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们离开阿格拉,前往距此西面40公里的法地普尔西格里(Fatehpur Sikri)的古城参观。
法地普尔西格里是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皇宫所在地。这个古城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16世纪一位名叫谢赫•萨利姆•奇斯蒂(Shaikh Salim Chisti)的伊斯兰教苏非教派圣人来这里讲道。阿克巴在位多年后一直未得男子后裔,特来朝圣祈求子嗣。圣人预言阿克巴定有儿子继承帝业。第二年,预言应验,儿子果然降生。阿克巴皇帝喜出望外,决定以圣人的名字萨利姆为其子命名。这位萨利姆就是以后继承王位的贾汗吉尔。(贾汗吉尔是萨利姆继位后改的名字,意为“世界的征服者”)。阿卡巴同时在此兴建城市,以为报答,并于1571年把国都从阿格拉迁到了这里。阿克巴对萨利姆倍加疼爱,从阿克巴在阿格拉红堡中为其建贾汗吉尔宫就可见一般。可惜这位王子却总是伤害自己的父亲,先勾结葡萄牙人自立为王,又设下圈套谋害父亲的重臣,阿克巴虽悲伤却还是原谅了儿子。这是后话。1573年,阿克巴皇帝远征西印度获胜,为纪念这次胜利,便把这座城市命名为法地普尔西格里,意为“胜利城”“凯旋城”。这座城市于1585年因缺水被废弃了,仅使用了14年。有权就是任性,如此铺张非同一般。
这座古城全部为红砂岩建筑,面积宽广,外形壮观,设计精巧,宫殿独特。据介绍城市为总长6公里的城墙环绕,城墙上设有塔楼和7座城门。古城将许多风格不同的宫殿寺庙荟萃一地,但仍具有同一性,形成宏伟协调的的建筑群体。法地普尔西格里古城与德里红堡和阿格拉红堡并称印度三大红堡,看起来却也名副其实。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法地普尔西格里城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事前对法地普尔西格里古城并无多少了解,游览时又是放羊式的,导游也没有更多的详细讲解,同时跟团游本是行色匆匆,看的懵懵懂懂,具体都看到了哪些心中也是无数。所以回来整理颇费周章,只能查阅大量游记按图索骥,也未能索全,无法一一对照,只好弄个大概。
法地普尔西格里古城遗址分成两个区域,即阿克巴宫殿区和清真寺区。入口也有两个,一处是从售票处附近的公众大厅(Diwan-i-Am)进入,里面包括私人大厅(Diwan-i-Khas)、潘契马哈勒(Panch
Mahal)、久德哈拜宫(Jodh
Bai Palace)、米里兰宫(Miriam Palace)、伯巴勒之屋(Birbal's House)等宫殿。另一处是从布兰德达瓦喳大门进去,里面是贾玛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圣人谢赫•萨利姆•奇斯蒂(Shalkh Salim Chishti)的陵墓。我们是从公众大厅进入的。

进入法地普尔西格里古城

导游图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牌
公众大厅(Diwan-i-Am),即谒见院,是阿克巴大帝接见其臣民的地方,四周是连廊,中间是草坪,很大也显得很空旷。

谒见院

石柱长廊
私人议事厅(Diwan-i-Khas)(有译作枢密殿的,有汉语风格)是整座宫殿最杰出的建筑。枢密殿是拉贾斯坦式红砂岩楼阁,外看是两层内看实为上下贯通的一层式宫殿。在殿正中竖立着一根精美绝伦的独柱宝座。所以该殿还有个最贴切的名字,叫独柱殿(Palace of Unitary Pillar)。石柱由三种宗教建筑风格组成:印度教柱头,伊斯兰教柱身,耆那教柱础。在石柱顶部延伸与地面平行的四根横梁连接圆顶与宫殿四角,像四座桥梁与宝座相通。据说当年阿克巴就是坐在宝座上,会见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讨论宗教和学术问题;或与站立在四根横梁上的辅政大臣议政。

枢密殿

殿中央的独柱

柱头上是御座

雕刻精美的柱础
还有一座宫殿别具一格。那就是潘契马哈尔(Panch
Mahal),也叫风宫(Wind
Tower)。这座宫殿是遗址中最高的一座建筑,共五层,呈阶梯式向上逐层收窄,所以又称五层宫。五层建筑每层都不是封闭的,仅有围栏。建筑底层建有84根石柱,最上层是一座圆顶凉亭,是阿克巴大帝与皇后和嫔妃夜间乘凉的地方。显然这座建筑非常适合纳凉,所以叫做风宫很贴切。

五层宫

五层宫第一层石柱林立
在五层宫不远处的广场左侧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建筑,那是占星师的亭子(Astrologer's Kiosk)。走近一看为其华美的门雕所吸引。门楣有如怪蛇缠绕的石雕装饰令人眼花缭乱。

占星师的亭子

门楣有如怪蛇缠绕的石雕装饰令人眼花缭乱
在占星师的亭子后面是宝库,属于当年皇帝们储存金银财宝所用,这座建筑的重点在于双层的墙壁设计。

宝库的墙

宝库的天花
阿克巴大帝主要有三个妻子,分别来自拉贾斯坦信奉印度教、来自土耳其信奉穆斯林教和来自果阿信奉基督教。阿克巴按照妻子不同的信仰和喜好,分别为她们建造了不同风格的寝宫,其中以印度教妻子的宫殿最大,称为皇后的宫殿(Mariam's palace),也有说该宫殿叫久德哈拜宫(Jodh Bai Palace),没有搞清楚是一码事还是两码事。
阿克巴的印度妻子久德哈拜(Jodh
Bai)是拉贾斯坦邦安伯尔大公的女儿,也是下一任帝王贾汗吉尔的母亲。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但另据考证说没有任何历史文本证明阿克巴大帝的印度妻子叫Jodha Bai。根据历史学家,阿拉哈巴德中央大学N R Farooqi教授说, Jodha
Bai不是阿克巴的拉其普特人皇后的名字;是贾汗吉尔的拉其普特人妻子的名字。按这个说法Jodha Bai不是阿克巴大帝妻子的名字,而是贾汗吉尔妻子的名字,即阿克巴儿媳妇的名字,这可就乱了辈分了。“Jodha Bai”成为一个历史的争论。这个争论还曾经影响到印度大片《阿克巴大帝》的上映。由于女主角使用了Jodhaa的名字,相当于将儿媳妇的名字和公公的名字放到了一起,这部恢弘而唯美的影片在拉贾斯坦邦30个电影院遭到拒绝上映,这也难怪了。后来影片开头作了这样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16世纪莫卧尔皇帝Akbar和Amer
(Jaipur)国王Bharmal之女的联姻是确有其事的。可是,至今仍有推测说女方的名字不叫Jodhaa。有的历史学家说她的名字叫Harkha公主,也有人叫她Hira
Kunwar,还有人说是Jiya
Rani, Maanmati或者Shaahi公主。不过,几百年来,人们所熟知的她的名字就是Jodhaa公主。这只是这段历史事件的一个版本,当然也可以有别的版本和观点。”就这个问题印度人都说不清楚,我们就更说不清了,那就笼而统之称其为皇后的宫殿吧。

皇后的宫殿


皇后宫殿附近有属于来自果阿的基督教徒皇后玛利亚姆(Mariam)的寝宫。

玛利亚姆(Mariam)的寝宫
邻近的还有阿克巴土耳其裔妻子的住处土耳其苏丹宫(Turkish Saltana's Palace)。翻看照片没有找到,可能漏掉了。看有关文章介绍这是一个雕工最为精致的宫殿,漏掉了真是可惜。
位于基督教皇后宫西面是双穹顶的比尔巴尔府(Birbal Bhavan)。比尔巴尔据说是阿克巴大帝的资深大臣。这座红砂岩的建筑紧凑厚重。对此建筑也有说法叫伯巴勒之屋(Birbal's House),是阿克巴的两名皇后,鲁盖叶苏丹公主(Ruqayya Sultan Begum)和萨利马苏丹公主(Salima Sultan Begum)的寝宫。孰对孰错无法回去求证了。

比尔巴尔府




位于比尔巴尔宫南面,有一个长长的平面呈凹字形的平房区,也为红砂岩构造。房屋前有连廊,廊内墙根处有圆形石环。查看有关文章有说是马厩或骆驼厩,石环用于拴牲口。也有说是宫内负责苦差的女仆们住的地方,这些女仆在墙根处的圆形石环打上绳结以支撑她们居住区的隔断。又是说法不一。
说实在的法地普尔西格里古城仅使用了14年,城中各种设施的使用功能不乏后人的揣度。所以只是了解个大概,况且也未见得都准确。

马厩或仆人住所


古城西门——大象门

参观完宫殿区我们沿着古城东侧的路向南走,经过贾玛清真寺的东门(国王之门),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进去,直接去了皇宫的南门——布兰德达瓦喳门(Buland Darwaza)。布兰德门是为纪念征服古吉拉特建的凯旋门,又称“胜利之门”,可说是全印度乃至全亚洲最高、最有气势的大门了,有50多米高。走到大门下面,站在台阶下仰视它确实震撼。布兰德门为红砂岩建筑,用黄白两色大理石装饰,华美壮丽。

贾玛清真寺的东门——国王之门

南门——巍峨的布兰德大门

仰视布兰德大门


透过胜利之门的门洞可看到贾玛清真寺庭院里两座建筑,西面的是专为纪念先知谢赫·萨利姆·奇斯蒂(Tomb of Salim Chisti)的白色大理石殿堂,他的陵墓就在里面。与其相对应的东侧一座大型建筑可能是求子庙。
据说这座清真寺庭院同时可容纳一万名信徒作祈祷。近在咫尺没有时间进去也真的是遗憾了。

透过胜利之门的门洞可看到贾玛清真寺庭院


站在胜利之门俯瞰法地普尔西格里城区和郊野
由于参观时匆匆忙忙,回来整理时又无所适从,本文中有些地方不免有张冠李戴和谬误之处,恳望知情的朋友给予纠正,不胜感激。在此致意!
离开法地普尔西格里已经快五点半了,我们前往下一个古城斋普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