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坛对于北京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所熟悉的一是庙会二是书市,这两项在北京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以前对地坛的了解也只限于此,庙会去过一两趟,但书市几乎每次都要光顾,去过多少次没数过,反正不少。但要问我地坛的历史,地坛是怎么回事,我还真答不上来。为此找了个没有雾霾的天儿去地坛实地东南西北的走了一圈,同时用相机记录下来,回来再查些资料对照着看看还是很有收获。
一·由来
祭地和祭天一样,都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农业生产,后来成为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解释不同,有时将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有时分开祭祀。
现存北京地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实行天地分祀。有一年祭祀前斋戒时遇到下雨,朱元璋感觉敬天地如敬父母,没有分开祭祀之理,于是改为合祀。
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以南京为蓝本,在京城正阳门外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议郊祀典礼。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
嘉靖九年(1530年)5月,四郊坛兴工。十一月定北郊之坛名地坛,此后方泽、地坛两名并存,祝文称方泽,公务称地坛。嘉靖十年(1531年)4月,方泽坛工成。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黄琉璃砖,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覆绿琉璃瓦。
清初沿袭明朝地坛旧制,连地坛以及各建筑的名称也未改。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地坛因年久损毁严重,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建。乾隆认为皇祇室绿瓦和方泽坛面黄琉璃面砖“于义无取”,于是依据《周礼》和《考工记》等经典,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色石块。这次改建使两座主体建筑的礼制意义更加明确。改建工程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所形成的形制保存至今。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聚集地坛,拆毁地坛砖石砌筑炮台,这是地坛首次被帝国主义劫掠。1873年同治亲政,为皇帝亲诣行礼,重修了皇祇室,是帝制时代最后一次修缮。
二·格局
从北京城大的格局来看,地坛筑于紫禁城东北部,天坛设于紫禁城东南方,两坛南北遥相对应,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之说。天坛主体建筑为圆形,地坛则呈方形,是中国古时天圆地方的体现。据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所用建材,如石块、台阶、柱子等,均为奇数(阳数)。地坛则采用偶数(阴数)。如方泽坛的台阶为八级,坛面为六平方丈,所用石板均为偶数,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地坛为九坛中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的帝王祭地之坛。地坛总体布局按“天为阳,地为阴”,坐南向北,与社稷坛相同。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正门在外坛西墙,朝向安定门外大街。内坛墙四面辟门,外坛墙仅西面辟门。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牌楼一座,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也是地坛御道的起点。明代称牌楼至外坛门段为泰折街,泰折是古代祭地之处,清代改名广厚街。明清两代皇帝行祭地大礼时首先经过牌楼,沿御道进入外坛门后北折,至北外坛墙后向东,到内坛北天门再向南进入内坛神道。现在所见到的牌楼,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天龙地凤”之说,绘以丹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中心有“广厚街”字样。
内坛不在外坛正中,而是向东偏移。坛墙墙身大城样一顺一丁排列,墙帽削割瓦绿琉璃剪边。内坛墙四面辟门,北门为正,门洞三座,其余各一座。西门至东门的道路贯穿内坛,与其垂直的神道形成丁字形。再进西天门时,与检票员聊了几句,她告诉我目前内坛墙是完整的,外坛墙只剩部分。
地坛主要建筑有三组,方泽坛和皇祇室在中轴线上,方泽坛西侧有神库和宰牲亭;西北有斋宫、钟楼、神马殿等附属建筑。建筑周围植满柏树,庄严肃穆。
2006年05月25日,地坛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地坛总体格局,以及行祭地大礼时的行进路线

2·地坛外坛西大门

3·内坛西天门

4·内坛北天门

5·北天门内正对方泽坛的神道

6·内坛东天门

7·内坛南天门

8·北内坛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