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规定修改是放宽减持还是保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2019-10-25 06:46:47)减持规定修改是放宽减持还是保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究竟是放松还是收紧减持,要看本次修改减持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所谓的资本流动性,强调退出渠道,还是顺应投资者呼声,堵住市场严重失血渠道,为了股市健康发展着想。
2017年证监会制定了历史上最严的 减持新规,市场部分声音认为减持新规阻塞了大股东变现的渠道,从而导致了18年的股权质押危机,9月份证监会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证监会再次强调要切实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因此呼吁进一步放松减持规定,这种观点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值得商榷?
资本市场IPO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融资,另一个是给资本提供一个退出渠道,但是资本市场最大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而不是支持股东减持实现纸面财富到现实财富的兑现,资本可以适当的退出,但必须是适当,而不是短期大比例甚至是清仓减持,一旦IPO成功就清仓减持与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完全背道而驰。
基于原始股东和高管取得股权的成本很低,上市以后获利巨大,不管以何种价格价格减持都是暴利,尤其是高管和大股东还通过上市获得了募集资金的 支配权,已经享受了一波上市的红利,因此退出的方式必须要秉承先让二级市场先走和保持股价平稳为原则,而不是自己大甩卖,清仓离场,成为无主公司。
就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股市,也是对股东和高管减持做出了很多的规定,目前A很多制度包括IPO制度都是向美国股市看齐的,那么减持制度是不是也应该与美国股市的144条款看齐呢。如果仅仅IPO与美国股市看齐,而减持制度需要保持A股特色,从制度上保证原始股东尽快甩卖股份,那是存在偏见的,也有为既得利益与集团维护利益的嫌疑,就史上最严的减持规定与美国144A相比,究竟是宽松了还是严厉了,我们不妨对比一下。
美国市场对于较大减持规控制是较为严格的,要求得到美国证交会的批准,而A股仅仅只需要提前公告即可,更关键的是必须秉承慢走的减持政策,何为慢走?那就是严格限制减持比例和减持总市值,而A股动不动就是增加流动性,保证原始股东退出,可见A股政策上制定的初衷就比美国宽松的多,更加倾向于保证原始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保证二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从减持比例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美国年度减持一般不超过1%,而A股最大减持理论上可以达到12%,从实际操作来看,股东年度减持超过5%比比皆是,清仓减持也是屡见不鲜。因此与美国股市相比,A股减持规定已经是很宽松了,导致投资者抵触是情有可原的,与美国144相比,减持政策不能继续放松,而是需要大幅度收紧。
有一种观点认为,IPO以后,就不能限制股东减持,减持是股东退出的权利,要维持高流动性,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不能把金融市场所有问题都由资本市场来承担,资本市场不是万能的,资金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增加的,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经济和金融问题。难道上市以后股东更加需要流动性支撑,那IPO不成功,企业就马上破产,股东就陷入流动性危机,这是一种严重的悖论。
关于减持问题,不能任由某些专家自圆其说,要尊重投资者的意愿,也要兼顾市场资金平衡,更要保证股价稳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借鉴美国市场的做法,从严掌控,避免上市就是套现,原始股东不能简单的依靠股权增值致富,而是依靠公司发展带来的现金红利致富 ,退出要受到更多的约束。
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不管是产业资本还是风投资本,要与公司见证共同成长,而不是上市就清仓甩卖,利用低成本持股优势获利离场,适当减持完全可以,没有人反对,但必须秉承一个原则,慢走,那就是制定严格的减持最高比例。
年度减持多少合适,IPO制度向美国看齐,那么减持制度也不妨向美国看齐,年度减持不管哪一类股东不超过1%。