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我所在的时区比国内晚13个小时,当你新年第一天的兴奋感已经消耗殆尽时,我这边的天空才刚刚泛白,努力展现出美好的一天。
只可惜,2017年的第一天和我度过的每一天相差无几,甚至更加凄冷些。
2017年1月1日,晴、低温、无风。半夜应该是下了雨或小雪的缘故,路面潮湿。照旧早起去学校。从家到学校驱车行驶的十分钟内没有见到一个人,数了数,不算我在内总共见了三辆行驶而来的车。如果不是有一个好天,简直要怀疑自己身处《行尸走肉》的现场了。这种寂静是过去在上海从未有过的。
上海是一座永远不会消停的城市,无论是行人、车声还是城市中晃眼的霓虹灯。过去在上海,我极力躲避喧嚣,因为到处都是人,去哪儿脑海里都挥不去“人满为患”四个字。虽然没有经历外滩踩踏事件,但有一年的圣诞节我和管管去徐家汇晃悠,差点被挤缺氧,感觉人比雪花还多。所以,从那儿以后,无论什么节日我俩都尽可能不外出,因为外面的热闹太吓人。
每年辞旧迎新的那一天,我和管管都会“躲”在家里,做点好吃的,买点零食水果,然后在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中来回切换等待新年。那种感觉就像你欢天喜地点了一支炮仗,看它滋滋燃着火花,最后却一声闷响。对我而言,所有辞旧迎新的日子,都会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失味。
怎么过节不重要,和谁一起过节才重要。这是一句真理。
去年的元旦是我来美国后过得第一个元旦,和管管的一大帮同学在家度过。吃了留学生在外节假日的标配餐——火锅,用小米盒子看着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然后临近12点,切换到国外频道看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倒数。整点时,看着屏幕上从天飘散而降的彩纸屑和金发碧眼的人们大声的欢呼、跳跃,我觉得有些窘。显然,屏幕外的人们并没有电视里的那么high,基本上大家互道“Happy new year!”后就各回各家洗洗睡了。
在别人的地盘过什么节都觉得不对味。
甚至,我觉得朋友圈的节日氛围也比现实浓厚、热闹许多。临近新年的几小时内刷朋友圈就像每天19点打开电视,闯入眼内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每位小伙伴们立的flag看上去都斗志昂扬,虽然12点一过大部分人的状态又会恢复到旧模样,但不妨碍人生多几次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开干的冲动啊。
人嘛,很多时候不就活个自说自话么。
新年伊始我们都会觉得这将是充满希望、难以忘怀的一年,可是到最后这一年还是会被我们遗忘。就像已经过去的1998年、2002年、2010年一样,记不起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就像我们与那段时间彼此没有交集、白活一场。那些在人生终点感叹“白活了一场”的人应该就是这种状态吧,因为重复、因为无趣而记不起每一年、每一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所以,给新年安装上“成长”、“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发条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发条能驱动自己实实在在去做一两件每年都让自己难忘的事情。即便这些事情有时候是教训、失败和眼泪,远强于一片空白。
像失忆一样,我也不太记得自己的2014年、2013年,但无论再过多少年我肯定会记得2015和2016这两年。
2015年丢开家人、工作、原本成型的生活和管管跑来美国,学会了“拾荒”、开始入乡随俗的不介意使用二手产品、练就了一口错误百出但能沟通的破口语、开始真正形成对“美国”这个国家自己的一些认识。
2016年开始码字敲键盘,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真正开始才明白有多难、多累。疯狂写了两个月开始赚到业内还算不错的稿费、也终于能在过去自己羡慕的大平台和大公号上看到自己的文章了,然后继续疯狂写了半年后,终于收到出版社的邀请准备出版第一本书。
一切比想象中难,一切又比想象中更容易。大棒加胡萝卜是生活惯用的伎俩,找准一件自己愿意付出的事挺下去就好。这是我对自己的“新年寄语”。
过去的一年不会多差,新的一年也不会更好。喜怒哀乐轮流坐庄,最终相安无事便是晴天。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2017年末回望时,都能拎出来一两件让自己感叹“这一年还有点儿意思”的事情。
2017年,我希望自己能记得它,也希望你记得。
END.
思小妞坐标美帝 LinkedIn专栏作者 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