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教委平房
内容:语言的盛宴--诗歌类图画书的解读与阅读指导
主讲:陈娟
主要内容:
思考:诗歌类图画书与其它类别的图画书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举例: 《一二三四五》------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只老骆驼》-----绕口令
《金银花》-----无厘头,滑稽
《我爱妈妈》-----实的情绪情感流露
《小皮球儿》-----无意义
《小鸭子》-----讲述了小鸭子的事情,带有叙述性
《小蝌蚪》-----语言平实,形象饱满
《麻雀飞》-----灵动、优美、精妙的修辞,有画面感。
《江南》-----汉乐府古风民歌
《静夜思》-----五言绝句
结论:诗歌类图画书的语言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面貌,发挥了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的最大可能性。
一、
儿童诗歌的类型
1.
从语言特点上看,可分为游戏性诗歌和文学性诗歌
文学性诗歌
语言的艺术
|
游戏性诗歌
语言的游戏
|
独到的文学想象
精妙的文学修辞
浑然天成的内在音乐性
|
趣味性
韵律感
浅显性
|
•
文学作品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作品,想象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和灵魂。
文学想象,是人类独有的直观的艺术化的想象。想象是一种认识、创作和创造。有了想象,有了不同以往、不同他人的想象,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认识,形成思想,形成新的创作。
•
对儿童来说,文学想象的经验更多是儿童学习依据语言进行文学想象的经验。
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描写、抒情、叙述形成相应的画面印象;在欣赏诗歌和散文时,会形成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情形;在理解故事时,会形成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会形成对情节的生动再现。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所想象的情形也会有差异,一个有着良好作品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儿童,必须具备良好的通过语言理解并进行文学想象的能力。学习通过口头语言或者图画画面想象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想象儿童诗歌或者散文的画面意境;调动个人生活经验想象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与主要人物特征。所有这些有关想象的经验,最终会启发幼儿自己进行文学想象和创造。
例如:《黄昏》----海边落日场景(拟人比喻)----典型的文学性诗歌
实践:《绿藤蔓》----现场请一位教师诵读----慢和快的对比,体现内在的音乐性
2.
游戏性诗歌的类型:
•
游戏歌----《拍花萝》
•
绕口令----《白鸽和白鹅》《山猪上山》
•
连锁调----《小胖小》《小喇叭》《花树开》—句尾是下一句句首
•
问答歌----《你几岁》《虫虫飞》有问有答
•
时序歌----《荷花几月开》《正月到姑家》—与季节、植物生长有关的
•
字头个----《小老头》—以“头”“儿”“子”做结尾的叫字头歌,其他的只能算一字韵到底。
•
数数歌—《青蛙》
•
其他—颠倒歌、宝塔型诗歌《小露珠》
3.
结论:语言特点不一样
二、
读本分析
语言、图画、主旨
(一)语言
1.
诗歌类型:语言风格、词汇、韵脚、修辞
2.
核心词汇:
解释:绕口令哪里绕?--最重要的关键词汇(不一定只有出现多才叫核心词汇)
举例:
《山猪上山》:类型-绕口令
核心词汇:三、山、伞、扇。
《走东家》:核心词汇:家、鸭、花--韵
东、南、西、北—内容
《池塘》:跳、摇—押韵
象声词
《你家的人多不多》:与数量有关:多不多,一个、两个……七个……
家里的成员:爸爸、妈妈、我、大金鱼……
3.
音韵节奏:
•
逐句押韵:《黄昏的太阳》
•
一字押韵:《大鱼小鱼》
•
多句押韵
•
隔句押韵:《小瓢虫》《金银花》
•
随句换韵:连锁调
4.
修辞手法:文学性诗歌较多
举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强调)、设问、反问、
顶真(连锁调)例如《大鱼不来小鱼来》(顶真--结尾是另一句的开头;回还—顺读逆读都可以例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通感(几种感觉例如视觉、听觉等想通)例如《黄昏》《枫叶红》(视觉红红和触觉凉凉)
(二)图画
两种图文关系:
1.
图画呈现了诗歌的客观内容。
2.
图画呈现了诗歌的主观意境。
----诗歌类不如故事类和知识类图画的重要性。
例如:《小弟弟学哥哥》《小鱼儿》图画呈现了文本客观内容。
《外婆桥》呈现了主观意境,体现了摇的意境。
《黄昏》—主观意境。
容易出现的误区:从图画中找内容(忽视了意境)
(三)主旨:
考虑顺序:
1.
对诗歌创意做一个定位:游戏性?文学性?(二者兼存的时候看比重)
2.
倾向于追求有趣好玩?还是表达情愫、营造意境?
3.
文字有强烈的画面感吗(画一般的诗歌)?还是对声音的玩味(音乐一般的诗歌)?
4.
当二者兼有的时候比重如何?
例如:
《白鸽和白鹅》--绕口令
--核心词汇:白鸽、白鹅
--主旨—偏重声音,体验语言的快乐
《小胖小》—连锁调
--核心词汇:各种动作
--主旨:诵读、做事不三心二意(一两条最重要的就行)
《我爱妈妈》—文学性诗歌
--主旨:用漫山遍野的小花抒发对妈妈的爱
读本分析举例:《上楼下楼》
l 语言
•
诗歌类型:绕口令
•
核心词汇:上楼、下楼、楼上、
楼下、昏了头
•
音韵节奏:一字韵“楼”
•
修辞手法:排比
l
图画(图文关系)
•
图画呈现了诗歌的客观内容:
有人在楼上,有人在楼下;
有人上楼,有人下楼
•
图画呈现了诗歌的主观意境:
错综复杂的楼层、跳动的色彩方格,
和绕口令拗口的发音相映成趣
l 主旨
•
用上楼、下楼、楼上、楼下4个词汇形成拗口的组合,达到“昏头”的滑稽效果。
三、
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画面
2.
感受词语巧搭的效果
3.
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感受诗歌丰富的修辞效果
5.
对诗歌文体有初步的敏感性
6.
培养文学想象力
四、
诗歌类图画书的教学策略
1.
聆听和朗读
2.
观察画面
3.
发音练习
4.
动作和表演
5. 游戏
6.
创编:一般只替换核心词汇,例如《茄子》替换成李子,《带猫帽》替换颜色
7.
绘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对意境的表达(不是照样子画)
8.
启发文学想象:模仿作家创作的过程。例如《枫叶红》,哪儿像火?还像什么?启发想象表达。--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