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目前的学术兴趣

(2013-12-31 12:53:17)
标签:

学术介绍

分类: 杂谈

自从“别了,大杂烩式的研究”以来,不知不觉已经一个整年过去了。俗话说“有破必有立”,既然别了“大杂烩”,总还应该开启“新聚焦”吧。现在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终于初步形成了比较“聚焦”的三个新学术研究方向,特公布于众。

第一个研究方向是“机器意识(Machine Consciousness)”,主要涉及意识科学、心灵哲学和机器智能的交叉研究。我在十多年前曾经小打小闹地研究过一阵子,后来因为不合国内的时宜,也就放弃了。最近几年重拾“旧业”,突然发现在国际上已然成为了“显学”,并且与突破“预先编程”的关键战略相挂钩。于是赶紧收拾旧河山,申请到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涉身行为的自我意识机器人构建方法及其实现”,开始了正正规规的学术研究。当然,意识问题太复杂了,像“现象意识”这样的难问题肯定是不敢碰的,当然也不甘心仅仅模拟那些“功能意识”,于是我带领了6名博士生,主要开展“自我意识”的计算建模研究,希望通过为智能机器人嵌入一个“自我内省反思计算引擎”,使得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顺利通过镜像认知的测验。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脑机融合(Brain-Machine Fusion)”,主要涉及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机器智能的交叉研究。我曾经在2003年出版的《心脑计算举要》中提倡过一种“自然机制+算法”的半人工智能观,应该说目前国际上开展的有关脑机融合方法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实现。所谓“脑机融合”,就是要将动物(包括人类)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去完成单靠动物或机器无法或不便完成的任务。比如机器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老鼠行走,猴子意念控制机器手给自己喂食以及人类意念控制机器人行为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研究。我国今年立了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脑机融合感知与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是浙江大学吴朝晖教授。有幸我也参与了其中一小部分的研究,主要根据自己在艺术认知与计算方面的长期积累,带领4位博士生开展有关音乐激发人脑意念(运动想象)来控制机器人舞蹈的“脑机融合的行为规划”研究工作。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且非常有趣的研究工作,我们期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脑机协同共舞的美好梦想。

第三个研究方向是心法实证(Mental Cultivation Methods Experiment),主要涉及中华心法、认知科学和心理实验。在国际上,开展冥想认知实验的研究很多,但几乎没有关注中华心法,那种强调内心存养的修行方法。因此,自从我2006年出版了《禅悟的实证》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有机会开展中华心法实证效果的研究,看看中华心法对于心理品质的提升能否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现在机会来了,一则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的挑战——心灵与认知科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子课题“哲学认知实验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任务;另一方面,最近先后招收了5名不同学科的博士生(语言学背景1名、哲学背景2名、心理学背景1名、智能背景1名),加上若干硕士生和本科生,形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科研团队。这样基本的研究条件都已经成熟,于是就可以正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了。

或许,很多人了解上述三个研究方向的内容后,会觉得非常稀罕,有的可以说在国内学术界闻所未闻,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这样的学术研究太偏了?面对这样的疑问,倒使我想起了清代颜习斋说过的一句话:“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也就是说,像我这样孤家寡人式的研究才能算是“学术”,而那种动则就有上千人、上万人的研究方向不过就是“风俗”而已。在我的心目中,学术研究永远应该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活动,只要对未来的技术进步、对公众福祉、对社会和谐等方面有所促进,就是有益的。因此,衷心希望有志于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考生、博士生考生、博士后候选者,加盟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来。

 

                                                             周昌乐,20131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