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实,我恨每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

(2016-09-14 02:40:49)
标签:

杂谈

文/​思小妞   这是思小妞的第114篇原创   

01

又到一年一度的中秋了。

对亲人温情的话得说起来、小长假要High起来、“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得感慨起来、五仁月饼要把黑锅背起来。这就是我心目中对中秋节的所有印象,套路之深已经抹杀了期待中的美好。

或许,即便没有这些套路,对这样的节日我也只能报以性冷淡的态度吧。毕竟,对一个已经十三年没有过中秋节的人而言,突然要潸然泪下说出甜言蜜语太难、太假了。

从18岁离开家乡到现在,我见过不同地方的月亮,上海的、北京的、珠海的、厦门的、广州的、深圳的、以及现在美国的,就是再也没有一个月亮是家乡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当然知道月亮总归是那一个月亮,但就是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更有烟火气、人间味,不像别处的月亮一派高冷与我无关的模样。

其实这也就是一种错觉罢了。你若问我对18岁前在家乡过的每一个中秋节有什么美好的回忆,说实话,我真的一点都想不起来。

那种在文章中、屏幕里上演的家人团聚、共聚天伦、赏月吃食一派其乐融融的画风在我的记忆里从未出现过。那时的我当然也和父母团聚、吃饭,不过就像每天日常一样,并未因为当晚的月亮更圆、更亮就觉得生活更漂亮一些。

02

只是,现在我连这样享受“日常”的资格都没有了。我努力把每一个与合家团圆的节日当成普通日来躲过,因为我不敢去想我爸妈在这一天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在吃饭、用什么的眼神去望向那完美无缺的明月。

如果你和我一样,远离故土和亲人,就一定能理解我那逃避又酸葡萄的心理了。

去年的中秋节是在给老爸老妈赔不是、求饶中度过的。那时,我刚到美国不久,总是会算错这里与国内的时差和日期,所以,在我爸妈翘首以盼我的中秋问候视频时,我却浑然不知的把那一天当成了普通日过掉。心里盘算着第二天就是中秋了可以和他们好好聊一通,打过去发现被我妈微信拉黑了,我才意识到自己算错了时间。

挨了我爸一顿臭骂、解释清楚后,我听着电话那头我妈的哭声才明白,这十三年中我缺席的每一个与合家团聚有关的节日对他们而言都是煎熬吧。更让人难受的是,这样的煎熬似乎只能继续延续,看不到前方有什么Happy Ending.

你选择了留在父母身边,就只能去憧憬诗和远方;而当你真正迈开步伐去寻找诗和远方时,留给父母的只能是自己的背影。

伤感么?一定是有的,可若要我重新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远走高飞”吧。说实话,这与想要更开阔的眼界、想要北上广那个外面的世界以及想要有朝一日更家人更好的生活都没有太大关联。虽然,我们常爱用这些理由做远行的借口,但真相是当我们把父母留在身后时,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明白自己远行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因为上面那些理由冠冕堂皇又操作简单,所以总是被我们顺手拿来做挡箭牌。然后我们就心安理得地从儿女切换到游子这个身份去面对大千世界。

这里面终究赖不掉迷茫又自私的成分。

03

起码,这是我的写照之一。总说要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却连陪着他们变老都做不到,还执意坚持自己目前的选择是最好的、最对的。

也只有当带着挫败感望向别人家灯火通明的窗口、听着全家的欢笑声飘出窗外时;或者看到周围的人在细数安排了什么样的全家出行计划时,“值得么?”这三个字才敢偷偷从心底溜出来徘徊一会儿。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孩子的原因之一。与其说是不喜欢,倒不如说害怕更贴切。

我常想,以后我要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把背影留给我;要如何去抚平那颗因为他的离开而缺了一半的心;要如何强扭着自己的意愿去鼓励他勇敢的离开我的身边、去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妈说,我刚离家上大学那会儿她都不敢进我的卧室,一进去就想哭;我刚到美国那会儿她更是整宿整宿的失眠。像她这么一位算得上见过世面的妈妈尚且让孩子成了自己的软肋,我又怎么能确保自己可以比她承受得更好、更多?

04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讲得都对、道理都明,可还是止不住眼里的泪、消受不了心里的痛。为人父母,是此生一场艰难的修行。

而为人儿女,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浮萍四散在天涯,是否会在团聚又无法团聚的日子里内心携带着一丝遗憾、一丝质疑、甚至一丝恨意,因为本该温暖又美好的人、事、物却都与自己无缘。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对于只能隔空望月的父母、子女而言大概只有等待吧,等待着团圆的这一天早点过去,第二天好正常生活、继续上路。

毕竟,“人长久”和“共婵娟”只是美好的“但愿”,唯有“此事古难全”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

END.

思小妞 坐标美帝大农村 LinkedIn专栏作者 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