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2022-05-02 23:10:59)
标签:

长城·漫话

北京结·北京长城

内外长城

分类: 旅行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北京结

    从黄崖关往西就进入北京地界了。长城在北京境内自东向西经 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门头沟区等6个区,墙体全长520.77公里。北京境内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工程最复杂、价值最重要、文化最丰富、保存最完好,也最壮观。拱卫京师当然要做到防御周全,坚不可摧。

   北京境内的长城中引出了另一个话题不得不说,这就是内外长城。

    长城是明王朝所能控制的最远边界。明代边患异常激烈,明朝从开国之日起就开始修筑长城,最早的洪武大边长城(明朝将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全部位于今天内蒙古境内。随着国力下降,才后退缩到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位置,边防平均回撤了200里。这就是明朝综合国力所能控制,所能承受的最远边界。这道离蒙古最近的前沿阵地就是外长城。但明廷对此并不放心,又在外长城身后依山川走势再起长城,作为二道后备防线使用,这就是内长城。事实证明,层层布防有效缓和了北方骑兵的冲击力。这种部署多层、多道长城的做法不仅出现在河北、山西,更西面的延绥(陕西)和宁夏也是如此。九边重镇中山西的山西镇、延绥镇的“二道边”、宁夏的固原镇、甘肃的“老边”、从河北蓟镇中分家出来的真保镇所辖长城就都属于二线内长城,只是不那么称呼而已。所以,长城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

    有种说法,外长城是明代国力鼎盛的标志,内长城则是明朝防御的底线。建国之初,挟新生之能,其君也勇,其兵也威。中晚期,各种矛盾凸显,进取乏力。内长城就成了底线。

     北京的长城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北京结。长城在此分岔呈现一个“Y”字形,这是内外长城的结点。由此向北再转向西北是外长城,由此向西再转向西南是内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北京结地图(此图源于网上)


    长城在北京境内的走向是:经·平谷的红石口、彰作关、将军关、黄松峪、楼南沟、四座楼、玻璃台、南水峪、北水峪;出北京经河北兴隆黄门子、安营寨;再重新进入北京密云的墙子路、黄岩口、大安峪、黑关、五角峪、五虎门、五道梁、大角峪、曹家路、遥桥峪、白岭关(头道沟)、 司马台、金山岭、蟠龙山、古北口、卧虎山、白马关、黄峪口、鹿皮关、石塘路、南北石城、五座楼、黑山寺、白道峪、牛盆峪、小水峪;出密云进入怀柔大水峪、河防口、神堂峪、亓连关(莲花池关)、慕田峪箭扣、北京结,北京结属于箭扣长城的一部分。

   北京结开始分为内外长城。内长城向西经擦石口、耷拉边、御史楼、旺泉峪、磨石口、驴鞍岭、牛犄边、大榛峪、铁矿峪、九公山、黄花城、撞道口、西水峪、香屯、龙泉峪;出怀柔进入延庆的八达岭(南是居庸关)、石峡关,然后向南经陈家堡、黄台子、黄楼院、白洋沟、长峪城;向西进入河北怀来县,经横岭、虎关、大营盘、样边、水口关、镇边城、笔架山;再进入北京门头沟的沿河城、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小龙门;最后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县与马水口相接。外长城从北京结向北,过西大墙,经九眼楼进入延庆,先后经四海冶(今四海镇)、黑汉岭、白河堡(又称靖安堡)与河北赤城县的龙门所相连。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此图源于网上,略加修改)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平谷区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密云区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密云·古北口·卧虎长城·蟠龙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密云·古北口·蟠龙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区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黄花城水长城(摄于2012年10月23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撞道口长城(摄于2012年3月31日)仅剩薄薄一层的拱券不知坚持了多少年,让人心悬,也让人印象深刻。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撞道口长城。岌岌可危的拱券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撞道口长城(摄于2013年5月28日)时隔一年,拱券安然无恙。不知今日可安在否?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撞道口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撞道口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北京结以东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北京结以西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北京结(摄于2012年10月18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西大墙,往九眼楼外长城方向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北京结连接西大墙陡立的城墙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柔·九眼楼(摄于2012年10月23日)(位于外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九眼楼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九眼楼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九眼楼·南望西大墙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区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香屯长城(摄于2016年7月1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八达岭水关长城(摄于2013年11月19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八达岭水关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八达岭长城(摄于2009年10月16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延庆·八达岭古长城(摄于2012年10月30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延庆·八达岭古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昌平区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昌平·长峪城(摄于2011年7月7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昌平·长峪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门头沟区长城+怀来县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横岭长城(摄于2011年7月7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横岭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大营盘长城(2012年9月3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大营盘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大营盘长城(2017年10月16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样边长城(2012年9月3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样边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样边长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怀来·镇边城(摄于2011年7月7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怀来·镇边城(摄于2017年10月16日)后经修复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门头沟·沿河城(2012年6月14日)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门头沟·沿河城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门头沟·沿河城


   (上述的这份名单和顺序是综合网上的各种说法,然后标在地图上形成的。名单中既有关城也有军堡,既有峪口也有山岭,由于不能一一分辨,所以杂陈一处。它们之中有的是屯兵的军堡,可能与长城不在一条线上。由于收集资料有限,再加上有些地方迂回曲折不免有臆测成分,所以其中谬误不少。有不完整、不正确以及顺序不对的地方,望朋友们给予指正。另外,搜狗地图于314日被腾讯收购,新版腾讯地图没有了标注地图,而百度地图也取消了个性化标注功能,后来发现有遗漏标注和错误之处的也无法更正了,所以上述地图仅供参考)

    为什么长城在北京开始形成了内外两道呢?这要从明朝时的“土木之变”说起。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时代战略上是处于优势的,五次北征使得残存的蒙古人不敢正面迎击明军。但朱棣死后的情况就变了,明朝的对外政策逐渐趋于保守,边境重新成为蒙古铁蹄肆虐的疆场,这种情况在“土木堡之变”中达到高潮。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蒙古瓦剌大汗也先生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此后蒙古人更是倾巢而出,试图恢复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在兵部尚书于谦的统率下,艰难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与此同时明王朝也意识到仅凭长城一道防线是很难抵挡蒙古骑兵冲击的,于是决定在“外长城”与京师之间再修筑一条“内长城”,以此加大防御纵深。内长城并不是与外长城并行到底的。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一线,其目的是拱卫京畿。

    内长城是建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的,又叫“次边”。其大致走向:自北京怀柔区箭扣长城段的北京结始,向西南经黄花城、八达岭出北京界进入河北怀来,后又转入北京门头沟区的沿河城、黄草梁、洪水口、小龙门口进入河北涿鹿县,再经河北涞水县的菜树鞍长城段、大龙门、涿鹿马水口等迂回,再由河北涞水进入涞源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乌龙沟、汤子沟、天桥、浮图峪、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等长城段斜穿涞源全境,过狼牙口关后,长城由香炉石口进入山西灵丘县,灵丘县一段后又回到河北界内的阜平县。主边墙由吴王口折向西北再进入山西省界,经灵丘牛邦口、繁峙县茨沟营、竹帛口、平型关向北再向西南,由雁门关外朔州市的山阴县广武城向西南,经忻州市宁武关向北偏西到偏关县的老营堡、丫角山(今柏杨岭)与外长城相接。

    另外,内长城在灵丘县牛帮口又向南分一叉,沿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脊岭一路南下,经龙泉关、娘子关、固关等,止于左权的黄泽关(另一说止于黎城县的东阳关)。由于牛帮口以南的长城建在太行山上,地形险峻,所以只在隘口处设障,少有连续的城墙。这一段长城纵贯南北,面向西御敌,估计是防备敌人由北向西迂回攻击北京

    从地图上看内长城的燕山段和其支线太行山段就像一把矩尺把北京保护在其中,阻挡西、北两个方向敌人的入侵。

    内长城是凭险而建,从东到西基本是沿着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恒山山脉、吕梁山脉的走向。内长城是护卫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如被突破则蒙古兵锋将直指京城,所以内长城修建的异常坚固,大为砖石结构,烽火台敌楼也是十分的密集。

    回过头再来说说与内长城相对应的外长城。

    明以前的长城,以战国秦长城和赵长城为例,它们都修建在阴山山脉一线,但到了明代的时候,这道长城收缩至山西、河北一带。造成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朱棣迁都北京

    朱元璋时期,明军数次北伐蒙古,大明基本把国境线维持在河套以北地区,与前代长城大致重合。然而来自帝国内部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三年之后攻陷南京推翻建文帝并旋即称帝。由于燕王的统治中心位于北方,所以南京绝非久留之地,这就造成了后来大明帝国“两京制”的格局。南京尽管还是名义上的首都,但其职能大部被北京取代。而随着帝国的中心北移,在“两京制”的框架之下,如何确保北京的安全,成为朝廷主要考虑的问题。朱棣一方面将全国的精锐集中在北京附近,以形成“天子守国门”的状态;另一方面则加紧削藩,以防止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同时促成兵权的集中。明初朱元璋在北方一线设置的九大藩王的军事职能全部被朝廷取代。藩王们失去了起兵的本钱,但朝廷的军事压力却陡然猛增,久而久之阴山一带的防线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得不内撤至山西河北一带,这就是明朝“外长城”收缩的原因。

    明朝北边边境收缩后的外长城的走向是:自东向西,从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的北京结与内长城分离,向北经九眼楼入延庆,转向西北经四海、白河堡进入河北,经张家口市的赤城、崇礼、桥西、万全、怀安,进入山西,经大同市天镇新平堡马市口、阳高、左云、朔州市右玉、杀虎口,然后沿晋蒙交界向南,在忻州市偏关丫角山(今柏杨岭)与内长城再次相连。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内外长城走势及东西两个交汇点(此图源于网上,并作了截图修改)


    下面再说说内外长城东西两个交汇点:

    先说西边的结点。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偏关境内的丫角山是明代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就此问题所看文章表述基本统一。(如上图所示)

    再说东边的结点。多数文章表述为“内长城东起现北京延庆县的四海冶......”。通过在地图上标注,四海镇并不在两个长城的结点上,因此对此表述大惑不解,揣想这可能是源于史书。“四海冶”是哪里?就是现在延庆的四海镇,又名“北口子”。

    据说,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仁宗皇帝——爱育黎八力八达诞生在缙山县(今延庆)。他即位后在延祐三年(1316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曾多次赏冶铁于此。到元代末年,冶炼规模扩大,人数不断增加,因为有四水合流,故名四合冶,后讹为四海冶。

    四海冶地处一个山间小盆地中,周围都是重重的大山,但四通八达。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各有古道分别通向延庆盆地、白河峡谷中的宝山寺和千家店、怀柔崎峰茶和海字口以及黄花城方向,今天这里依然是京北往来的交通要冲。明天顺8年(1464年)在此筑城堡,定名为“四海冶城堡”。首先是出于防范北方蒙古人入侵的考虑。其次,四海冶地处明皇陵之后,为防守要地。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瞭望孔最多的九眼楼长城就坐落在四海冶周边的火焰山上。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四海冶的位置图(源于网上)

    从卫星地图上看,四海冶并不是处于内外长城的结点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时那个结点归四海冶管辖。那个结就是现在所说的“北京结”。对于“北京结”的来历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F.Jennens的外国人,作为威廉﹒盖洛团队中一员,曾作了一幅水彩画,名为The Eastern Y(东岔道),表现的就是现在的北京结。而威廉﹒盖洛的《中国长城》画册上就用了这幅水彩画,从书中可知当年威廉﹒盖洛们曾专门循长城寻找这处地点,这也说明在此之前这处节点(Y处)就已经被人们认知,而且首先是被西方人所认知到。作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的盖洛博士在100年前就意识到“东岔道(The Eastern Y)”是一个重要的地标,是长城分岔之处,分岔的长城“往西北通向张家口,向西南直达南口”。从历史走到现代,在1983年,由地矿部、建设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织了“8301”工程(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由地质部航空物探总队在北京完成了1:10万、1:1万、1:50001:2000等不同测区、不同比例尺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和航磁测量。其中一个子项就是开展Beijing市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并为这个长城结点起了个通俗的名字——北京结。由此可以科学断定,内外长城的东结点就是“北京结”。“北京结”是现代赋予的名称,而“四海冶”已成历史。

    在内长城上,根据与太行山的位置关系有所谓的“内三关”和“外三关”之说。在太行山以东是“内三关”,它们是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都是建在山西穿越太行山通往河北与北京的陉道上,是防守京畿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太行山以西是“外三关”,它们是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是抵御蒙古入侵的外围第二道防线。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师的稳固屏障。除此还有处于内三关和外三关之间的平型关,它是联系策应内外三关的重要关隘。另外,在内长城支线上,即太行山上呈南北走向的长城,还一个娘子关也是至为重要的关隘,它凭借太行天险从西南方向守护着北京


漫话长城(四)——北京结与内外长城
内外三关位置图(源于网上)


    在内外长城上,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所谓的“内三关长城”。看到有文章提到明代除了修建了内长城,还修筑了 “内三关”长城。“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具体是这样讲述的:“重点防区则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构成纵深、多道的筑城体系。...在宣府镇防区,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组成的内三关长城为基点,在其北面还筑有外长城和内长城,形成以外长城掩护内长城,以内长城掩护内三关长城的筑城配系,不但加大了防御纵深,加强了该镇的防御,而且使友邻重点防区的蓟州镇西翼有了可靠的屏障。” 为此在网上查阅有关“内三关长城”的介绍,无果。望朋友们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