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前提是保证银行利润合理增长
临近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全国,在严禁人员聚集和流动下,实体经济遭遇较大的短期影响,市场呼吁银行加大实体经济力度,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尤其是加大信用额度贷款呼声很高,从实体经济角度看,这种呼声似乎较为合理,但是银行和实体经济分属于不同行业的两个独立经济实体,从银行角度看,既要顺应呼声支持实体经济,适度增加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也需要为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发展为自己的股东负责,在负债端成本难以下降下,单方面大幅度下调贷款利率并不现实。
如何摆正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一种走钢丝的监管艺术,最近有关人士指出;“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有助于银行补充资本,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达到国际监管标准,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信心。“,笔者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一个度的问题,前提是银行有利润可以覆盖不良贷,有利润可以转化为核心一级资本。
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经营实体,需要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负责,没有必要的股东回报,谁来投资银行股权,现在银行股权已经不再是香饽饽,而是不断的打折流拍,乏人问津,上市银行股价也是跌不停,与创业板指数走势完全背离,这是需要警惕的,我们经济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股权贱卖,银行如何融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一个大问题。
银行要拿到新的融资,需要拿出一定的利润回报股东,目前银行利润23%用于普通股股利分配,剩余的60%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实际上23%用于利润分配,投资回报并不丰厚,这是因为银行需要拿出60%利润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没有一级核心资本及时补充,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一种空谈。目前银行股价在资本市场非常低密,跌破净资产成为一种常态,可能会导致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 难点多、进展慢,存在较大资本缺口,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保证银行利润合理增长。
银行保持利润增长,需要保证净息差稳定,不能继续下跌,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平均为2.2%,处于国际中等水平,高于亚洲银行业,低于美欧银行业,可见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并不高,经过数轮LPR下调冲击,银行19年或者是20年净息差还会有下跌的空间,低于2.2%是大概率事件,在负债端成本不能下行下,继续压低LPR利率,引导银行贷款利率下行,需要谨慎考虑,避免过度损害银行利润空间,导致银行利润增速过度下滑,引发银行出现惜贷情绪,这反而不利于实体经济融资,而是会加大实体经济融资难,这就是双输的格局。
银行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的,银行既不能赚太多的钱,伤害实体经济利益,也不能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为名,要求银行无休止的让利,伤害银行利益,从而实体经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必须合理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