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建筑
方泽坛和皇祇室是地坛的核心建筑,建在中轴线南部,坐南向北,前面为祭坛,后面为供奉神位之所,是模拟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规制。这两处建筑作为园中园单独收费,不多,5元,就这5元钱挡住了不少游客。我进去时只我一人,难得的空旷让我随意拍照。
方泽坛是皇家举行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俗称拜台。建筑形式具有象征意义。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明朝帝王承袭《周礼》之制建造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因此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象征“地方”;座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坛立面包砌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以水渠环绕祭祀时注水,象征“泽中方丘”和四海环绕大地。

1·方泽坛·
方泽坛立面两层,四面台阶均为八级。下层东西两侧有4个石座,靠南面两座雕山形花纹,靠北面两座雕水形花纹,祭祀时以五岳五镇、皇帝陵寝所在的五陵山和四海四渎从祀,石座是安放从祀神位的四从坛。依《周礼》明清帝王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亲诣此台,供上“皇地祗”、“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泽”(古时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级)。每逢国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字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礼,礼仪比“大祀”稍简。

2·方泽坛·四从坛·此为西侧两个,东侧还有两个。
方泽坛周围有两重低矮的围墙,称为“壝”。壝也是祭坛的组成部分,古代称祭坛规制为坛壝之制。方泽坛为两重方壝,壝墙黄琉璃瓦顶。四面正中各有白石构筑成的棂星门,北面为正,三门,东西南各一门。因壝墙两重所以每面的棂星门也是两重。

3·壝墙·第一重壝墙(外壝墙)

4·双重壝墙

5·棂星门·北门·正门·六柱三门·双重

6·棂星门·南门·单门·双重
古人认为祭坛“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所以祭坛之上不建房屋,这是祭坛通例。

7·方泽坛·祭坛之上无建筑
皇祇室紧邻方泽坛后面,北向五开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殿内彩画是清乾隆原貌,为双凤和玺彩画。殿内供奉皇地祇神位,祭祀时移到方泽坛上。皇祗室外有围墙,北向一门,与方泽坛南棂星门相对,围墙和门楼覆黄琉璃瓦。

8·皇祗室
9·皇祗室·皇地祗神位
9·皇祗室·殿内彩绘·清乾隆年间原貌
10·皇祗室·大门
11·皇祗室·大门正对方泽坛南门
现皇祗室布有地坛文物陈列展览。有以太牢供奉的皇地祇神位;有从祀用的五岳五镇和四海四渎石质四从坛的原物;各种祭器礼器的复制品;地坛的历史介绍,以及原来的建筑构件等。

12·皇祗室展览·以太牢供奉的皇地祇神位
13·皇祗室展览·四从坛的原物

14·皇祗室展览·四从坛的原物
15·皇祗室展览·各种祭器礼器的复制品

16·皇祗室展览· 地坛的历史介绍,以及原来的建筑构件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北京诸坛仅天坛、地坛、先农坛建有斋宫。因为皇帝对皇地祇称臣,所以斋宫必须建在祭坛的下方位置,所以斋宫在方泽坛的西北部。斋宫东向,面向神道。斋宫因被单位占据,所以不能进去参观。

17·斋宫
地坛还有四个附属建筑,均在中轴线以西:神库和宰牲亭在方泽坛以西,钟楼和神马殿在斋宫以北。钟楼内悬铜钟,用以祀典开始时鸣钟。神马殿在钟楼以西独立成院。在北京诸坛中仅地坛有神马殿,用途不详。这些建筑也都是大门紧闭不能参观。

18·钟楼
19·神马殿
20·神库
21·宰牲亭
四·变迁
民国以后,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1926年后,园内屡驻军队,逐渐荒废,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解放后,地坛重新被建设成公园,对外开放。近些年公园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皇祇室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中医药文化养生园、银杏路等景点,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修缮。从1985年起,每年春节地坛公园都举办迎春文化庙会,至今已举办了28届。从1997年开始,书市第一次进驻地坛公园。
与地坛有着不解之缘的还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里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于是引出那篇隽永的文章《我与地坛》。以前知道这篇文章,但没有读过。写这篇博文时想起了这篇文章,于是找出来细细的读了一遍,他那流畅的文笔引人入胜,特别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启迪着人们。另外文章中对那时地坛环境的描写还会引起同龄人对旧时的回忆。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离开了人间。史铁生去世后,热爱史铁生的人们都希望他的骨灰能安葬在地坛公园,并且为他建造一尊雕像,他们认为是史铁生从灵魂上再造了地坛。经与园方交涉,时过两年了不知何故至今悬而未决。我也深感遗憾,期盼能有个好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