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2022-05-16 08:06:05)
标签:

长城·漫话

河西走廊·

嘉峪关·阳关·玉门关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河西走廊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历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走廊由南边的祁连山脉和北边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北夹持形成。因其位于黄河以西,又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又称河西、雍凉。

    河西走廊的起点是乌鞘岭,终点是玉门关,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0多公里。

    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是为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着独特的涵义:

    武威,亦称凉州,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表彰其“武功军威”而取名武威。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酒泉,古称肃州,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另外还有一个典故,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公元前121年夏天,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霍去病从居延南下,打到小月氏,大败匈奴,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赐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酒泉也因此得名。敦煌,位于河西四郡的最西边,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即盛大辉煌之意。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众说纷纭,有说是“月氏人”,有说是 “吐火罗人”,还有说是“古羌人”。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河西四郡地理位置示意图(自制)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武威(古凉州)·鼓楼(摄于2011年10月4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张掖(古甘州)·鼓楼(摄于2011年10月5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酒泉(古肃州)·鼓楼(摄于2011年10月9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摄于2011年10月6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连绵的祁连山(摄于2011年10月5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祁连雪峰(摄于2011年10月5日)


    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曾形容:“河西走廊犹如一个巨大的‘榫’,将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蒙古高原、西部的西域和东部的陕甘与中原地区‘卯’在了一起,使四大不同区域共同成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族群融入中华民族之中。”可以说河西走廊对形成中国的版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绝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条件,给地表留下浓重的色彩;西域与中原文化在此的深度融合,也给后人留下灿烂的文化遗产。在这里自然的有斑斓的张掖丹霞,神奇的月牙泉,人文的有璀璨的敦煌石窟和榆林窟,恢弘的马蹄寺,古老的锁阳城,还有在武威雷台出土的构思巧妙的国宝铜奔马。随便哪一样在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张掖丹霞地貌(摄于2011年10月5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张掖丹霞地貌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鸣沙山(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鸣沙山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鸣沙山月牙湖(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鸣沙山月牙湖雷音寺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莫高窟(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敦煌莫高窟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敦煌莫高窟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瓜州·榆林窟(摄于2011年10月8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瓜州·榆林窟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瓜州·榆林窟·榆林河(又称踏实河)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肃南·马蹄寺石窟(摄于2011年10月5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肃南·马蹄寺石窟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肃南·马蹄寺石窟·望祁连雪山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肃南·马蹄寺石窟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瓜州·锁阳城·薛仁贵雕像(摄于2011年10月6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瓜州·锁阳城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武威·雷台(摄于2011年10月4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阵列(复制品)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马踏飞燕(摄于2011年10月4日)

 

    河西走廊汉代隶属凉州,唐代隶属陇右道,明代属甘肃镇。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父子锐意进取,效法积极进取的西汉,使得陆上丝路迎来了古代史上最后的一次辉煌。但是随着永乐以后海上贸易的日渐繁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政治环境的恶化,以及明朝后期统治者的执政重点变化与明朝自身的国力下降等原因,使得丝路最终还是逐渐衰落。在随后的年月里,明朝国势渐衰,主要兵力都集中于九边重镇防备蒙古,于是对西北的关西七卫等羁縻卫所的控制力也逐渐下降。而新生的吐鲁番汗国(后又被叶尔羌汗国取代灭亡)对关西不断蚕食,明朝虽然为此多次出兵收复哈密,但始终难以解决关西疲敝的问题,终于在嘉靖年间完全放弃关西七卫,西北边境由哈密卫退至嘉峪关。随着哈密卫的失守,嘉峪关成为明朝的生命线,需要严防死守。在两百多年间,处于要冲之地的嘉峪关经受住了考验,总体上确保了关内的和平与安宁。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重关,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嘉峪关三座雄伟的关楼屹立于茫茫戈壁之上,气势雄劲巍峨。嘉峪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城,它与山、河共同构筑了防御严密的军事壁垒。嘉峪关正面宽度只有15公里,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方。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关城面向西,北边是黑山,通向黑山上的北翼长城坡度有45度,看上去陡跌而下,俗称“悬壁长城”。南侧是文殊山,讨赖河从文殊山脚下流过。讨赖河边建有长城第一墩,这里是明长城西部的终点。再往远,嘉峪关的北边是沙漠,南边是祁连山余脉。可以说嘉峪关是固若金汤,正面攻击是万难的,要想绕过去,只要看看嘉峪关这样的地形地貌就知道了,也是难上加难。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嘉峪关位置图(源于网上)


    此外,嘉峪关修筑的也是非常坚固,其严格程度近乎残酷。明代军籍是世袭的,军户世代戍边,并承担长城的修筑。嘉峪关城墙就是以军户家庭承包的方式修筑的,检验办法是对着新筑的城墙射箭,如果箭头入墙,或推倒重筑,或全家砍头,所以坚固的没得说。

    嘉峪关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嘉峪关之战,就同时发生了关城保卫战、天生桥抢夺战、小钵和寺浴血战、文殊山遭遇战、肃州平乱战等,游击将军芮宁及所属部队就捐躯于那场有明以来西部最大的战争。嘉峪关周边也先后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近百次战斗,有18位游击将军马革裹尸,埋骨荒原,与雄伟的长城融为一体,成为丝绸之路永远的守护者。嘉峪关在你争我夺的反复拉锯战中不断完善修葺,造就了如今嘉峪关的规模。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嘉峪关最西端保存完整的明城墙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残存的明城墙逶迤向北延伸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明城墙从辽宁虎山开始一路向西到此为止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万里长城第一墩,明长城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嘉峪关关城外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夕阳下的嘉峪关雄伟壮观,无愧“天下第一雄关”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嘉峪关三座雄伟的关楼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天下雄关”古碑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古关暮色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秦月明关


    万里长城十三关中明朝的占有十一座,其余两座,即阳关和玉门关是汉代的。它们现在仅剩下孤零零的夯土堆屹立在寂寥的大漠戈壁之中。

    最初对阳关和玉门关的知晓还是源于两首唐朝的诗句。一是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另一个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和玉门关,东距嘉峪关1000里。阳关在南,玉门关在北。两关名扬华夏,情系古今,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和军事重地,是通往西域连接欧亚的重要门户和途经驿站。出敦煌后必定要走这两个关口的其中之一。在西汉时出阳关者走丝路南道,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古贵霜帝国)、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古罗马);出玉门关者走丝路北道,从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离开两关西行以后就踏入了茫茫大漠戈壁的艰险旅程。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到宋代因河西走廊被西夏人所切断,与西方的交流改走青唐道(西宁),传统丝路逐渐衰落,关遂圮废。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阳关逐渐被水毁沙埋,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望着这沧桑的烽燧,遥想自西汉到盛唐,有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有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不知那时是何等的光景。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阳关·张骞雕像(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凭想象复建的阳关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阳关烽燧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墩墩山烽燧是真正的汉代遗存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阳关大道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阳关故址,宋以后被流沙掩埋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西出阳关见绿洲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古人从这里通往西域


    玉门关地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疏勒河南岸,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文献没有记载,为学界猜想)。玉门关和阳关一样,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玉门关周边是戈壁、沙漠、河流、湖滩,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玉门关遗址,俗称小方盘城。现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玉门关遗址(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玉门关遗址·西门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玉门关遗址·北门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玉门关遗址旁的哈拉湖湿地,这里连接着疏勒河


    说到玉门关,还是要提一下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他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上疏请求回国。奏疏曰:“臣幸得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恐后代谓臣没西域,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了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请求皇帝放归,希望在未死前,能活着回到家乡的愿望。并表示臣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但愿活著进入玉门关! 开疆拓土,思念家乡,关内关外,情怀满满。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班超像(摄于新疆喀什盘蠧城)


    不过目前对玉门关遗址尚有争议。当前的玉门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关键节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争议源于玉门关在不同时期的位置有所不同,现在的玉门关遗址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晚的,不代表玉门关的全部历史。百年前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小方盘城发现纪年汉简,上有“玉门关侯”字样,法国汉学家沙畹等据此推定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但小方盘城的面积只有约600多平方米,与一个关城相去较远。后在附近发现的简牍记载,小方盘城是冠以“府”之名的玉门都尉府,是玉门都尉日常办公的官署。但说古玉门关就在这里也不为过,可以说小方盘城是关城中的一座建筑。

    汉代实行徙关拓边的举措,也就是随着疆域的拓展,将边关随之前移。《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太初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回到敦煌,武帝大怒,令关闭玉门关,有敢入者斩。贰师将军无奈滞留敦煌,重整旗鼓,继续西征,九死一生终于获胜,带回来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即汗血宝马。由此推测太初三年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李广利西征获胜之后才迁往敦煌西北,与阳关分别扼守南北丝绸之路。目前小方盘城作为玉门关遗址之一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认可。正史无明载,考古无定论,最早玉门关地址还是难以确考,对此只能成为学术悬案了。

    朝代更迭,其后的朝代都没有汉朝时期的辽阔疆域,所以最西边的治所再不能是西出,必然要东移。由徙关拓边变成了收缩徙关了。到了唐朝又重置玉门关,但重置的玉门关早已不是原来的位置了。唐朝初年的史料记载:武德二年,置玉门关于葫芦河东岸(指疏勒河瓜州盆地段),东南有月牙墩,南有通唐瓜州古道,西有苜蓿烽。有专家根据上述描述,再加唐玄奘取经西去时的路线和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认为唐玉门关就在今瓜州县双塔村北,现已被淹没于双塔水库之中了。这样看来唐代的玉门关与汉代的玉门关不是一地。如此站在小方盘城外去感怀“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是有些滑稽了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双塔水库(摄于2011年10月6日)唐代玉门关遗址可能就在这水库下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双塔水库大坝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在没去玉门关之前,对玉门关和玉门市没有地域差别的概念,总觉得是一个地方。一走才知玉门市在嘉峪关与敦煌之间,玉门关远在敦煌以西。两地相差350公里呢。

    玉门市现在是中国的油城,新中国最早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但在古代玉门市确实与边关要塞玉门关有联系。据东晋阚骃《十三州志》载:“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古地名,今嘉峪关以西至玉门市清泉乡一带)。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 说的是汉朝罢玉门关之后(何时不详,可能是武帝太初元年),将守关军民迁移到了这里,并以迁来军民的原驻地命名了玉门县。这就是两地同名的渊源。据推断汉代玉门县城在今天玉门市赤金镇。“铁人” 王进喜就出生在这里。

    最近看到一篇《西汉敦煌郡玉门关的设置时间、名称来源与功能》的文章,有与通说不一般的见地,值得一读。其文有三个观点值得参考:一是玉门关的名称由来与玉石无关,而是汉代把城门的北门俗称玉门。二是阳关是原来的玉门关,玉门关迁址后改名阳关。三是玉门关与阳关分工不同,西域诸国通使经由阳关进出,与西域军事相关事务经由玉门关进出。如此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桩扯不清的公案。

    看过阳关和玉门关,有一种感觉,谁会想到如此残缺粗粝的汉代关隘居然充满着神密与诗意。是金戈铁马,军旗猎猎,还是丝路商旅,驼铃阵阵,是大漠孤烟,风沙漫卷,还是春风不度,故人难寻,这些都让人向之往之。阳关和玉门关这熠熠生辉的名字成为汉唐边塞与丝路的文化符号,它们藏在历史的深处,引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感怀与遐想。

    西汉王朝为了对外抵御匈奴的骚扰,加强边塞建设。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马迷途的音转)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古国。这便是河西地区的汉长城。

    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磨砺和风雨流沙的侵蚀,玉门关附近的部分长城已被夷为了平地,但还是有一大部分长城坚强的屹立了2000多年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当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是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的。其中,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芦苇,古人就用芦苇、砂砾为材料,在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不可思议的是看上去墙体很松散,仿佛一推即到,但用手一摸却是坚硬无比。它们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应该也算是个奇迹吧。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汉长城遗址(摄于2011年10月7日)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汉长城遗址文保碑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被流沙掩埋的汉长城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如此简陋的的建筑材料修筑成的汉长城居然屹立千年不倒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一段完整的汉长城


漫话长城(十四)——丝路大漠看雄关
大漠风云,倏忽万变


    这段时间从长城十三关入手,在网上游览长城,再结合以前去过的与长城相关的地方,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加以深入扩展,确实收获不小。以前对长城的认识是模糊的,去了不少长城的景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一概不知,它们的前世今生也不清楚。网游长城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已知去拓展未知,变未知成已知,以点及面,于是整体轮廓就逐渐的建立起来。当然这个轮廓只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论起来对于长城的认识层面还仅限于皮毛。长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军事防御系统,其间杂糅着历史的演变,或废弃,或增建,每一个时点都是不一样的。长城本身就是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有时会让你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正史无明载,考古无定论的,引起后人无限的猜想,也会让你无所适从。有些通说也未准就正确,未必就可信,因为有的禁不住推敲,有可能就是后人的武断臆想。有些不实的通说可能就是人云亦云形成的,当前网络上也不乏这种情况。所以有时还不能盲从那些通说,只好凭着自己的认知主观的去采信某个观点。经常还有这种情况,觉得一个观点说的有道理,但深入进去觉得有些偏颇只好放弃,再另寻他路。在网上浏览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并非学者,仅仅是长城的爱好者,他们对照史书记载亲身前往实地考察。当发现遗址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也会根据发现的遗址与书中说法不符之处,因而怀疑史书记载的正确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身体力行的行为实在是非常的感佩。十四篇文章结束了,也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愉悦,也更让我觉得自己的孤陋寡闻。学无止境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