。
驰突——突破。
董、巨——指画家董源、巨然。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跻——登,上升。
顾、郑——顾是指晋代画家顾恺之(长康);郑是隋代画家郑法士。
堂奥——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无锡(今属江苏)人。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参以荆浩、关仝,多画太湖景色,清远萧疏。
右丞——指唐代画家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荆浩《笔法记》推崇王维,其称“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④郭恕先——郭忠恕,字恕先,五代河南洛阳人。能文章,精小学,工书法,尤擅篆籀隶楷,更以界画闻名。
纸鸢——风筝。纸鸢放线——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歧有富人主官酒酤,其子喜画,日给醇酎,设几案绢素及好纸数轴,屡以情言。忠恕俄取纸一轴,凡数十番,首图一丱角小童持线车,纸穷处作风鸢,中引一线长数丈,富家子不以为奇,遂谢绝焉。”
盖——通“盍”,何,何不,何故。
谢赫——南朝齐,生平不详。工写人物。撰《画品录》。
⑤
气运生动——应作“气韵生动”,指把描绘对象的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从《世说新语》可知,当时人物品藻成风,“美风仪”是一种时尚,而“气韵”是评价人物优劣的首要标准。这种以气质神韵为品评标准的风气,直接影响了人物画的品评标准。
骨法用笔——以线造型,用笔注重骨力。从字面上看,“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此为国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所谓“丰筋隆骨”,正是在强调用笔力度的重要性。但若与当时人物品藻中对人的骨气、骨象的论说联系起来,则“骨法用笔”还有以笔线勾勒去表现人物风骨的意思。
应物写形——也作“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随类傅彩——也作“随类赋彩”。根据物象的类别,确定相应的色彩来描绘。这种色彩不是随某一对象之色而定,而是随它所归属的类别而定,是概括出来的色彩。随描绘对象之类,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另外,类还包含了心理分类,即人的思想感情之层面,“类”是通过主体心理、意的控制,对诸多物理属性进行选择乃至综合,寻求情、意与色、物之间的同构,表现为色与意、色与情、色与物、色与时等的归合。“赋”带有“授”,“给予”的意思,“赋彩”包括色彩表现方法和表现过程两方面的含义。“随”本有顺从、依附之意,也包含主观的选择取向,即审美心理的控制。
经营位置——根据素材构思、布置画面。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今人称为“构图”、“章法”。经营位置就是指人物画不但要安排好人与物的位置,还要考虑到人与物的关系。
传模移写,也作“传移模写”——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
生知——谓不待学而知之。宋王禹偁《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生性如生知,辞如老成。”谓画风格韵味乃画家个性表现,故言不待学而生知。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对原文进行断句,多有争论,现代钱钟书,对其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⑥ 气运兼力——应为“气韵兼力”,指作品的神韵与骨力力求统一。
格制俱老——“老”,是宋人所推崇的一种风格与境界,它既是一种技法的精到,也是由技术的精到而达到的一种风格上的老辣。“格制俱老”意指作品从造型、布局到用笔,都要老到、成熟。
变异合理——绘画不可拘泥于形似,在夸张、变形的同时还要由“理”来制约,变化要合于规律。
彩绘有泽——色彩要明快润泽调和,追求色彩的美感以及视觉效果上的悦目。
去来自然——构图合理,画面上的来龙去脉要自然。
师学舍短——师法古人要取其所长,去其所短,避免“习气”。
⑦
粗卤求笔——画法在粗狂放纵的风格中要求有笔法可寻。方薰《山静居画论》:“气格要奇,笔法须正。气格笔法皆正,则易入平板。气格笔法皆奇,则易入险恶。前人所以有‘狂怪求理,卤莽求笔’之谓”。
僻涩求才——在狭隘的题材与风格中,而有独创。以才补偏,以偏显才。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所谓僻涩求才之才,于画家最为关键。才者长也,通也,理也。惟山水家有此求通之法,而各画工不与焉”。
细巧求力——画风细密精巧而不失力度。
狂怪求理——画面结构、笔墨显得狂怪,但描写的景物情趣,很合画理。
无墨求染——用墨虽少而韵味足。唐岱《绘事发微》:“渲淡者,山之大势,皴完而墨彩不显,气韵未足,则用淡墨轻笔重叠搜之,使笔干墨枯,仍以轻笔擦之,所谓无墨求染。”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山水画学能入神妙者,只此一法,最为上上。所谓无墨者,非全无墨也,干淡之馀也,干淡者实墨也。无墨者虚墨也。求染者,以实求虚也。虚虚实实,则墨之能事毕矣。”
平画求长——也作“平画求奇”,画面在平淡中而有奇致。蒋和《学画杂论》:“布置落笔,必须有剪裁,得远近回环映带之致。看画亦须得剪裁法,平画求长是也。”
⑧ 郭若虚——宋并州太原人,神宗熙宁中为朝官。著《图画见闻志》。
病——缺点,错误,问题。
全亏取与——取与:取舍。全亏取与,对物造型取舍无法。李日华《紫桃轩杂辍》:“绘事要明取予。取者形象仿佛处以笔勾取之,其致用虽在果毅而妙处则贵玲珑断续,若直笔描画,则板结之病生矣。予者笔断意含,如山之虚廓,树之去枝,凡有无之间是也。”
褊——通“扁”,狭小,狭隘。
运笔中疑——行笔过程中迟疑不决。
戾——违背。
心手相戾——心与手相互违背。
向——应为“勾”。
圭角——圭,瑞玉,上圆下方,圭角是说圭有棱角。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比喻笔画上不应有的突起、棱角。
⑨
饶自然——元代画家,字太虚,工诗善画,深得马远笔法。著《绘宗十二忌》,该书简明扼要,虽称“十二忌”,却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山水画创作时应注意的诸多技术问题,为历代山水画家所珍视。
布置拍密——也作“布置迫塞”。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布置迫塞者,全幅逼翳不能推宕。凡布景要明虚实,虚实在乎生变,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法也。至其密处有疏(如山石树屋,凡出顶处,须避疏留眼,毋相逼撞是也),疏处有密(如海阔藏以波涛舟楫,天空则接以飞鸟云烟是也),此实中虚,虚中实业。明乎此庶免迫塞之忌”。
远近不分——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远近不分者,远与近相连,近与远无异也。夫近须浓,远须澹,浓当祥,澹当略。惟其略也,故远山无纹,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水无波。以其祥也,故山隙石凹,人物须眉,树叶波纹,瓦鳞几席,井然可数。而由近至远,由远而至至远,则微茫仿佛,难言其妙。宜望真景以法取之,其中深意在目中,斯在图中矣。”
山无气脉——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山无气脉者,所谓琐碎乱叠也,凡山皆有气脉相贯,层层而出,即耸高跌低,闪左摆右,皆有余气连络照应,非多览真山不能会此意也。若写无气脉之山,不独此山固为乱砌,即通幅章法亦是乱布耳。无气脉当为画学第一病。”
水无源流——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水无源流者,无源头出处也。夫石底坡脚,有清流激湍,其上要有长泉涓涓而下,方为有源之水,此理易知;然两山之间夹流飞瀑,上须高山,乃有出处,此理人多失察。盖必有高山,其下方有积润,水乃山之积润而成也。况本山特耸,泉宜脚出,若泉向高山之顶而来,顶之上又无再高之山,则水之来也,岂非从天而下耶?孤峰挂瀑,譬诸架上悬巾者,此之谓也。”
彝——常理;一定的法则。
境无夷险——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境无夷险,盖古人布境有巉岩崒嵂者,有深翳曲折者,有平远空旷者,有层层重叠者,其境不一,每图中虽极平淡,其间必有一变险阻处,合人意想不到,乃入化境也。”
路无出入——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路无出入者,塞断不通也。水隔宜接以桥梁,石遮当留以空淡。或旋环屋畔,或掩映林间,似断非断,不连而连。前有去,后有来,斯之谓有出入。”
石只一面——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石只一面,一面之石便成石板矣。又云分三面者,正一面,左右二面也。然此言其概耳,必将皴法交搭多面以成崚嶒,凹中凸,凸中凹,推三面之法而作十面八面亦无不可。且左右圆转运化,向背阴阳不露笔画痕迹,如出天然,无寻常落笔处,方得石之体貌也。”
树少四枝——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树少四枝,四枝者前后左右四便之枝,非四条树枝之谓也。近人写树只从左右出枝,前无掩身,后无护体,纵有千枝万枝,不过两边之枝,是即少四枝矣。必知此忌而后枝干有交搭处,且四便玲珑穿插掩护,则虽三枝两枝,亦见不尽之意,奚必定要四枝哉?”四便:犹四侧。便,通“偏”。
人物伛偻——伛偻:腰背弯曲。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人物伛偻者,驼背缩颈,无轩昂高雅象。然不但此也,盖山水中安置人物处,为通幅之主脑,山石林屋皆相顾盼,岂徒人像人,物似物已哉?古人之清如鹤,飘若仙,以此亦就写人物一端而言,至随处点景,宜俯宜仰,当坐当立,仍须与山林亭宇相照应,应得山水中人物一定不易之法,当以此忌于伛偻之外也。”
楼阁错杂——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楼阁错杂者,间架层叠安置失宜也。凡一图之中,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当在开面处安置,盖眉目应在前而安在后,应在右而安在左,则非其类矣。是以画楼阁屋宇,必因通幅形势穿插,斜正高低,或露或掩,审顾安妥,与夫间架之方圆曲直不相拗撞,乃为合式。”
滃——形容水盛、云起。澹,同“淡”。滃淡:指墨色的浓淡。唐岱《绘事发微》:“然用墨不可太浓,浓则失其真体,掩没笔迹,而落于浊。亦不可太淡,淡则气弱而怯也。须要自淡渐浓,不为墨滞。古云:‘惜墨如金。’是不易用浓墨也,过与不及皆病也。”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浓淡失宜,不独近浓远淡已也。盖山石必有阴阳,有阴阳则有明晦,有明晦则有浓淡矣。更有渲淡接气以补意到笔未到之处,故或无或有,如烟如云,生动活泼之机,全向墨中浓淡微妙而出。浓淡得宜,则通幅生动;浓淡失宜,则全图死煞。学者最宜留心也。”
点染无法——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忌》:“点染无法,夫画成用色,如锦上添花,庖中调味,得其法则粗恶亦艳而甘,不得法虽华美反成劣坏。故点染合宜,如春宜润,夏宜深,秋宜淡,冬宜黯。又如绿中点衬以红,浓中渲染以淡,非止一端。即此之类在人灵变,不能指一而概也。”
⑩
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元代浙江吴兴人,后迁居江苏松江。擅长绘画,精于鉴赏。撰《图绘宝鉴》。
朱景真——即“朱景玄”。唐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翰林学士。著《唐朝名画录》。
王休复——应为“黄休复”。字归本,宋代江夏人。著《益州名画录》。张彦远——字爱宾,唐代河东蒲州(今山东永济县)人,官至大理寺卿。张家世代好尚书画,自高曾祖起便刻意鸠集历代书画名迹,家藏极富。彦远颇承家传,见多识广,著《法书要录》《彩笺诗集》《历代名画记》。
能事——擅长的本领。
无非无刺——没有过错和令人讥讽之处。
乡愿——指貌似谨愿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
媵——古代诸侯之女出嫁,从嫁的妹妹和侄女。后指妾。
画家亦有南北二宗——方薰《山静居画论》:“画分南北两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根于性,渐者成于行也。”
李思训父子——李思训、李昭道。
赵幹——五代南唐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时画院学生。擅画山水。
赵伯驹、伯骕——赵伯驹,字千里,宋宗室。擅金碧山水。弟伯骕,字希远,亦擅金碧山水,与兄齐名。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宋代,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出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与其曾祖、祖父、父、伯、兄均为画院待诏。山水多作一角之景,人称“马一角”。
夏彦之——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朝画院待诏。山水多去半边,人称“夏半边”。
王摩诘——王维,字摩诘。山水画由着色转向水墨。
渲澹——即破墨。澹为“淡”。“破墨山水”即把墨加水分破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并能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渲澹为王维首创。
勾斫——
先用中锋钩勒山石轮廓,然后用斧劈皴显示砍削之势。由于北方山水奇兀,所以用钩斫示其雄壮,用青绿重色见其沉厚。
张璪——字文通,唐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善画山水松石。撰《绘境》。
荆浩—— 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今济源)人。善诗文,通经史,工画山水,创北派画风。著《笔法记》。
关仝——五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画山水师荆浩,有出蓝之誉,时称“关家山水”。
郭忠恕——字恕先,五代河南洛阳人。能文章,精小学,工书法,尤擅篆籀隶楷,更以界画闻名。
董源——字叔达,五代进贤(今江西进贤)人。擅画江南山水,意趣高古。巨然——僧巨然,江宁人。工画山水,笔墨秀润。
米氏父子——宋代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
元之四大家——元代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六祖——即唐代高僧慧能(638——713),新兴人,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亦作“惠能”,世称禅宗六祖,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属北京)。
马驹——唐佛教禅宗高僧,名道一,本姓马,故后世也称马祖或马祖道一(709——788)。主张“自心是佛”、“凡所见色,即是见心”的道理。
云门——即云门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五代文偃(864——949)创始于韶州云门山(今在广东乳源)光泰禅院,故名。
⑾
兹——此,这。
亹亹——深远的样子。形容勤勉不倦。
张衡——字平子,汉代南阳西鄂人。性巧,明天象。善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昔建州浦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身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平子往写之。兽入潭中不出。或云此兽畏人画,故不出也。可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兽,今号为巴兽潭(见郭氏《异物志》)。
蔡邕——字伯喈,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著《蔡中郎集》。
杨修——字祖德,华阴人。聪明有俊才。善图人物。诸葛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诸葛亮,字孔明。彦远按,常琚《华阳国志》:‘亮以南夷之俗难化,乃画夷图以赐夷,夷甚重之’”。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铚人。丰姿俊逸,博学多通,善鼓琴,工书画,著《嵆康集》。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工书法,亦善丹青。
王廙——字世将,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擅属词,工书画。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工书画。所作鸟兽牛马,风神超越。
温峤——字太真,太原祁县人。善画。
远公——释惠远,本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西)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为净土宗初祖。
谢慧连——陈郡阳夏人。官至司徒府参军。书画并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隐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喜琴棋,工草隶,好著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尝欲征用,隐居画二牛,一以金笼头牵之,一则逶迤就水草。梁武知其意,不以官爵逼之。朝中有事,多询之,号山中宰相。”
卢鸿——字浩然,唐代洛阳人。隐居嵩山。工书,擅画山水树石。《宣和画谱》记载卢鸿:“画《草堂图》,世传以比王维《辋川》。草堂盖是所赐,一丘一壑,自己足了此生,今见之笔,乃其志也。”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著《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古时由徽州管辖,今属江西)人。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精诗文,擅画竹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