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的实验研究方法
(2014-06-16 07:59:24)
标签:
人文实验 |
分类: 议论 |
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性、经验性和思辨性的,但随着第三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影响,传统人文也开始朝向科学化人文的方向发展。于是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引入科学实验的方法。
过去,人们往往对立地看待科学和人文,传统的人文文化和现代的科学文化常常也是如同水火,难以相容。1959年英国科学家C.P.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逐渐分裂成为两种文化:传统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这两种文化呈现出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状况。
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意识到人文和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开始试图打破两者之间的分离状态。特别是一批拥有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开始站在科学角度重新思考传统人文的根本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道德的作用,甚至有关宇宙根本之道等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人文文化和传统科学文化的所谓第三种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科学人文文化。
科学人文文化首先突破了传统科学文化的还原主义的立场,采用非局域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观点,来重新审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现象,用量子理论、混沌科学和悖论逻辑为代表的全新科学思想,破除了传统科学的还原论谬误。这样就为人文与科学的联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从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中,你不仅可以认识万物存在的不确定性、波粒二象性和物象纠缠性,而且可以跟古代中国有关天道认识相互关联起来。实际上,老子所指出的“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与量子理论对物质世界的描述,起码在思想层面是一致的。其他像宇宙大爆炸理论、混沌科学的不可预测性、哥德尔定理的不可证明性等等,也都如此。与古代人文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的人文主流思想,有着神奇的相容之处。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科学的不断进步,终于也殊途同归,与传统人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相遇了。因此,这样也就为人文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起点,完全可以从当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视角,重新关注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课题。特别是,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更加深入的研究人文学科的课题。
当然,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来开展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首先要了解其中必然会涉及最为核心的两个相关领域,即脑科学和计算技术。脑科学涉及到人文学科研究的所有现象的源头,因为一切人文现象都与人类的活动相关,而人类的人文现象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其拥有发达的大脑。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机制了解渐深;核磁共振成像、近红外、微电极、脑电图、脑磁图,以及解剖学等设备和技术的成熟,为人文学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条件。例如,对于知识论中概念“所与”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哲学争论,就可以通过脑电实验的方式来加以检验。
至于计算技术则是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开展一切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普适支撑技术,这对于从人文学科研究的学者们也一样。所以建议人文学者最好也都能够掌握一门比较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使其成为高效利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工具,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特定的数据统计、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程序;甚至可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计算仿真实验研究。
掌握了一定的脑科学原理和计算技术方法,分别在科学和技术层面为科学化人文研究奠定了基础,那么就是可以开展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实验研究工作了。目前应用到人文学科中最常见的有三种实验方法,即计算仿真实验方法,认知心理实验方法,认知神经实验方法,我们分别加以介绍如下。
计算仿真实验方法是指利用计算工具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图示化能力,来模拟人文学科研究课题中的某一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例如,使用计算仿真方法模拟囚徒困境问题,可以通过计算仿真确定囚徒博弈中采用哪一种策略的效果最佳。又如,研究基督教流派的历史演变规律,也可以运用计算仿真程序来再现整个基督教流派的演变,抓住导致流派分裂的规律,进而找到流派演变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为研究宗教流派演变规律提供可靠依据。随着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可以解决以前不能解决和无法想象的诸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问题。这样就可以为推动人文学科的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认知心理实验是把传统的心理实验同计算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人文实验方法,解决一些以往无法解决的重要人文问题。例如,人们通常认为很神秘的“灵魂出窍”问题,即脱体体验问题,就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实验来加以验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科学家揭示脱体体验仅仅是一种体感错觉,也即是一种对自我本体的错觉。进一步的认知神经实验发现,刺激大脑角回部分,往往就会导致体感幻觉的出现。因此认知心理实验的结果说明,所谓“灵魂出窍”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的虚拟体验。从这样的实例不难看出,认知心理实验方法,对于澄清一些古老神秘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第三种方法称为认知神经实验方法,该方法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仪器设备来进行人文学科研究实验。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禅宗中的打坐冥想现象,探寻该活动对人类脑电波及心理品质的影响。这些研究大致将冥想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注一境”的冥想,实验显示,“专注一境”的冥想会产生跨脑区的γ波,而γ波在心理活动中往往代表注意力集中。因此,实验结果推断,长期进行这一类打坐的人,会表现出专注度高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第二类为“正念之法”,与“专注一境”的方法不同,此种方法不要求刻意控制自己的思绪,而是随其自由流淌。实验表明,这一类方法能促进θ波的产生,θ波与愉悦和放松的心情相关。因此,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来缓解压力、治疗抑郁和心灵创伤等。第三类为“坐忘之法”,指通过打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体悟天道。实验表明,采用“坐忘之法”打坐时,当进入物我两忘境界之时,脑电α波从有到无会出现明显变化,从而表明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显然,运用科学的手段重新审视这些禅宗心法,对于揭示精神活动的极限现象,对于意识科学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上述三种人文学科的实验研究方法,也无一例外都可以应用到语言学的课题研究之中。实际上,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就是系统运用上述三种实验方法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因此,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学者或学生,更应该掌握计算分析方法、心理实验方法和神经实验方法,并结合非线性动力学的知识,来研究极其复杂的各种语言现象与规律。我们相信,随着各种科学实验方法的不断深入运用,一定会为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汇的时代已经到来,以往相互对立的文理学科,逐渐走向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的新阶段。殷切希望诸位能够积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积极与相关专业人士合作,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人文社科研究中,不断推动科学化人文学科的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