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一文后感

(2016-01-08 21:57:05)
标签:

转载

分类: 心得•人物

读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一文后感

这是一篇为了纪念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上的讲话。在《爱因斯坦自述》一书中,还收有另一篇与普朗克有关的文章;它是:悼念麦克斯普朗克。因此可见,爱因斯坦对普朗克是非常看重的。

我们都知道量子力学,尽管我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懂得量子力学,但这个名词却是家喻户晓的。由此,我们还知道那些在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他们有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薛字谔、沃尔夫冈 泡利、马克斯 玻恩、恩利克 费米、保罗狄拉克等等。这些人在量子力学上的名气似乎都比普朗克还大,似乎量子力学是由他们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这样以为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作为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其概念、理念的成熟,确实是由上述这些物理学家所完成的。

但不可忘记的一点是,量子概念是普朗克首先提出来的,没有量子概念就没有后来的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是,普朗克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中的因果性,这在当时,即使是现在,都是具有颠覆性的。爱因斯坦看重的正是这一点:一个超常规思维且原创性的工作。这,爱因斯坦感同深受,他的相对论理论的提出,也是超常规思维且原创性的工作。超越平常的思维,又在创新上获得突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有此类经历的人体会会更深,爱因斯坦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这也可以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在“悼念麦克斯普朗克”一文的开始,爱因斯坦就写到:“他的伟大在于他用创造性的观念造福世人”。这也是在说,普朗克的超常规思维而有的创造性,已成为他的一个观念,时时处处在指导着他进行科学探索。正是这般科学探索所持有的观念,普朗克取得了“整个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就普朗克的这一发现”的成就。这里的发现就是上面提到过的“量子”概念。

一般人,只会例举普朗克的科学成就,重大发现,而大书特书一番,也就过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地方是,他不止于此,还要去思考,普朗克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科学成就?这就有了“探索的动机”一文,他去追究普朗克至于科学探索的后背动机。

文章的开始,爱因斯坦就例举出,科学探索中有两类人,一、科学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获得难以理解的快乐。二、科学能给他们带来地位、金钱,满足他们的功利心。但爱因斯坦又指出,仅上述两类人至于科学是不够的,科学是成不了森林的,这还得有第三类人。家因斯坦在后面讲到,第三类人是:“我认为,一个人甘愿为自己的事业付出这么多,就象那些信奉宗教的人或正在恋爱中的人一样,是不自觉的。他们每天都会一如继往的努力着,而不需要进行什么深思熟虑,或特别为此的计划,这完全是一种激情”。“不自觉”、“激情”是这段话里的关键词,是文眼。其意是,这类人所进行的科学探索没有目的,全然是内心的指引,生命中注定要做的事。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自己内心的声音,无非通过普朗克而表达出来。当然,他也是这样来理解普朗克的。

这里重要的是,我们得思考到,爱因斯坦其实是在讲,那些在科学上有创新观念,做出原创性工作的人,他们往往都属于第三类人。换言之,前两类人在科学上尽管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了不起的成就,但要实现超常规思维的突破,而做出原创性的基础工作,那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难的。如果理解到爱因斯坦的这层意思,它将带给你愉悦、快乐;从而能够意识到爱因斯坦与玻尔在量子力学上有过二十多年的争辩之道理了。我认为,爱因斯坦起码最后觉得这场争辩是不会有结果的,但还得辩,这其中的原由是,在爱因斯坦看来,玻尔尚不属于第三类人,他没有形成超常规的思维观念,仅是在做普朗克工作的恰当解释,而没有站到更高的层面上去。也许,爱因斯坦的用意,就是要通过争辩而将玻尔引领到第三类人的层面上去,而使量子力学得到真正的解决。结果如何?没有实现。这不能怪爱因斯坦,也不能怪玻尔;引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至少在如此高境界上,引领是无效的,甚至相反,帮倒忙。

还有,爱因斯坦讲到了,第三类人往往都是心中有着“先定和谐”意识的人。反过来说,只有那些内心存有“先定和谐”的人,他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创新的观念,而攀登科学的顶峰。否则,即便有这样的心愿,也要求自己这样去努力,但终将未果,再使劲也不能成。一句话,是否内心存有“先定和谐”是关键。那么,这也是说,第三类人的科学探索是,一个内心存在着的“先定和谐”在先,科学探索仅是为了去证明自己内心的“先定和谐”为真,去寻找恰当的数学表达。也正因为此,“‘先定和谐’让人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总之,只有那些内心有着形而上“先定和谐”意识的人,他们才算得上第三类人,才能触及到宇宙的最深、最秘、最玄之处。

这样一来,我们还得就“先定和谐”而扩展开去,进一步进行探讨,这尤其是将中国的道之概念拉扯进来,而进行比较性的思考。

“先定和谐”是莱布尼茨所提出来的概念,是他哲学上的核心概念,是典型的近代形而上学之概念。莱布尼茨是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受斯宾诺莎的影响较深,可以说,他的“先定和谐”理论正是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启发而产生的。然而,西方人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也属于泛神论的范畴。这样,我们就似乎将“先定和谐”与道联系在了一起。确实,“先定和谐”也好,老子的道之思想也好,它们同属形而上,就冲这一点,将它们进行比较性思考,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个是共同的,“先定和谐”与道都认为,在这个世界没有产生之前,就已有一个东西存在;无非,莱布尼茨定义为“先定和谐”,老子定义为道。而这个世界就是由“先定和谐”或者道产生的。这是两者相同的地方。然而,在对其的具体描述上,两者就有分别了。在莱布尼茨或者整个西方看来,它的具体形象可以从这个世界具体事物身上看到,换言之,这个世界的具体物质是它的影子;那么,从影子可略见其斑。而在老子看来,它无形无象,却可从阴、阳,变化,整体,这三者来表述它。显然,两者相比,道在这方面的表述更为自由,更为抽象,至于这个世界中更具代表性。于是,或许以道来探究那个“先定和谐”与道都想表达的产生这个世界的东西,道占据更有利的一面。

还有,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如何形成类似于莱布尼茨这般“先定和谐”的概念的,他们是否在意识中有着类似的感觉;但我知道,即便他们有过这般“先定和谐”的感觉,是由此而提出了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都无法产生后续的跟进;其意,他们都无法使自己的这般感觉得到自觉性的加强。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中国人却技高一筹,可以跟进自己的这般感觉,使它越来越浓郁。当中国人产生了道这般的感觉之后,他们会有后续的跟进,通过自己的修炼,而提升、加强自己对道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延续不断的养生文化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所在。

然而,如此的不断提升、加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到,使道的阴、阳,变化,整体这三者在我们的意识中越来越具象,越来越浓郁,越来越被形成概念。那么,反过来,这又将使我们以此经历所产生的思考,而去探索这个世界,尤其是产生这个世界之前的那个东西。这就是我的探索经验心得,我正是通过十多年的如此去感觉道,探索道,并回到宇宙的思考之中,从而,使我将科学中的“不静安定平衡”概念与道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以道来探索产生这个世界的东西,相比“先定和谐”能够走得更远。因为,道与科学能够接上轨,而“先定和谐”总是与科学隔着一层。

就在此基础上,并通过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习,我思考到宇宙可以在与大爆炸理论相反的路径上,而产生。为此,我曾写过多篇文章,最近一篇文章“时空的产生”,它是“时间、空间”一文的进一步思考,修改而成的,我将其附在这里。

附:时空的产生

前言

一个生命中的召唤,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宇宙的思考,一以贯之,永不言弃。当然,光有热忱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有两件事,使我对宇宙的思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通过近二十年的养生实践,打太极拳,有一天,我突然领悟到道是什么;认为道与不静安定平衡的概念是一致的。这里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我们将道与科学接上了轨,因为,不静安定平衡是科学界所提出来看概念。二、两年前,我读了爱因斯自己写的一本书:《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以科普的笔调所写的书,但它很好的表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尤其是,书中讲到,他自己是如何产生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广义相对论思想的。这些对我启发很大。

因此,我就在上述的基础上,而思考到,如果以道的智慧而考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在宇宙的开端处,我们可得出一个不同的理论。这有了本文。

相对论的可能

不错,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够推导出目前的宇宙始于大爆炸。但是,与此同时,它同样能够推导出目前的宇宙始于其相反的方向;其意是,目前的宇宙既然可以在膨胀中产生,那么它同样可以在收缩中产生。本文将由后一种情形而展开讨论。

纯空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两点:一、时间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间将因运动速度的加快而减慢。二、光的运动速度是目前的宇宙中最快的运动速度。

由第一点,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既然时间会因运动速度的加快而减慢;那么它将慢到何种程度呢?为此,我们不难推理得出,时间将会慢至归零的状态;那么,如果时间归零,将意味着什么呢?

无疑,这将意味着时间的消失,剩下的唯有空间。为此,我们不妨命名这样的唯空间状态为:纯空间。纯空间是一个没有时间仅有空间的宇宙状态。

我们还得继续探求。这里的关键是,时间会归零而消失。这是一个新思想,从前,人们不曾意识到时间会有消失,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常说时间是永恒的。

然而,无独有偶,物质也有消失的可能,原子弹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创造的。原子核的裂变将燃烧自己,转变为能量,发出强烈的光。这其中的意思是,物质能够燃烧自己的质量,进而提升自己的运动速度,甚至可以完全将自己的质量转变为能量,以此推动运动速度的加快,最终达到光的速度。那么,这意味着,当物质的质量消失之时,唯留存着光,同时也意味着,这时,原来的物质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

因此我们看到,时间存在着消失的可能,物质存在消失的可能,而且,两者都是要在运动速度加快的模式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共同的机制所为?我认为是后者。为此,我们还得探索下去。

我们这样去思考,既然物质能够燃烧自己,化去质量,转变为光;那么,当宇宙的物质都燃烧自己,化为虚无,成了光之时,宇宙就只剩下光线了。而其另一层含意是,这般状态下的整个宇宙唯有一个运动速度,它就是光速;那么,在此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意味着绝对,整个宇宙唯有光速,而不再存在着除此之外的运动速度;那么,也就不存在着别的东西与其来相对应了,也就没有我们人类以相对论而讨论的条件了。换言之,这般状态的宇宙的时间是绝对的;而且,我们也很容易推出:时间归零,从此消失。

重要的是,在此,我们将物质的消失、时间的归零,与光的速度统一在了一起。然而,就在这里,它符合第二点: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也就是说,我们上面的推导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符合。这使我们的理论有了根基,并非想象。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纯空间的全貌了,其实它很简单,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唯有光。

那么,这般唯光,没有时间、物质的宇宙,它又是如何产生出时间、物质的呢?我们还得继续探索下去。

不安定平衡

科学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提出一个概念,它就是:不静安定平衡。它是从原先的“静安定平衡”概念发展而得出的。其意思是,人类在制造飞机的初期,是以“静安定平衡”的概念为理论指导,而制造飞机的。换言之,人类的本能中认为飞行这件事是处在“静安定平衡”的状态之中的。然而,后来科学家认识到飞机处在“不静安定平衡”的状态之下,要比处在“静安定平衡”的状态之下,其飞行更灵活,更合乎飞行的要求。这样就改了过来,这尤其是表现在战斗机上。

那么,飞机的飞行如此,小鸟的飞翔也应如此;更是,小鸟飞翔的时候是这样,停留在树梢上的时候,也应如此;由此推理,人的站立、行走也如此,也是处在“不静安定平衡”的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我们就思考到,“静安定平衡”是假象,是人类的本能认识;“不静安定平衡”才是真象,这被科学家通过飞机制造而认识到。那么,这也就是说,人们平常总是处在假象的认识当中。这样,我们就得问:“不静安定平衡”之背后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因为飞机,因为小鸟,因为人,所以带来了“静”。如果去掉飞机、小鸟、人这些“有”的因素,也就无所谓“静”与“不静”了。如此,我们就能推导出,“不静安定平衡”之背后存在着的是“不安定平衡”。

再者,飞机在天空的飞行是处在不静安定平衡状态之中的;那么,它在太空中飞行,在茫茫的宇宙里飞行,它也是要处在不静安定平衡状态之中为最佳的,这不难以类比而得出。这也就说,宇宙是处在不安定平衡状态之中的。换言之,宇宙的纯空间是处在“不安定平衡”状态之中的。

这样,我们就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纯空间的宇宙不仅是前面所言的简单,它还是处在动态之中的;是即简单又动态的。这里的动态并非光始终处在运动之中的动态;而是,其特性“不安定平衡”所带来的动态。换言之,是为了保持平衡而始终处在动态调整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

时间的产生

那么,既然是一种不安定的平衡,它就存在着平衡被打破的可能。而且,这般的平衡被打破,只有朝着要慢于光速的方向倾斜。就我们目前的宇宙而言,这只能如此。

然而,就在如此的平衡被打破,有了慢于光速的因素形成之时,时间产生了。因为,慢于光速的因素有着要恢复原位的意愿,要重新回到光速的层面上去,实现平衡。这就了有箭头方向,也就是我们体认到时间箭头方向。

时空的出现

然而,时间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即便产生了,也得依赖于空间,就象毛必依附于皮一样,时间只能存在于空间中。其样式是弥漫性的,它弥漫于空间之中,故由原来的纯空间而变为时空。就如同水变成冰一样,两者的形态尽管不同,但本质却是没变的。这样一来,时空就出现了,时空就产生了。

能量相伴而生

然而,在时间产生,时空出现的同时,能量也相伴产生了。这是显然的,因为,这是慢于光速的因素所“挤”出来的一种新存在。再而后,质量也将产生,这就有了目前的宇宙。相对论将解释从此之后的这一切。

两种理论的对比

以本文的理论相比较大爆炸理论。那么,很显然,大爆炸理论的自洽性是有欠缺的;我们得问:奇点究竟有多大?这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然而,本文所论述的理论却有着很强的自洽性;目前的宇宙由纯空间的宇宙而产生,它是那么的自然,没有半点人为的刻意;而且,它也符合我们在自然界中常常见到的“蝴蝶效应”——太平洋上如同蝴蝶翅膀的微微扇动却引起一场风暴——时间的产生就如同蝴蝶翅膀的微微扇动。

还有,大爆炸理论已是逼到墙角的理论,其前方,再也没有可扩展的空间了。而本文所论述的理论,其前方是开放的,具有无限的前景。为此,我只能作浅薄的探讨;因为那是深不可测的,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一、超越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所给出的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而能更深一步,给出能量与时间的关系。并且认识到,这两种关系是一致的,都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这样,也就将质量与时间扯在了一起,它们也可相互转换,当然这是间接的。

二、科学家都在寻找反物质、反质子、反电子等等。那么,该理论可以告诉他们,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不存在于我们的目前的宇宙之中,而存在于与我们目前宇宙相对称的宇宙之中。这也就是说,由该理论能够推导出,存在着一个与我们目前的宇宙相对称的宇宙。

三、我们将在空间与时间关系上走的更远。物理学家在为实现引力、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统一而努力着。然而,在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我们也能做如此的努力,能够找出空间、时间背后存在着的东西,使空间与时间统一在一个范畴之内。如果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就能找到这四大力的“DNA”。

最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容易能够推导出两种目前的宇宙的开启,但为什么近百年来,人们只关注一种大爆炸理论,而对另一种理论却视而不见呢?

原来,因拼音文字而有的西方智慧,它是偏“有”的智慧,他们仅能在“有”上而思考如何产生“有”,当泰勒斯提出“万物皆水”的哲学观点之时,就种下了“有”的种子。然而,因会意文字而有的中国智慧却与其相反,它是偏“无”的智慧,我们能从“无”中生“有”。这,老子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说实话,正是我理解到我们传统中的道,与科学上所讲的“不静安定平衡”之概念是一回事,这才使我产生了以上的领悟、思考,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先后有十多年之久。

因此,这也就是说,西方智慧存在着其盲点,正是这一盲点,使他们忽略了宇宙开启的另一种理论。而西方智慧的盲点,正是中国智慧的长处,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到宇宙开启的另一种理论的存在。换言之,我们智慧的强项正是西方智慧的不足,能够起到弥补、纠错的作用。

该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zgs811@163.co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