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得学着接受世上并没有亲密无间这回事

(2017-02-07 08:13:03)
标签:

杂谈

​文/思小妞   这是思小妞的第167篇原创


01

我从不相信灵魂伴侣和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类人设存在,无论那人是你在人海茫茫里千辛万苦寻出来的TA;还是各自在娘胎里就已经开始拜把子做兄弟、闺蜜的那个人;抑或是你自认为有一对最懂你的父亲、母亲,自己的任何心事都能和他们吐露,他们不会对你有judge,只报以温柔的眼神、无需多言的理解、以及总是和你站在一边的无尽的支持,让你觉得他们就是你与生俱来的知心伙伴而非单纯的长辈之情。

“灵魂伴侣”和“亲密无间的关系”二者都让我们在人心距离上报以美好愿景,实则都是一场自编、自演、自导的剧目,如果你笃信无疑,必须得有点自欺精神。

TA懂我微笑的含义”、“无需多言,我们只是静静凝望彼此就已了然于心”、“TA的存在就是为了补足我的缺失”,类似这样的期盼美好、但并不合理。近乎于0距离的关系它们的真实面目就是你撰写了一个剧本,然后希望有人能按里面的情节演出和发展。如果TA演得足够娴熟和真诚,你会觉得何其幸运、此生无憾,如果TA演得偏离了轨道,你会觉得“自己何其悲催,怎么就遇不到一个懂我的人?”

而事实是,在这个世界没人有义务懂你,非得按照你的剧本来编排自己的人生。


02

我见过那种被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纯爱式的爱情害得不轻的姑娘。她们相信彼此交汇的眼神能让心脏为之一颤、不言不语中道尽一切、甚至对感情报以“无为而治”的信念因为一切自有定数。

我也见过那种翻过一堆“情感经营之道”、“遇见更好的自己”这类书籍的姑娘,她们相信感情是人为制造的结果,就像你希望收获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播种、施肥而不仅仅是对天祈祷;她们舍得对自己下狠手,相信只有自己光鲜亮丽、优秀优雅,才能吸引白马王子的目光,谁叫爱情讲究势均力敌呢?她们觉得对彼此的理解可以随着两人相处时日的累积而变得简单容易,因为本质上来说“懂你”既需要物质成本、更需要时间成本。

很难说这两种“信仰”哪一种能带来更好的结局。前者有经历后再也不相信爱情的,也有依旧不主动行动安然自若等待真命天子走到自己身边的;而后者,你一定见过看上去就是天造地设的伴侣,也见过俩人完全迥异但也在别人的质疑和不解中喜笑怒骂过了一辈子的。

所以说,不要提前写剧本,因为真是映了那句俗话Anything is possible.


03

我们很难去碰到一段无间隙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论那人是谁、曾和你有多亲密,你们的角色和内心总是处于变化中,也就难免有了无法共同进退的失衡。

就像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生几乎可以是稳定不变的,但在你3岁和30岁时他们与你的关系不变但作用和影响却早已是天差地别。你3岁时,父母完全是你生活中唯一的男女主角,你的一切开心、不快、疑惑、迷思都可以告诉他们,神奇的是他们总有办法帮你摆平一切,让你觉得那种一切了然于心的掌控力简直无所不能。

可当你30岁时,有了自己的家庭、圈子、见识和经历,父母只能从你的“主心骨”变成“后援团”,你得承担自己种下的一切福祸因果,你有自己的人生期待和努力方式,他们也有自己的力不从心和爱莫能助。

变化让你和父母之间的爱依旧如从前,可同时你发现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差异也横在那里。显然,一段无间隙的关系里是不太容得下“理解差异”这码事的。


04

那爱情呢?会随着身份的变化、时间的打磨驱向无间隙么?恐怕很难。否则就不会生出那么多“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种廖一梅式的抱怨了。

没错,你的另一半知道你最喜欢的礼物、会触及你泪点的电影、讨你欢心的N种方式、那些只要TA说了就能让你心生柔软的话语、以及你的雷点和底线在哪里,但这并不代表你们的关系就是亲密无间的。总有很多个时刻,TA没理解你一声叹息背后的含义、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做出出乎TA意料之外的一种选择、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件事能让你失眠一整夜。

一切都与爱的程度无关,纯粹是无论多相爱的两个人都不可能只靠一颗心共存。只要不具备唯一性,难免会心生旁枝。

所以,不被他人、哪怕是最亲密的那个人了解并非一件不得了的的事,因为“了解”通常是一件很难有标准答案的事,类同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终究难以抵达。


05

如果你因此对爱丧失信心和兴趣大可不必,因为最“残酷”的不是你的枕边人不懂你你,而是大多数时候,你自己对自己都是一团难解的迷思。

那些视而不见的状况、自欺欺人的谎言、莫名的悲伤,无法言说的压抑,难以排谴的孤寂,以及自己完全凭借直觉和情绪而做出的重大人生抉择,别说这些你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清楚楚的解释。

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算明白而理性的活着,但也只是”大多数”。总有些时刻,你会脱开疆绳、偏离轨道,行走在一条不是你轻易会走的路上。幡然醒悟时,问自己一句”当初也不知是怎么了”,而这就是你和自己的距离。即便你与你肉身相贴、形影不离、甚至共享一具躯体、一个灵魂和一颗心,你还是有自己不愿面对、不能了解的那部分。

既然我们不能做到与自己毫无间隙、明明白白,何必要挣扎着去寻求他人的理解与洞悉?与父母的代际隔阂不妨就当做光阴遗留给爱的小瑕疵;与挚友的距离感不妨就当做欣赏一场繁华而又欢庆的剧目,毕竟自己总是演独角戏也够凄凉;而对爱人未能及时到位的理解更加不必计较,因为你也未必就能百分百懂TA. 在与他人的情感建立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努力,而非强求。

剩下的就是好好享受孤独。

END.

文/思小妞,坐标美国,“轻职场”概念创始人,LinkedIn专栏作者,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