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2022-05-15 09:35:33)
标签:

长城·漫话

延绥镇·宁夏镇·

固原镇·甘肃镇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陆续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也称太原镇、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又称九镇,相当于九大军区。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九镇位置示意图(源于网上,略有添改)

    后来为了加强北京的防护,又增设昌平镇和真保镇。由此九边九镇就改名为九边十一镇了。明万历年间,在西北和东北都遇到强敌,于是在固原镇分出临洮镇,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称为九边十三镇。其中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是明朝在西北的四大军事重镇,也是明朝北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陕西地方行政区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弃用元代地方行省的名称),辖今陕西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及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所以上述四镇又称陕西四镇。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陕西四镇示意图(源于网上)


    外长城从大同镇的杀虎口偏西向南,一路经过十数个营堡来到丫角山(今天山西省偏关县的柏杨岭)。这里是长城的重要结点,内外长城在此相连。长城由此向西继续延伸,到黄河东岸边的老牛湾。黄河从这里入晋,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相遇,人称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内外长城结点示意图(源于网上,略加添改)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老牛湾地理位置示意图(自制)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长城在此与黄河交会(摄于2014年5月27日)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长城与黄河握手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黄河入晋第一湾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状如犁铧的老牛湾半岛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老牛湾半岛上是老牛湾营堡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老牛湾营堡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晋蒙界碑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远处的烽燧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波澜不惊


    长城到老牛湾虽已抵达了黄河岸,然而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南下,与黄河并肩而行,直到到河曲的石梯子(旧名阴岭关,又称石梯隘口),全长约140华里。历史上称其为“黄河边墙”或“河边”。“黄河边墙”的军事意义在于防御北方草原民族趁着冬季黄河冰冻时过河发起的攻击。

    “黄河边墙”与西岸的陕西延绥镇的长城隔河相望。延绥镇是明朝期间守卫陕西长城的军事重镇,管辖陕西境内长城,其范围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600多公里,基本为夯土墙。分别由东、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宁堡六路参将分守。在“大边”(明朝称长城为边墙)南侧另有“二边”,又称内边。“二边”建筑年代要早于“大边”,可能由于位置在大边之南,所以叫“二边”。二边大都是铲削土崖的简易墙,与大边相距不是很远,大约近者几里,远者几十里,所以又称“夹墙”或“夹道”。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现代地图上标注的陕北长城是大边。

    延绥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所以又称榆林镇。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延绥镇示意图(源于网上)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榆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延绥镇榆林卫城镇远门(摄于2020年9月14日)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榆林卫城南门


    陕西的长城没有什么雄关,要说最为著名的明长城遗存当属镇北台。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镇北台不是什么军事防御建筑,而是个硕大的瞭望台。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镇北台(摄于2020年9月14日)

 

    由于陕西北边无险可守,不能据险筑关,所以主要靠沿长城一线的营堡防守。据史料记载:“宪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九年迁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共三十六营堡。” 史称“三十六营堡”。这三十六座大型军事营堡主要用于屯兵。这三十六营堡是: 皇甫川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龙州堡、镇靖堡、靖边营堡、宁塞营堡、把都河堡、柳树涧堡、永济堡、新安边堡、砖井堡、石涝池堡、三山堡、饶阳水堡、定边营堡、盐场堡。据有人统计,实际有45座营堡。这些营堡按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山坡型、河川型、草原型和山坡河川型四大类。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位置图(自制)(漏标清水营堡)

 

    随着岁月的磨砺,这些营堡或被积沙掩埋,或局部地段被推平修了公路,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仅有遗存也多为残破的夯土墩台。2020年秋我们的陕北之行曾游览或经过了其中的龙州堡、高家堡、镇羌堡和孤山堡四座营堡。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文保碑(摄于2020年9月10日)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文保碑后面的文字介绍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如今营堡内已成谷子地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断垣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相对完整的土城墙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龙州堡·紧邻靖边五杨路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文保碑(摄于2020年9月14日)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文字介绍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中兴楼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西大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永兴门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南大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东大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高家堡·北大街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镇羌堡·(摄于2020年9月10日)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镇羌堡·鼓楼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镇羌堡·残垣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孤山堡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孤山堡·文保碑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孤山堡·东门内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孤山堡·较完整的一段城墙,还可见到马面

 

    陕西最西边的营堡是盐场堡,过了盐场堡就进入了宁夏。宁夏是明朝同北方鞑靼紧密相邻的边防前线,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随着九边重镇的设立,宁夏及相邻地区的移民和屯垦从数量到规模都达到了顶峰。明代屯田以九边最多,而九边中又以西北为最,宁夏为冠。屯田分军屯和民屯,宁夏主要以军屯为主。

    在西北四镇中,地理面积并不大的宁夏地区,竟然设有两个总镇,这就是宁夏镇和固原镇。由此可见宁夏长城在全国边防上的重要地位。 

    宁夏镇管辖东起花马池,经兴武营(今宁夏灵武东)、陶乐(今宁夏陶乐),跨黄河,经玉泉营(今宁夏青铜峡北)、中宁、中卫到景泰(今甘肃景泰)段的长城。全长1100多公里。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宁夏镇示意图(源于网上)


    明代的宁夏镇具有“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的战略地位,具体讲是“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宁夏全境的军事地理形势,以一河一原二山十四大名关来概括。一河为黄河,在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上发挥着同样的重要作用。一原则指的是宁夏平原,这里是著名的“塞上江南”,是军粮生产基地。二山则是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是西通河西走廊的咽喉,又是兰州、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的屏障;六盘山地处宁夏南部,是兰州的重要依托,控制东西交通,屏障关中平原。十四大名关包括唐朝就已经设置的原州七关:木峡关、石峡关、石门关、六盘关、制胜关(旧称大震门)、木崝关,驿藏关。还有萧关、胜金关、赤木关(俗称贺兰口)、镇远关、打硙口(今称大武口)、镇木关、青铜峡口。十四关中位列第一的当属大名鼎鼎的萧关。《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4大关隘。萧关是关中的北大门,是通往长安的咽喉要地。

    宁夏的地理环境使其境内东北西三面环绕长城,呈“几”字形,与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的区界几相重合。宁夏镇就坐落在这“几”字形中间。按《明长城考实》描述,宁夏镇长城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东长城:修筑于明成化十年。由陕西定边进入宁夏盐池县,经红山堡向西抵黄河边横城。(2)北长城:北长城有两道,一是旧北长城,由灵武横城沿黄河向北至镇远关,再西延至贺兰山下红果子沟。二是北长城,在旧北长城南,俗称大武口长城,为二边,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东到黄河岸,长约五十里。北长城建好后,旧北长城就弃守了。(3)西长城:起于石嘴山境内,沿贺兰山由北向南进入中卫县后,改沿黄河西行进入甘肃靖远县。宁夏镇三面环长城,等于三面受蒙古各部的侵扰,从地域上讲,宁夏镇是西北诸镇中处在最北边的边镇,是深入漠北的一个凸出部,乃兵险之地。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红山堡
(摄于2011年10月23日)


      明中期发生了著名的“北虏入套”事件。宣德年间即有兀良哈诸部进出河套,明军放弃河套平原后撤防守,从而失去了防御的缓冲地带。至土木之变以后套虏(明朝指占领河套地区的鞑靼人)之患愈演愈烈,宁夏镇特别是黄河以东地势较为开阔的盐池、灵武一带首当其冲,成为蒙古部南下的突破口,时而套虏还能深入陕西腹地抢掠。这就使得原本并不在长城沿线的固原、庆阳等地,也变成了战时腹地中的前沿。成化三年(1467年),鞑靼攻破开城县(今宁夏固原市开城乡),县治和千户所被迫迁往原州故地,即今固原城。另外,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战线漫长,三镇相距又较远,每逢敌寇犯边只能各自为阵,无法相互顾及,在对敌作战的过程中屡尝败绩。为有效巩固西北边防军务,节制调度三边的兵马协同作战,弘治十四年(1501)设三边总制,总三边军务,等于是统辖三个边防军区的指挥中枢。总制府设于固原(今宁夏固原西),称固原镇。虽然固原镇并不在长城的第一线,但是对于明朝西北的边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地理交通的角度讲,固原也非常适合作为背靠陕西腹地,前出支援延绥、宁夏、甘肃三大边镇的战略基地。三边总制统一指挥下的长城防御体系是西北重要的屏障,其总任务是防止瓦剌、鞑靼入侵陕西、陇右、河西走廊。

    固原镇原名陕西镇,是保卫陕西腹地的二线军镇。早期陕西镇驻地在西安,但是西安远在关中,离三大边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甚为遥远,显得指挥不便。自弘治以后,陕西镇守官开始频繁自西安入固原办公,自嘉靖朝基本驻扎于固原,“固原镇”一名也逐渐取代了“陕西镇”。

    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延绥镇饶阳堡西界,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500公里。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固原镇(陕西镇)示意图(源于网上)


    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又在固原北边,利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址修筑了一道新长城,即“内墙”。所谓“内墙”,是与经过宁夏西北部的长城相对而言。这道长城东起延绥镇定边营绕阳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塬乡辽阳村),西止甘肃镇靖虏卫花儿岔(今属甘肃靖远县),全长318公里。这样在宁夏和固原之间修筑起二道防御线,相当于又一段内长城,形成应对万一宁夏镇防线被攻破之后的梯次防御。

    在陕西四镇之中,甘肃镇位于最西端,因防区略相当于元朝的甘肃行省而得名。镇治在甘州。甘肃镇“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与宁夏镇一样也是三面受敌。好在河西走廊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的护佑。

    甘肃镇所辖长城主线东起景泰,经古浪所(今古浪)、凉州卫(今武威)、镇番卫(今民勤)、永昌卫(今永昌)、山丹卫(今山丹)、甘州五卫(今张掖)、高台所(今高台)、镇彝所(今罗城乡)、肃州卫(今酒泉)直至嘉峪关以南讨赖河北岸的长城第一墩。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甘肃镇示意图(源于网上)


    在主线长城的南侧还有若干分支。一是在肃州闇门墩处分为两条,一条向南复向东,一条向东北。二是在永昌县明沙窝墩再次分成两条,一条向西南,一条向东北,最后汇合于民勤进入凉州。三是在凉州区土塔村铧尖旮旯处第三次分作两条线路,一条向东,一条向东南。这些枝杈的分布过于复杂无法详述了,总的说是越往东越复杂。

    甘肃镇北部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是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甘肃镇北部面临的威胁相对较小,反倒是西部面临的威胁较大,吐鲁番满速儿汗给明王朝制造了不少麻烦,而嘉峪关正是处于抵御外敌的第一线。

    河西走廊上的城镇均位于河流附近,从内地往西一路连成一线,能起到提供后勤补给的作用。得益于这里特殊的地形,河西走廊所面临的军事压力较小,不过明朝并未因此而放松对甘肃镇的建设。

    甘肃镇内外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其在九镇中更具特殊的政治地位。由于河西地区地形复杂、地旷人稀,所以明廷在河西的防御体系主要是由墩堡、驿站和边墙三部分组成的。

    为了保护甘肃镇军民的生命财产,明朝在甘肃镇建立了墩堡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镇军民的自我防卫能力,做到“家自为守”和“人自为战”,在自我防御的同时,又能保持正常的耕牧活动。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君臣不得不重新审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问题。于是,修筑边墙日渐成为共识。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集中修筑,甘肃镇的边墙基本告成。

    甘肃镇驿站的特殊作用是其他军镇不可比的。甘肃镇驿站的分布走向基本上与边墙平行。在明代,驿递仍然是交通运输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驿站在京师称会同馆(接待藩属贡使的机构),在地方称水马驿和递运所,在甘肃镇只有马驿。甘肃镇驿站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功能是迎来送往各国贡使,执行明朝与西域各国通贡贸易的接待任务。甘肃镇境内布列的驿站是明代对外交往中极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是西域各国贡使通往北京朝贡的国道。

    明朝也非常注重营建甘肃镇的外部拱卫体系。设置“关西七卫”,作为甘肃镇的外部屏障。在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包括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在内的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设置安定、阿端、曲先、赤斤、罕东、沙州和哈密等七卫,历史上称“关西七卫”。它们“内附甘肃,外捍达贼”,是甘肃镇的藩屏。到了嘉靖后期(公元16世纪中叶),由于明朝势力的衰弱,再加上俺答汗等蒙古势力的强大威胁,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使这条有名的西北防线彻底丧失作用,明朝军队自此之后便再也没有踏足过西域。


漫话长城(十三)——三边四镇护西北
关西七卫示意图(源于网上)

    在长期御边活动中,三边总制的管理逐渐形成体系化。这一御边体系的核心,是以总制为首的文臣总理、武臣统兵和内臣监军的三权分掌制,其实质在于加强明朝西北军事防御能力,提高各镇协防御边效果,强化中央集权。三边总督设置后,在明代西北边疆御边活动中较好发挥了军事与民政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