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中国山水画——纪多泉文  原载于2011年11月19日《南京晨报》

(2012-03-20 22:22:05)
标签:

纪多泉

文化

中国画

我读中国山水画——纪多泉文 <wbr> <wbr>原载于2011年11月19日《南京晨报》

      我读中国山水画——纪多泉文 原载于2011年11月19日《南京晨报》      
    我们读中国画,画中国画,然而真要追究起来,中国画的定义是很难界定的,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具有深厚意蕴的感觉。虽然工具材料(文房四宝)能够明显区别于其它外来画种,如采用渗透性的宣纸,以水来调国画颜料,用的是中国特有的笔、墨等等。但是画面要有精神上的东西,有中国画的精神。中国画是以中国哲学为指导的,反映了中国的精神观念的绘画。中国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创作方法。
    中国画的理想追求是写神、载道。中国画里的“神”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精神的本质属性和外在神态情状的个性特征以及作者创造艺术形象所注入的主观思想感情。风、清、虚、朗、达、简、远等都是对于神的描述。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是艺术精神最高的意境。道的直接显露是天籁——一种精神状态。道成就了艺术人生,我们通过宇宙万物运动可以感受到道的存在,通过相对因素的变化:如刚柔、阴阳的变化,能体会到道的特性。中国画就是抓住本质特征,通过创作创造相对因素的不断的对立,然后使之和谐统一。中国画大师们感受到宇宙变化的本质规律,用笔墨结构来追述万物本身的生命变化形式、相对因素的对立统一。这一玄远的追求,它带来中国画的表述形式就不是状物的,不是描绘客观具象东西的,它是旨在破译宇宙深层的“道”,中国画家认识道的程度是通过其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尽管玄远,这是中国画的灵魂的东西,是中国画精神。
    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人与自然丰富多彩的关系的观察和体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丰富多彩的时空境界,并提升到艺术世界。山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画家对自身心胸的诗意扩张和灵魂归宿的哲学追寻。山水画艺术是人的自然意识及自然心理的折射。中国画艺术最基本的美学思考正是由人对自然造化的思考中得到的启示。山水画最直接的表现出了带有中华民族自然精神与魂魄的独特美学风貌,这也是画家对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的思考、理解和表现。在用心感悟自然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然的精神和内涵。其结果是对感官作用的辩证、超脱的把握和总体的精神超越。这个过程对于画家个人而言,已从精神生活层面渐渐地进入到灵魂生活的层面。这也是读画和作画的魅力所在。
    中国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是用笔墨来表现自然。其艺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对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中国山水画技法不是纯粹的模仿客观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我们能够体验生命本体、体验生命的有机性和节奏性而形成的一种形式。它在最高的层面上揭示宇宙本体的运行法则——道。山水画的技法表现是中国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能够把精神层面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形式,因精神性的东西是无形无色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它是一个存在,是一种概念的存在。我们把概念的存在转化为具体的存在物,亦即形式——中国画中的笔墨形式,这种形式的方法非常特别,材料也非常特殊,故它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这种表述形式,这种形式和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是互为表里的。
    读山水画,一是观其气象,二是领略其意境,三是听其心声。读画重要的是明理,特别是笔墨变奏,既要研究作品的技法,又要领悟作品的精神。解读技法既要分析出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的组合程序,又要理解运笔规律。研究这些基本技法是如何组合的,画家是怎样表达出其情感世界的。读画就是推测作品的工具材料、解析作品的笔墨技法。分析具体结构与组合关系,组合搭配中的虚实、掩映、错叠的前后面貌与关系。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也是参照作品对艺术规律的深入思考。通过对表现程式的分析,认识笔墨在塑造上的取舍、提炼、夸张、意象表现与自然真实的距离远近关系等,看整体布局上的经营道理,寻找画面构成重心所在。解析其协调呼应的手法,研究其点线面构成上主要的关系,解读造成其视觉感受的原因且落实在具体笔墨上的因素是什么。掌握其基本的艺术表现规律。玩味思索作者的精神命脉处,感受原作总的氛围与意境,看他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意趣和思想情感的。依靠感觉、体验、经验、感悟进入本质达到道的层面,道为人所含,忘我无我,超越世俗功利,万虑尽消,惟笔墨为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